1 《茶经》是中国茶道奠基人陆羽所著茶学专著,这是目前为止,最具代表意义的书。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是一本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精辟的农学著作,阐述茶文化的书。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大大的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2.《中国茶叶大辞典》作者是陈宗懋,于2008年出版的一部融多学科知识的大型工具书,是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系统、门类齐全的专科辞典,是国家“八五”重点图书。词条,彩图、图文并貌。对中国茶叶的历史、文化、科技、经贸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总结,它包括茶叶历史、茶树育种、栽培、植保、茶叶品类、茶叶生物学、化学、茶叶加工制作、检验、茶叶机械、综合利用、茶叶经济贸易、茶具、茶俗、艺文、茶人、茶学著作、茶业机构、国外情况等多方面的内容,还有大量实用信息的附录,编织出了茶叶科技、茶叶文化密集的知识体系。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3.《茶经述评》作者吴觉农,这是一部集科普性和学术性为一体的大成之作,也是一部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承前启后之作。对于推动茶文化复兴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而且这本书是针对陆羽的《茶经》写的述评,看这本书,既等把《茶经》看了,又能领略吴觉农老先生的匠心,可谓一举两得。
4.《图解茶经》用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文字,再配上500幅精美手绘插画,100张有关茶事的解析图表。阐释了我国古代的茶道、茶艺、茶礼等相关内容,让读者了解《茶经》的全貌以及正确含义。此外,书中融入了大量现代茶事经典。有了图表的帮助,比《茶经》《茶经述评》好理解。
5.《吃茶养生记》是日本荣西禅师所著,主要论述茶的药物性能,强调喝茶养生的重要作用,此书在如今这个倡导养生时代,更加受到大众的青睐。
6.《茶之路》为四色精美图文书,所配图片都是知名摄影师实地拍摄,主要涉及浙江、江苏、广东、云南、安徽、福建、台湾等四十多座茶山和绿茶、黄茶、白茶、红茶、花茶、乌龙茶、普洱茶、黑茶等主要茶类品种,对于每种茶生长环境、种植过程和制作工艺,以及茶人展现的制作工艺。
7.《安溪铁观音:一棵伟大植物的传奇》是一部安溪铁观音的人文地理志,是一部由安溪人谢文哲先生写的书,被称为2010年中国最美的书。主要介绍安溪铁观音。
8.《茶之书》是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美术家,美术评论家,美术教育家,思想家冈仓天心所著,从诗意到道义,从历史到哲思,用茶之事贯穿,引领你走了一趟“超乎茶事”的寻美之旅。
9.《茶叶全书》是美国威廉·乌克斯编著,是一部世界性的茶叶巨著。全书含历史方面、技术方面、科学方面、商业方面、社会方面、艺术方面六部分。
10. 《喝茶的智慧》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员赵英立老师所著,通俗易懂的谈及喝茶养生的书,祥细的讲叙各种茶方的原理、疗效、禁忌、所对应的症状。阐明茶是“万病之药”、“养生之源”,不仅能解渴、提神、去火、消食,还有益于保健、养颜、陶冶心情,对一些慢性病也有一定的辅助疗效。
晒红茶制作工艺的全过程
主要在于发酵程度和口感上的差异。
红茶是一种经过发酵处理的茶叶,其制作过程中晒干是一个重要的步骤。晒干的时间和条件会影响茶叶的发酵程度和香气特点。
晚上晒的红茶一般发酵程度较高,因为夜间温度较低,湿度较大,有利于茶叶中的酶活性,促进茶叶的发酵过程。这样制作出来的红茶颜色深、滋味浓郁、香气独特。
早上晒的红茶一般发酵程度较低,因为早晨温度较高,湿度较低,不利于茶叶中的酶活性,使得发酵过程相对较少。这样制作出来的红茶颜色较浅、滋味相对清淡、香气相对轻盈。
选择晚上晒还是早上晒取决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对于红茶口感和风味的偏好。有些人喜欢浓郁、醇厚的红茶,可以选择晚上晒的红茶;而有些人喜欢清淡、清香的红茶,可以选择早上晒的红茶。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产地和品种的红茶制作工艺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具体的区别还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如果您对某个特定品牌或产地的红茶有更多疑问,建议您咨询专业茶叶相关人士或了解该品牌/产地的制作工艺。
红茶的制作过程晒红
晒红茶的工艺流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 采摘:选择合适的茶叶进行采摘,确保茶叶的品质。
2. 萎凋:将采摘的茶叶均匀摊放,使其适当失水。
3. 揉捻:通过揉捻使茶叶细胞壁破裂,促进发酵。
4. 发酵:让茶叶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进行发酵,这是晒红茶独特风味形成的关键步骤。
5. 晒青:将发酵后的茶叶放在阳光下晾晒,以降低水分。
6. 筛分:对茶叶进行筛分,去除杂质和碎叶。
7. 储存:将晒好的红茶储存起来,注意防潮、防虫。
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和时间控制都会影响晒红茶的品质和风味。在实际生产中,需要严格控制各个环节,以确保产出高质量的晒红茶。
红茶制作全过程曝光
1、萎凋
萎凋是红茶加工的第一道工序。红茶萎凋有3种方法:日光萎凋、室内自然萎凋和萎凋槽萎凋。
日光萎凋这种方法受天气制约很大,阳光强烈的午后和阴雨的天气都不适宜。通常在春茶季节,气候比较温和时采用,这个时节萎凋程度容易控制萎凋时间大约为1个小时。
室内自然萎凋需要在四面通风、洁净干燥的房间内进行,对室内的温度和湿度都有很高的要求,温度在21—22℃、相对湿度在70%左右为宜。
萎凋时间为18个小时左右。
由于这种方法萎凋时间长,产量低,不易操作,所以通常很少采用。萎凋槽由热气发生炉、通风机、槽体和盛叶框4部分组成,温度一般控制在35℃左右。
在夏秋季节,气温超过30℃以上,则可不用加温,直接用鼓风机鼓风即可。萎凋过程中要时常监测温度变化。
萎凋时间34个小时,春茶气温较低,需要5个小时左右。萎凋槽萎凋结构简单,工作效率高,萎凋质量好,是最为常用的方法。
2、揉捻
揉捻是红茶加工的第二道工序。揉捻使叶细胞遭到破坏,叶卷成条,叶汁溢出并凝于叶表,增加了茶啡的浓香为发酵创造条件。
揉捻需要的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室丙温度保持在20℃~24℃的条件下进行,需要避免日光直射。
在夏秋季节,低湿髙温的环境下,也可通过安装喷雾、洒水、搭荫棚等来降低温度、提髙湿度揉捻时间和萎凋叶的投入量根据茶树品种、揉捻机型号而定。
大型揉捻机,揉捻时间约90分钟,投叶量多;中型揉捻杋机揉捻时间70~ 80分钟,投叶量适中;小型揉捻机一般揉捻60~70分钟,投叶量较少。
总体来讲,投入量应为容器的75%~85%。
3、发酵
发酵是红茶加工最关键的工序。它使氧化酶的活性增加,与多酚类物质发生氧化聚合,叶子变为红色。
发酵室要求空气相对湿度达95%以上,温度般在22℃~25℃。
发酵时将揉捻叶平铺在特定的发酵盘中,嫩叶稍薄,,老叶略厚;春荼需薄,夏秋茶略厚。
发酵时要保持空气流通,春季发酵时间34个小时,夏秋茶则至2个小时。由于温度对红茶发酵很重要,所以发酵时间要灵活掌握。
在夏秋气温高的时节,有时甚至不需要再进行发酵,揉捻结束,发酵就已经完成。
发酵适度叶子青草味消失,并散发出清香,叶色及凝于表面的液汁均呈红色,形成红茶特有的颜色和香气。
4、干燥
千燥是红茶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它是通过高温来达到钝化酶的活性,使发酵停止,同时蒸发水分,固定茶形,防止霉变。
红茶一般要经毛火和足火两次干燥。毛火干燥时,需高温烘焙,薄薄摊铺。
然后再用足火干燥,,此时温度应稍低,摊铺微厚,时间较毛火略长至含水量少于6%。
毛火干燥适度的叶子,用手触摸会有柔软、刺手、有弹性的感觉;;足火后干燥程序基本完成,茶叶若用力手捻则成粉末状,茶色更重茶香更浓。
红茶从采摘到制作过程
鲜叶-摊凉-萎凋-揉捻-发酵-干燥
我国红茶包括功夫红茶、红碎茶和小种红茶,其制法大同小异,都有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个工序。各种红茶的品质特点都是红汤红叶,色香味的形成都有类似的化学变化过程,只是变化的条件、程度上存在差异而已。一下是以功夫红茶为例,简介红茶的制造工艺。
萎凋:是指鲜叶经过一段时间失水,是一定硬脆的梗叶成萎蔫凋谢状况的过程,是红茶初制的第一道工序。经过萎凋,可适当蒸发水分,叶片弄柔,韧性增强,便于造行。此外,这一过程使青草味消失,茶叶清香欲现,是形成红茶香气的重要加工阶段。萎凋方法有自然萎凋和萎凋槽萎凋两种。自然萎凋即将茶叶薄摊在室内或室外阳光不太强处,鲜叶置于通气槽体中,通以热空气,以加速萎凋过程,这是目前普遍使用的萎凋方法。
揉捻:红茶揉捻的目的与绿茶相同。茶叶在揉捻过程中成形并增进色香味浓度,同时,由于,叶细胞被破坏,便于在酶的作用下进行必要的氧化,利于发酵的顺利进行。
发酵:发酵是红茶制作的独特阶段,经过发酵叶色由绿变红,形成红茶、红叶、红汤的品质特点。其机理是叶子在揉捻作用下,组织细胞膜结构受到破坏,透性增大,使多酚类物质与氧化酶充分接触,在酶促作用下产生氧化聚合作用,其他化学成分亦相应发生深刻变化,使绿色的茶叶产生红变,形成红茶的色香味品质。目前普遍使用发酵机控制温度和时间进行发酵。发酵适度的红茶,嫩叶色泽红匀,老叶红里泛青,青草气消失,具有熟果香。
干燥:是将发酵好的茶坯采用高温烘焙,迅速蒸发水分,以达到保质干燥的过程。其目的有三:利用高温迅速钝化酶的活性,停止发酵;蒸发水分、缩小体积、固定外形、保持干度以防霉变;散发大部分低沸点青草气味,激化并保留高沸点芳香物质,
本文《红茶制作过程图解》链接:https://www.tea-bar.com.cn/chayechaozhi-251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