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茶叶
从《茶经》里我们可以得知,唐朝人喝的是主要是茶粉,不是我们今天的这种茶叶。唐代人也有类似明代人泡散茶(即茶叶)的喝法,但不是主流,茶叶本身质地比较粗劣的时候,才会这么喝,唐人称之为“痷茶”。
在唐代文献中,“煮茶”常常也被称为“煎茶”。其实,这两者的操作方式很相似,只不过煎煮时用的茶器不同——煮茶用的容器叫“茶鍑”或“茶釜”,煎茶用的容器叫“茶铛”。茶鍑没有嘴,煮好茶之后,需要使用茶勺把茶舀出来,而茶铛本身有一流嘴,煮好茶之后,可以直接经由流嘴把茶倒出来。
无论煮茶还是煎茶,用的都是制好的饼茶。这种饼茶在饮用之前,要先用火炙烤,晾凉以后,把茶饼研磨成茶末。讲究的话,还要经由茶罗把茶末再细细罗一遍,变成茶粉,再投入煮茶器中煮饮。唐代的饼茶有圆形,也有长方形。而茶碾的碾轮为圆形,碾槽为长方形。
各种茶的鉴别图解
1。闻,指闻茶叶的气味,凡是具有茶叶固有的香气的为真;凡带有青腥气或其他异味者为假。也可以用火烘烤之后再闻。
2。看,看叶片的形状,茶叶用沸水泡开,不同品种的茶树虽有差异,但有共性特征,其一茶叶片边缘锯齿一般为16-32对,叶片锯齿上密下稀,接近叶柄处无锯齿,假茶叶片则四周布满锯齿或无锯齿。其二,看叶背,真茶叶背叶脉凸起,主脉明显并向两侧发出7-10对侧脉,这个看,就是茶中老手俗称的“观叶底”。
3。测定,用化学方法测定茶中的咖啡碱和茶多酚的含量。
唐代茶叶的优缺点
1、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整个唐代经济、文化的昌盛、发展相关。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兴盛的时期,尤其是中唐以前,国家富强,天下安宁,形成各种文化发展的条件。
2、唐朝流行喝饼茶,其外形和制法均和现代不同。除饼茶外当时,也有少量蒸而不杵不拍的散茶或蒸、杵而不拍的末茶,偶尔也有人饮用即采、即炒、即煮的茶,即现代绿茶制作工艺中的蒸杀青、炒杀青工序及制紧压茶的雏形。
3、安史之乱后,虽然社会出现动乱,经济也出现衰退,但文化事业并未因此而停止发展。唐朝疆域阔大,又注重对外交往,当时的长安不仅是国内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
唐代茶文化意境图鉴
分工细致的唐朝茶具
在受世人敬仰的唐朝“茶圣”陆羽的巨作《茶经》里就详细记录了当时的饮茶器具,将茶器大致分为7大类,共二十余件。
第一类是生火、烧水和煮茶器具,有风炉、承灰、莒、炭栖、火箧、镀、交床、竹夹。
其中“筥”是“以竹织之,高一尺二寸,径阔七寸”的主要用来放置木炭的器具,其形状有有圆有方。“炭挝”则是“以铁六棱制之,长一尺”的头部尖,中间粗的器具,主要是用来碎炭的。“鍑”是“以生铁为之,今人有业冶者,所谓急铁”的锅具,其一般用生铁铸造。而“以十字交之,碗中令虚,以支鍑也”的“交床”是“鍑”的载器,匠人们将其中间挖空,用来放置锅具。
第二类是烤茶、煮茶和量茶的器具,有镘夹、纸囊、碾、拂末、罗合、则。从这些器具的名称来看,读者是难以想象其真实模样与功用的,但实际上,这些茶具的设计是既简易又充满巧思的。
先以“纸囊”为例,纸囊 是“以剡藤纸白厚者,夹缝之” 的双层纸袋,唐人用来这件小物来贮藏烤好的茶,这样可以长久保存茶的香气,不至散失。
而“罗合”和“则”是“罗末,以合盖贮之,以则置合中”的一对茶具搭档。“罗合”是一个放茶的盒子组件,古人先将剖开的大竹片弯曲成圆状物,然后以纱或绢做罗衣,剩下的部分——盒则用竹节或杉木片制作并弯曲成圆状,最后涂上漆,就完成了可以储放茶的工具。“则”是一种量器,是用海贝、蛤蜊之类,或铜、铁、竹制成的匙和策,其制作原料来源丰富。
第三类是盛水、滤水和提水器具,有水方、滤水囊、瓢、熟盂。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水方和滤水囊。首先,“水方 ”的制作方法是“以椆木、槐、楸、梓等合之,其里并外缝漆之,受一斗” ,其大意是用椆、槐、楸、梓等木板拼合成一个无盖盒子,然后里里外外的缝隙用漆膏涂密,水方的功用是盛水。“漉水囊”的制作方法是 “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铜铸之” ,其整体分为两部分:用生铜铸造的骨架和用青篾丝编织的袋子,其主要目的是用来过滤净水。
第四类是盛盐或取盐的器具,有鹾簋、揭。“鹾簋” 的制作方法是“以瓷为之,圆径四寸” ,制作的形状可以是盒状、瓶形和为缶状,主要功能是装盐用。“揭”,则是用竹制成,其长四寸一分,宽九分是作为取盐的工具。
本文《唐代茶的鉴别方法》链接:https://www.tea-bar.com.cn/chayejianbie-63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