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渣的鉴别方法
正山小种饮完之后,想要分辨茶渣好坏,可以看其色,好的色泽光亮而且慈软,不好的则色泽暗淡,茶条粗硬,两款茶查放在手,更易分辨
怎么根据泡好的茶渣鉴别茶
第一步:看外形
首先我们对茶最直接的反馈是外观,但是茶的外观很难去说明问题,更多的是反应制作工艺的精良与否,与茶内在品质没有直接关联。
将茶叶倒入茶荷中观察,没有茶荷的话可用白瓷盘子代替,观察茶叶的颜色、形状、整碎等。干茶包含了茶的原始信息,茶叶的原料、茶叶的加工情况、茶叶的保存情况一览无余。
●比如龙井是细嫩的芽叶制成的,如果出现了粗老的茶梗,就不太正常,暴露了原料的问题。
●比如茶叶上有焦斑、爆点,或是茶叶已经偏离了原本正常的色泽,很有可能是加工有问题。
●比如茶叶有明显霉斑、干闻也有发霉的味道,肯定就是储存的问题了,不能再喝。
第二步:闻香气
好茶都要求能做到茶香入水,茶汤的香气是内质的直接反应。同样,汤香以幽香、锐利为上,汤香暗沉都谈不上有多好,我想这一条茶友们很容易感知。
每一泡皆可闻盖香、汤香,不可直接对着热腾腾的叶底闻,因为闻到的都是热熟味且容易被热气烫伤。茶凉之后,可闻杯底香和叶底香。细细辨别香气纯度、香气高低、香气长短、香气类型。
●纯度是指香气是否纯净,有无异杂气。异杂气是指茶香中不属于茶本身气味的东西,即外来的,主要是加工和储存过程中产生的不愉快气味,比如烟气、焦气、闷气、陈气、霉气味。
●不管新茶陈茶,闻到香气干净,令人愉悦,无杂味异味和刺鼻香味的为上;闻不到香,或沉闷或杂味刺鼻香味的为下。
●长短指香气的持久度,通过对比前后几泡的香气,就可以明显看出茶香是快速减弱消散,还是比较持久耐闻。
●类型是由于产地、茶树原料、茶树品种、制茶工艺和产地共同决定的,每种茶各有风味。
第三步:品滋味
味道是辨别茶叶好坏的关键点。具体的品鉴要点跟香气有异曲同工之妙。
接连泡几次茶,直到茶味淡为止。茶叶的口感要注意把握有茶气、鲜爽度、强度、细滑度、厚度、回甘,另需要对比几泡茶的浓度,判断是否耐泡。
●茶气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并非指某种味道或者香气,而是饮茶后人体的反馈作为量度标准的,比如与有的发轻汗,有的打嗝等特点。在实践中发现,有机质充足的半发酵乌龙茶(大红袍、单丛、炭焙观音)喝完后容易有打嗝的现象。
●鲜爽的茶汤,所描述的是汤中富含氨基酸成分,喝起来有如鲜汤。在绿茶中比较常见,比较特殊的就是烘焙茶类,如炭焙观音,武夷岩茶等,由于高温烘焙破坏,比较难实现鲜爽感,若做到既醇厚又自带鲜爽感,可称为一流境界。
●细滑度指茶汤的口感细滑,主要取决于制作的工艺,准确的说,是做青、走水以及发酵工艺,好的天气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岩茶、红茶都具有细滑、粗粝之分,讲的是茶汤入喉的感受。很多高档茶与中档茶,往往就是以茶汤细滑的程度作为关键的区分标准。
●厚茶汤的“厚”与“薄”是对应的,指的是内质的丰富程度。实践证明,但凡有机肥充沛或者土壤富含有机质的茶园,所处的产品无一例外都是具有优良的厚度。所以说,茶汤的厚与薄,是由茶园决定的,与天气、制作技术没啥半毛钱的关系。
●回甘的表现力是茶叶等级的重要评判标准,在各个茶类中,中度发酵的乌龙茶回甘力度最强。最高级的回甘,在喉部会带有薄荷一样的清凉感,呼与吸之间,口中带凉,有这种表现的茶,绝对差不了。
第四步:观汤色
色泽鲜亮的茶汤,内质必然丰富。茶汤里如果有很多泡沫,而且破裂的速度慢,说明茶汤具有较高的果胶质,喝起来很有厚度且带有粘稠感,泡沫的多少,是由差茶皂素决定的,而茶皂素作为有机物又与茶园中有机肥的使用情况一一对应。
使用白瓷公道杯或白瓷杯观察汤色,虽说玻璃茶具也能很好展现汤色,但是这仅限于“欣赏”,因为玻璃的光感容易干扰茶汤的观察。汤色主要观察色相、明度、浑浊度。
●色相即我们常说的颜色,绿茶清汤,红茶红汤,只要茶汤没有偏离该茶类的颜色范围就没问题,如白茶若叶张红变,就多为萎凋过度,若是呈现暗黑,则大多为雨天制成的死青。
●色泽要亮!亮并不是说茶叶自己会 buling buling 闪闪发光,而是一种鲜活润泽、饱满又富有生命力的表现。那么怎样的叶底才算亮呢,这时候状元君的文字表现实在是匮乏,这需要考验品茶段位的时候了,只有亲眼见过这种充满活力的明亮才会明白,就像早春雨后刚刚萌发出来的树芽,那种富有生命力的明亮,是夏天、秋天的树叶所无法比拟的。
●浑浊度需要观察茶汤是清澈还是浑浊,茶汤浑浊可能是由于加工不当、储存变质和冲泡方法问题。
第五步:看叶底
看叶底在非专业审评中不是特别重要,只是辅助我们判断茶叶好坏的细节。
泡完的茶叶倒在盖碗的盖子上或白瓷盘子上。用手摊开叶片、捏一捏茶叶。把握好叶底的外形、手感。
●外形除了观察叶片的颜色之外,还可以看看叶片的嫩度、亮度,有无一些焦叶、红叶等。叶底是否均匀也很重要。
●手感指茶叶的厚度、韧度、弹性、黏度,如果叶底有韧性、弹性说明其活性不错,叶厚而黏说明其内含物质尤其是果胶质含量丰富,多为高山优质茶原料;柔软但是薄的一般,多为台地茶原料;又薄又硬的最差。
茶渣的另一种叫法
茶叶渣是湿垃圾,是各种茶叶泡过之后留下的茶叶,学名废茶叶。
六大茶类茶渣的秘密
茶渣多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茶叶质量问题:如果使用的茶叶质量不好,或者茶叶过于老化、发霉等,就容易产生大量的茶渣。
2. 泡茶时间过长:泡茶时间过长会导致茶叶中的成分和味道被释放得很充分,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茶渣。
3. 泡茶水温过高:水温过高也会使得茶叶中的成分更容易被释放,同时也会造成更多的茶渣。一般来说,绿茶、黄茶适宜用80℃左右的水泡;红茶、白茶适宜用90℃左右的水泡。
4. 茶具问题:如果使用的杯子、壶等沾染了油腻或者污垢,就会影响到泡出来的茶汤质量。此外,如果壶嘴或者滤网设计不合理也可能导致泡出来的茶渣较多。
5. 个人口感偏好:有些人喜欢喝浓一些口感比较重的茶水,则会泡出较多的茶渣。
综上所述,在泡制过程中,茶叶的质量、泡茶时间、水温和泡茶器具等方面都会影响产生的茶渣量。为了减少产生较多的茶渣,可以选择优质的茶叶,控制好泡茶时间和水温,并注意泡制器具的清洗和维护。
茶渣的正确处理方式
茶漏里的茶渣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处理。首先,可以将茶渣用水冲洗干净后,用于种植花草树木等植物,并起到提供营养和改善土壤的作用。
另外,也可以用茶渣来制作肥料和农家肥,用于养殖蚯蚓或鱼类等。还可以将茶渣用于清洗厨房、驱虫防蚊以及制作手工皂等。总之,茶渣可以发挥多种作用,减少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是一种很好的生态利用方法。
本文《茶渣的鉴别》链接:https://www.tea-bar.com.cn/chayejianbie-183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