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茶文化 > 茶叶知识 > 茶叶鉴别 > 宋茶洋窑鉴别

宋茶洋窑鉴别

文章来源:茶文化网 时间:2024-06-20 10:03 点击85次

宋钧窑鉴别方法

1、宋民钧胎色大多呈灰色,胎土细,胎骨薄,修坯规整。元民钧大多呈深灰色,胎土粗,胎骨厚,修坯草率;

2、宋钧釉水厚,施釉到底,釉面细润光滑;元钧釉水稍薄,施釉不到底,釉面桔皮纹显著;

3、宋钧大部分圈足底心平坦且施釉,足墙施有酱褐色护胎釉,元钧圈足底心有乳突痕,且不施釉;

4、宋钧窑变红斑动感强,青蓝釉与红釉能彼此相融。以紫红色居多,且含蓄深沉。元钧窑变红较呆板,色调单一,多艳丽飘浮。

遇林窑和茶洋窑的区别

第一是器型的种类,建盏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有大中小的器型。

第二分窑系种类,水吉窑,茶洋窑和遇林亭窑统称为建窑系。

第三按釉类来分,可分为乌金釉,兔毫釉,鹧鸪斑釉,曜变釉,杂色釉。

茶洋窑真实照片

茶洋窑和建盏都是中国传统的陶瓷制作工艺,但它们之间有一些区别。

1. 历史和地域: 茶洋窑和建盏的历史和地域不同。茶洋窑起源于唐朝,主要分布在四川省茶洋、成都、自贡等地;而建盏起源于明朝,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南安市建盏镇。

2. 制作材料: 茶洋窑和建盏的制作材料也不同。茶洋窑主要使用瓷土、陶土和石灰等材料,而建盏则使用石英砂和高岭土等材料。

3. 制作工艺: 茶洋窑和建盏的制作工艺也有所不同。茶洋窑制作过程中,需要进行挑选、捏制、修整、晾晒、烘烤、上釉、装饰等多个环节;而建盏则需要进行淘洗、磨料、制坯、定型、烧制等环节。

4. 应用: 茶洋窑和建盏在应用方面也有所不同。茶洋窑主要用于茶具、文房用具等制作,而建盏则主要用于制作茶具,如茶碗、茶盘、茶壶等。

综上所述,茶洋窑和建盏虽然都是中国传统的陶瓷制作工艺,但它们之间的历史、地域、制作材料、制作工艺和应用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区别。

茶洋窑全部介绍

1、建窑

建窑的中心位于今闽北建阳市水吉镇池中村、后井村一带,以烧制黑釉茶盏而著称。唐代始创烧,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为极盛时期。从功能上看,建盏是非常实用的,可说是斗茶的理想用具。

这里以较多见的束口式建盏为例:盏口面积大,斗茶时可容更多的汤花;盏壁四周靠近口沿处,稍向内折,考古工作者称为'倒钩型圈痕',斗茶注汤时能起到标准线作用。

2、茶洋窑

茶洋窑是位于福建省南平市东南大约25 公里的葫芦山村的茶洋,因地命名所以取名为茶洋窑。

茶洋窑生产的建盏主要以束口盏和敛口盏为主,整体器型偏矮。该窑烧造的束口盏外形曲折程度较小,呈现出斜腹的姿势,整体的盏心稍微向下凹陷。

同时建盏的外壁底部,呈现出一种削切成型的直台面。在胎色上,茶洋窑口出土的建盏多数呈现的是灰白色、白灰、深灰等色,胎壁厚薄适中,胎质细腻坚致,有少数胎色略显黄色,胎质粗松,截面见空隙,整体看来是由于建盏的含铁量较低所导致的。

3、遇林亭窑

武夷山遇林亭窑口是古代建窑的主要遗址之一,现在更被列入到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其所出土的建盏主要是以浅灰色或者是灰白色居多,整体的颗粒相对均匀而细腻,整体的含铁量也比建盏的含铁量会低一些。

作为遇林亭窑的黑釉盏来说,最显著的特色无疑就是在茶盏上面进行描绘,金银的颜色搭配和文图,让这一种建盏看起来尤为的高贵,现在遇林亭窑的金银彩釉盏,能够完好地保存于世的珍品并不多见,而且价格都是非常高。

其中最为著名的寿山福海的字样遇林亭金黑釉盏就被日本收入到五岛美术馆中。

4、东张窑

东张窑黑釉建盏也是当时黑釉盏的主要流行款式,而东张窑更是对此仿制得独成一派。在造型上,其更接近规整的水准,整体的线条已经达到委婉流畅、干净利落、内部更是浅挖平整的效果。

然而,由于东张窑本身就是有自身的不足以及普遍存在一种旋坯痕迹,为此,部分的作品的风格相对生硬,同时也会留下一种'跳刀痕'。

本文《宋茶洋窑鉴别》链接:https://www.tea-bar.com.cn/chayejianbie-182601.html

为您推荐
茶叶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