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茶文化 > 茶叶知识 > 茶叶鉴别 > 如何鉴别茶的浓度

如何鉴别茶的浓度

文章来源:茶文化网 时间:2024-06-20 08:15 点击59次

如何鉴定茶的好坏

主要从茶的产地,季节,品相,泡制效果,口感,还有现代科学仪器的检测等来辨别茶的好坏。

比如雨前龙井茶,属绿茶,产自浙江杭州,谷雨前采摘的茶尖,精心炒制后应属上品。

如何鉴定茶的优缺点

优茶、顾名思义是指有一定知名度的名优茶、通常具有独特的外形和优异的色香味品质、名茶的形成往往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或一定的人文背景优茶坚持采用优质原料,现场制作,保障口感纯正清新。以亲民的价格为消费者们带去高品质的水果茶,零添加,让消费者们喝的放心,喝的健康,而时尚健康的新生代水果茶行业逐渐在饮品市场占据着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水果茶将水果或瓜果与茶一起制成的饮料。

如何区分茶的优劣

第一步先看干茶。所谓的干茶就是还没有泡的茶叶,这个时候的茶叶是一目了然的,去看它的条索是不是紧实,肥壮、色泽是不是正。当然,不同的茶叶干茶色泽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针对某一种茶叶的特性去鉴别了。绿茶里有一句谚语“炒青看苗,烘青看毫”。就是对绿茶而言,根据不同的工艺去看干茶的特性,然后去鉴别这款茶的等级。不同的茶根据不同的特点去鉴别,干茶就是一个必看的过程,非常直观。

第二可以闻香。如果是资深茶友,在盖碗第一次注水之后,闻盖碗的盖子上的香气是可以闻出来茶叶的质感的。当然,闻香也就是三秒时间左右,我们的嗅觉条件也就是这个时长。如果再长时间的闻嗅觉失灵,闻不出什么来了。这个时候的香气要正,没有异味,没有霉味。如果特别浓香,除了花茶,这个茶的质感也是持疑的。

接下来的一步是观汤,不要着急先去喝。先看汤色,如果你不是很懂这款茶本来的汤色所要呈现的颜色,那就不要管它的色泽,只记得一个标准,必须茶汤要透亮清澈。如果茶汤很浑浊,不管卖茶的说的有多好,喝都不要喝,这个是最简单最有效的鉴别方法。当然,还有特别的时候,比如喝毛尖茶,这种有白毫比较多的茶汤,有一些毫在汤里,这叫显毫,属于正常现象。另外还有一些红茶,会冷后浑,这是茶凉以后的物质挥发之后的自然现象,也属于正常现象。一般情况下,好的茶茶汤必然是透亮清澈的。

茶的浓度如何判断

第一步:看外形

首先我们对茶最直接的反馈是外观,但是茶的外观很难去说明问题,更多的是反应制作工艺的精良与否,与茶内在品质没有直接关联。

将茶叶倒入茶荷中观察,没有茶荷的话可用白瓷盘子代替,观察茶叶的颜色、形状、整碎等。干茶包含了茶的原始信息,茶叶的原料、茶叶的加工情况、茶叶的保存情况一览无余。

●比如龙井是细嫩的芽叶制成的,如果出现了粗老的茶梗,就不太正常,暴露了原料的问题。

●比如茶叶上有焦斑、爆点,或是茶叶已经偏离了原本正常的色泽,很有可能是加工有问题。

●比如茶叶有明显霉斑、干闻也有发霉的味道,肯定就是储存的问题了,不能再喝。

第二步:闻香气

 好茶都要求能做到茶香入水,茶汤的香气是内质的直接反应。同样,汤香以幽香、锐利为上,汤香暗沉都谈不上有多好,我想这一条茶友们很容易感知。

每一泡皆可闻盖香、汤香,不可直接对着热腾腾的叶底闻,因为闻到的都是热熟味且容易被热气烫伤。茶凉之后,可闻杯底香和叶底香。细细辨别香气纯度、香气高低、香气长短、香气类型。

●纯度是指香气是否纯净,有无异杂气。异杂气是指茶香中不属于茶本身气味的东西,即外来的,主要是加工和储存过程中产生的不愉快气味,比如烟气、焦气、闷气、陈气、霉气味。

●不管新茶陈茶,闻到香气干净,令人愉悦,无杂味异味和刺鼻香味的为上;闻不到香,或沉闷或杂味刺鼻香味的为下。

●长短指香气的持久度,通过对比前后几泡的香气,就可以明显看出茶香是快速减弱消散,还是比较持久耐闻。

●类型是由于产地、茶树原料、茶树品种、制茶工艺和产地共同决定的,每种茶各有风味。

第三步:品滋味

味道是辨别茶叶好坏的关键点。具体的品鉴要点跟香气有异曲同工之妙。

接连泡几次茶,直到茶味淡为止。茶叶的口感要注意把握有茶气、鲜爽度、强度、细滑度、厚度、回甘,另需要对比几泡茶的浓度,判断是否耐泡。

●茶气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并非指某种味道或者香气,而是饮茶后人体的反馈作为量度标准的,比如与有的发轻汗,有的打嗝等特点。在实践中发现,有机质充足的半发酵乌龙茶(大红袍、单丛、炭焙观音)喝完后容易有打嗝的现象。

●鲜爽的茶汤,所描述的是汤中富含氨基酸成分,喝起来有如鲜汤。在绿茶中比较常见,比较特殊的就是烘焙茶类,如炭焙观音,武夷岩茶等,由于高温烘焙破坏,比较难实现鲜爽感,若做到既醇厚又自带鲜爽感,可称为一流境界。

●细滑度指茶汤的口感细滑,主要取决于制作的工艺,准确的说,是做青、走水以及发酵工艺,好的天气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岩茶、红茶都具有细滑、粗粝之分,讲的是茶汤入喉的感受。很多高档茶与中档茶,往往就是以茶汤细滑的程度作为关键的区分标准。

●厚茶汤的“厚”与“薄”是对应的,指的是内质的丰富程度。实践证明,但凡有机肥充沛或者土壤富含有机质的茶园,所处的产品无一例外都是具有优良的厚度。所以说,茶汤的厚与薄,是由茶园决定的,与天气、制作技术没啥半毛钱的关系。

●回甘的表现力是茶叶等级的重要评判标准,在各个茶类中,中度发酵的乌龙茶回甘力度最强。最高级的回甘,在喉部会带有薄荷一样的清凉感,呼与吸之间,口中带凉,有这种表现的茶,绝对差不了。

第四步:观汤色

色泽鲜亮的茶汤,内质必然丰富。茶汤里如果有很多泡沫,而且破裂的速度慢,说明茶汤具有较高的果胶质,喝起来很有厚度且带有粘稠感,泡沫的多少,是由差茶皂素决定的,而茶皂素作为有机物又与茶园中有机肥的使用情况一一对应。

使用白瓷公道杯或白瓷杯观察汤色,虽说玻璃茶具也能很好展现汤色,但是这仅限于“欣赏”,因为玻璃的光感容易干扰茶汤的观察。汤色主要观察色相、明度、浑浊度。

●色相即我们常说的颜色,绿茶清汤,红茶红汤,只要茶汤没有偏离该茶类的颜色范围就没问题,如白茶若叶张红变,就多为萎凋过度,若是呈现暗黑,则大多为雨天制成的死青。

●色泽要亮!亮并不是说茶叶自己会 buling buling 闪闪发光,而是一种鲜活润泽、饱满又富有生命力的表现。那么怎样的叶底才算亮呢,这时候状元君的文字表现实在是匮乏,这需要考验品茶段位的时候了,只有亲眼见过这种充满活力的明亮才会明白,就像早春雨后刚刚萌发出来的树芽,那种富有生命力的明亮,是夏天、秋天的树叶所无法比拟的。

●浑浊度需要观察茶汤是清澈还是浑浊,茶汤浑浊可能是由于加工不当、储存变质和冲泡方法问题。

第五步:看叶底

看叶底在非专业审评中不是特别重要,只是辅助我们判断茶叶好坏的细节。

泡完的茶叶倒在盖碗的盖子上或白瓷盘子上。用手摊开叶片、捏一捏茶叶。把握好叶底的外形、手感。

●外形除了观察叶片的颜色之外,还可以看看叶片的嫩度、亮度,有无一些焦叶、红叶等。叶底是否均匀也很重要。

●手感指茶叶的厚度、韧度、弹性、黏度,如果叶底有韧性、弹性说明其活性不错,叶厚而黏说明其内含物质尤其是果胶质含量丰富,多为高山优质茶原料;柔软但是薄的一般,多为台地茶原料;又薄又硬的最差。

怎么鉴别茶的档次

茶叶的等级主要是根据茶叶的品质、产地、采摘时间、加工工艺、形状等因素来划分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茶叶等级划分标准可能略有差异,但大多数情况下,茶叶的等级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划分:

1. 品质:茶叶的品质是茶叶等级的核心因素。品质包括茶叶的色泽、香气、口感、叶底等方面。高品质的茶叶通常具有较高的色香味,叶底较为完整,无杂质。

2. 产地:茶叶的产地对品质有很大影响。一些知名茶叶产区,如中国的龙井、普洱茶、武夷岩茶等,由于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产出的茶叶品质较高。

3. 采摘时间:茶叶的采摘时间对品质也有很大影响。通常,茶叶的品质会随着采摘时间的推移而下降。早春茶、明前茶等采摘较早的茶叶,品质较高。

4. 加工工艺:茶叶的加工工艺对品质有很大影响。不同的加工工艺会导致茶叶的香气、口感等方面有所不同。优质茶叶通常采用传统的手工或半手工制作工艺,以保留茶叶的原有品质。

5. 形状:茶叶的形状也是划分等级的一个因素。茶叶可以分为散茶、紧压茶、颗粒茶等不同形状。形状整齐、颗粒均匀的茶叶通常被认为品质较高。

6. 等级标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茶叶等级标准可能有所不同。例如,中国的茶叶等级通常分为特级、一级、二级等;而英国的茶叶等级通常分为精品、特级、高级等。

在购买茶叶时,了解茶叶的等级划分标准有助于您更好地选择合适的茶叶。同时,可以参考茶叶品牌、口碑、价格等因素,以确保购买到高品质的茶叶。

茶的浓度怎么掌握

国际鉴定茶叶的标准是以一百人中,八九十人认为适当的浓度就是标准浓度。具体办法是以3克的投茶量,冲泡150cc的开水(茶为水量的2%)浸泡大约5~6分钟后得出的茶汤浓度。过浓的茶汤一方面不利于身体健康,另一方面也影响品味出细微的美好。

本文《如何鉴别茶的浓度》链接:https://www.tea-bar.com.cn/chayejianbie-172625.html

为您推荐
茶叶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