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茶文化 > 茶叶知识 > 茶叶鉴别 > 紫砂壶老茶头的鉴别

紫砂壶老茶头的鉴别

文章来源:茶文化网 时间:2024-06-20 07:23 点击66次

紫砂壶老壶鉴别方法

1.掌握古壶的特征是鉴别真假的基础。古壶质地粗而不劣,形制古拙而不失规整,光泽滋润而不轻浮,手感厚重舒适,名款工整而不顽强板。另有在壶身镌刻诗文图画者,也多为当时名手所作,布局自然合理,刀法简练精确,非俗手所能效仿。因此,紫砂壶工艺,并非简单的烧陶工艺,而是融合了陶艺、书画、造型、篆刻等古文化结晶的综合性工艺品。

2.看名款。这是最直接了当的鉴别方法。如明清名安制壶,壶底必有名款。名家之款犹如当今名优产品的标志。因此,必须对明清大家的名、字、号及其惯用的款式、字体熟悉铭记,以便鉴别时有所依据。例如当时的书画家和制壶大师时大杉、李仲芳、徐友泉、陈曼生等这些名人,在名款上必须能对上号。没有名款或款式不符,即属可疑。即使为真品,其价值也应大打折扣。

3.从形与质推断年代。不同时代的产品和生活用品都有其时代特征。早期紫砂壶以实用为主,装饰为次,故其壶型拙朴大方,略无花巧,茶壶出水处常为单孔。随着紫砂壶装饰作用的增强,壶型日趋文巧。如早期明显多夹粗砂,清以后夹砂日细,壶表也日益细腻。从这些特征可推断藏品的相对年代。

4.从表面光泽判断。凡名手所制之壶而能留传至今的,定为当时及后人所至爱,早晚把玩,火气早已脱尽,其壶表必定润泽可爱。而新制品,火气极重,有的以涂蜡来增加光泽,用指甲一刮便可辨别。

5.注意假冒之作。有些摊贩,在紫砂壶表面上涂蜡或鞋油以及采用其他制假手段,以次充好,以假乱真,貌假古雅,实则欺骗,应特别注意鉴别。

老紫砂壶的鉴别真假

1、颜色,真紫砂壶颜色深沉且自然,假的比较鲜亮;

2.比重,真正的紫砂壶比重大,而假的感觉很轻;

3.质感,真紫砂壶的表面具有明显的磨砂感,且比较细腻,而假的十分光滑。

老紫砂壶从泥料特征、款式、工艺上去分辨,一般老紫砂壶老味重一些,不过要防止收到做旧壶。1.看造型和工艺。如明代紫砂壶的总体特征是粗、大、笨,清初从陈鸣远开始,紫砂壶制作崇尚精巧、秀雅之风。

紫砂壶新老断代鉴别图解

近些年来,经过众多相关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同时结合近年来地下出土物的印证,对紫砂壶制作年代鉴定的准确性已大有提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鉴别紫砂器。

一、从时代风格韵味以及款识的可靠性判断年代

由于紫砂器流传的时间并不是太长,考古发掘出土物又极少,各大博物馆的旧藏品也是很有限,绝大多数作品是由民间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因此可供鉴定参考的标准器并不多。

紫砂壶的时代风格特色,与其他门类的工艺美术作品是相通的,真正属于艺术层次的作品绝少匠气,可谓时代价值与艺术价值并存。历代紫砂大师们将可塑性极好的砂料随心所欲地捏塑出各种造型,匠心独运,造出属于各自不同艺术风格的佳品。名家所制茗壶高矮的比例、线条的转折都恰到好处,少一点就平庸,多一分则俗气,线条弧度有时完全是靠大师的感觉去控制。这种感觉来源于他们的艺术修养和长期的实践经验。

当然,同一时期的名家也可以制作出风格完全不同的作品,可从其本质看,其笔法或刀法仍然具有他的一贯风格。由此看来,鉴定传世的紫砂名家作品,特别是明、清两代流传下来的紫砂壶,首先要了解这些名家所处时代的气息与烙印,综合考查作者一贯的制作风格。而近现代的伪作多数技术精到,但韵味不足。壶的神韵是艺术生命所在,这是只能感悟却难以言喻的境界。正如书画大家齐白石所说:“学我者死,似我者生。”所以不同名家的风格与气韵是我们鉴别紫砂壶的重要依据之一。

紫砂艺人制作紫砂壶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在壶底或在壶盖、柄下端钤盖图章,或是用刀直接刻款。由于印章材料坚固,名人印章一般可以沿用多年,甚至终生都在使用,应该说印章款的鉴别是判断作者的直接依据。但是,制壶名家身后,其家人或门徒仍继续使用其遗存印章者也不乏其人,更何况仿制得惟妙惟肖的名人印章和仿制名家砂壶是同步而生的,对于这种高水平的仿品,稍有疏忽,就容易出现判断上的失误。印章的真伪固然重要,但切不可仅以印章对否就下结论,还必须结合作品整体的风格综合判断。

在紫砂壶表面起装饰作用的文字包括款识和铭刻,可以用很多技法来完成,如刻、印、划等,它们包含着它产生的年代、制作者、使用者等方面的很多信息,这是断代认识上应当借鉴的依据之一。不同的时代,刻款的部位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在书体的使用上,明代都为楷书,清代早期楷、篆并用,后期以篆书为主,亦可作为鉴别之要。

二、从造型特征及名家的制壶形制判断紫砂壶的年代

造型是最能体现紫砂壶时代精神的鉴定要素之一。紫砂壶从明代中期诞生至今,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犷到精细、从实用性上升到艺术性的发展过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以及技术条件,因此生产的紫砂壶作品就有不同的造型特点及艺术风格。

鉴定紫砂壶,首先要明了各个时期紫砂壶造型的基本特征,以及紫砂壶演变发展的一般规律。例如,明代的紫砂壶造型多以方形、圆形为主,线条简约,壶体偏大,平实质朴,给人一种朴质的感觉。而清代初期的紫砂壶造型与瓷器一样,出现了专供宫廷皇家使用的精工细琢的宫廷壶,多以自然形与几何形为主。另有一些民间实用型壶类,壶形小、流短、小耳柄,形制小巧玲珑。清末及民国初期的砂壶造型款式增多,附加装饰也增多,以仿古代名家为主,在形制上没有多少创新。

名家制壶的造型大多各具特点。有的善制仿生壶,有的制壶不喜装饰,有的圆曲流畅,有的棱角分明。

如明人时大彬善制六方或六瓣壶、僧帽壶、高提梁壶等,落款多为楷书刻款,笔道熟练、有力,所制之壶胎色赭红,含有小泥粒,壶面一般光素无纹。当时有“千奇万状信出手”“宫中艳说大彬壶”这类推崇的诗句。

又如清人陈鸣远善制仿生壶,南瓜壶、束柴三友壶、蚕桑壶、松根壶等是其代表作。陈鸣远之前虽有许多制壶高手,但都未曾跳出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大名家窠臼,唯陈鸣远将紫砂壶艺推向了又一个辉煌期。除了制壶,他还制作梅根笔搁、莲蕊水丞以及仿花生、核桃、竹笋、昆虫等造型的茶案陈设紫砂器,这是他独有的特点。

再如清代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所创“曼生壶”,一改当时附庸风雅、追求繁缛、因循陈袭、仿作模制的媚俗之气,集书法、绘画、金石于一身,设计出“曼生十八式”等独特壶型,又结识当时的杨彭年、杨宝年、杨凤年兄妹和邵二泉等紫砂名家,有设计、有制作,成为前所未有的一大特点。石铫(diào)壶、匏瓜壶、井栏壶、半瓦壶、葫芦壶等是他们的代表作。

这些大师不同艺术风格的壶型特征,都可作为我们今天鉴定紫砂壶年代与作者的重要依据。名人制壶,首先不可以逾越他生活和创作的时代,其次必然体现他一贯的壶艺特色,展现出高品位的思想内涵和高层次的制作水准,否则,就有可能是伪作。从造型、作品的风格品位去认识作者,这个方法应该说是切实可行的。

三、从不同时期的胎质差异来判定紫砂壶的年代

紫砂器的胎质具体地说就是砂料。不同时期的砂料有着不同的砂质,而不同的砂质呈色肌理都是不尽相同的。明代紫砂与清代紫砂在砂料上的区别如同当时的瓷器一样,大不相同。明代紫砂使用的砂料内含颗粒状粗砂,给人的感觉是粗糙的,这是当时的炼砂淘洗技术相对落后之故。据有关资料表明,明代紫砂泥料的目数为20~30目,清中期为55~60目,近现代为100~120目。目数低,颗粒粗,孔隙度大,用手指弹击这类壶,声音沙哑、发闷。

明代制壶的砂料只是将最初用来制作大缸大瓮的砂料略加澄炼而已,杂质较多,所以器表还很粗糙;又由于是与缸、瓮一起入窑,所以壶身局部沾有少量釉泪。而清代的砂料,澄炼工艺总体提高,出现了紫砂细砂,这种状况与工艺史的发展进程是相吻合的。清代制品的砂料是细腻润泽的,倘若再经常把玩摩擦,久而久之,会有一层光亮面,俗称“包浆”,如同古代硬木家具,年深日久,就自然而然地会在表面产生一层光亮面。辨认泥料,在紫砂壶的断代认识上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在历史上,每个相同的时期中,紫砂艺人所使用的紫砂料基本上是没有太大区别的,只是炼砂调制的配方各有不同,且大多秘不示人。他们往往各自习惯使用自己配制的砂泥,呈现出砂质的粗细,颜色肌理的不同,严格地区分和观察会发现他们各自的规律性。同一位名家制作出的造型不同的紫砂壶,即使从表面看是完全不一样的,但若仔细观察会发现其外弧线、柄的曲度、流与颈的角度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就同一位作者而言,他的壶艺会随着发展而不断精深,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变化,但成型的线条与细微之处的处理方法,犹如一个人写字的笔迹一样,基本上已成为一种习惯,技法与风格是一致的,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四、从不同时期工艺技法的差别判定紫砂壶的年代

紫砂壶的成型工艺,各个历史阶段都有不同。这些工艺范围还包括了烧窑方法、烧成气氛、窑炉结构、燃料等诸多方面,这些外在的因素都会在成品上或多或少留下时代痕迹,因而也就成为我们今天断代上的重要凭据之一。明中叶创始期的壶是以手工捏制为主,壶内胎往往有掏空时捏按的指纹。晚明期时时大彬创制了木模制壶方法,壶内壁已不见指纹,而略留用竹刀刮削的痕迹,在柄与壶身、流与壶身相接处往往比较粗糙,有时为美化接痕而贴上柿蒂形泥片,从而成为最早的附加装饰。盖与钮的相接处有时也会这样处理。由于明代不单独烧壶,仅将壶放在瓷窑中套烧,因而常有缸瓮飞洒的釉泪沾在壶体表面,有的砂壶还因受火的原因凸起气泡,使表面凸凹不平,壶内壁薄厚不一。很多情况下,由于温度不够,砂壶不能完全烧结,故此胎质较为疏松。

清代的紫砂壶一般采用打泥片,再将泥片镶接而成的工艺,所以壶胎厚薄均匀,制作精细。也有制壶大家仍然坚持以手捏制为主,如陈鸣远、杨彭年等人,手法炉火纯青,一般匠人不能望其项背。近现代多采用注浆成型,壶身略加修饰就极为光润,材质细如膏泥,里外极规整,手感极轻。注浆成型的紫砂壶,需用较多的粘性土掺和砂泥,实际上紫砂的比例已经很小了,艺术性实则是大大降低。

综上所述,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紫砂器在造型、工艺技法、款识以及砂料、装饰方面都具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我们在总结一般规律的同时也要考虑它们的特殊性,有些名家往往出人意料地显示出个人的多样性。例如陈鸣远,他的壶多以自然仿生的为主,却也有光圆的几何形壶传世,风格多变,多姿多彩。随着紫砂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收藏紫砂热潮风起云涌,仿品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精,令人眼花缭乱。但只要我们掌握紫砂壶鉴定的基本知识,通过造型理清时代的脉络,了解各时期名家作品的不同风格及工艺手法,就一定能识破各种伪品,还古代紫砂壶的本来面目。

新旧紫砂壶的真假鉴别图

一、看,真紫砂壶的纹理清新、圆润,视觉有亚光的效果,有众多分布均匀的细小类似金属光泽的颗粒。有的手工壶内壁,有从中心圆点向四周的放射状线,属于加工工艺过程中形成的。

二、摸,真紫砂壶摸上去的手感细腻但不打滑,假紫砂壶手感粗糙,或者打滑;例如普通陶土的手感粗糙,瓷器的手感初摸打滑,如果稍用力按压摩擦就手感发涩。这是由于分子结构不同的表现。

三、转,转动壶盖,真紫砂壶的壶盖转动灵活流畅,并发出轻微“丝丝”或者“沙沙”的悦耳的声音,陶土的假“紫砂壶”则发出沉闷的“哧啦哧啦”声音。

四、听,用盖子轻敲壶体,尽管有人不赞成这么做,但是这点非常有效。真紫砂壶敲击的声音清脆悦耳,声音短暂,敲击结束声音立刻停止;普通陶土的假紫砂壶,敲击声音沉闷浑厚短暂;瓷器敲击的声音比紫砂的更加清脆有点像金属撞击的声音,一般人不好区分。

但是有一点非常明显的区别就是,瓷器的声音波长明显,敲击结束后,声音仍然持续数毫秒,而真紫砂是立刻停止。

五、证书,一般正品的紫砂壶都有制作者的手写证书,证书通常为宣纸,毛笔书写,书法俊秀,这是因为,书法是一个好的工艺师的必修课,好紫砂壶的增值更多体现在书法和绘画的技艺上,加盖印章。印章的落款与紫砂壶底的落款一致。

六、试水,水浇在真紫砂壶上面,不会形成明显的水珠,水是比较均匀的一片,然后没多久就逐渐被紫砂吸收。

宜兴紫砂壶老壶的鉴定方法

 鉴定宜兴紫砂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材质:宜兴紫砂壶的核心特点是使用优质的紫砂泥制作。紫砂泥具有特殊的分子结构,与其他泥土有很大区别。因此,在鉴定时,要观察壶体的质感、色泽和触感,优质的紫砂壶具有细腻、光滑、油润的质感。

2. 形状:宜兴紫砂壶的形状丰富多样,有方、圆、扁、弧等各种造型。鉴定时,要注意壶体的线条是否流畅、比例是否协调,以及各部件的衔接是否自然。

3. 工艺:观察紫砂壶的工艺细节,如壶嘴、壶把、壶盖等部分,是否制作精细、对称和谐。此外,还要注意壶身上是否有作者的签名和制作年份,以及烧制痕迹是否自然。

4. 出水效果:优质紫砂壶的出水效果好,断水干净。在鉴定时,可以现场试水,观察壶嘴出水是否流畅、水柱是否有力。

5. 气孔结构:紫砂壶内部的气孔结构对于茶水的储藏和保温有着重要作用。可以用手指轻轻敲击壶身,听其声音是否清脆、发音是否悦耳。

6. 收藏价值:评估紫砂壶的收藏价值,需要考虑作者的知名度、作品的独特性、工艺水平以及市场行情等因素。

7. 证书和信誉:购买紫砂壶时,要注意查验相关证书和信誉。正规的商家和制作人会提供相应的证书和保障,确保消费者的权益。

总之,在鉴定宜兴紫砂壶时,要从材质、形状、工艺、出水效果、气孔结构、收藏价值以及证书和信誉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以确保选购到优质的紫砂壶。

本文《紫砂壶老茶头的鉴别》链接:https://www.tea-bar.com.cn/chayejianbie-167614.html

为您推荐
茶叶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