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茶年份辨别
1、1950年之前的中茶黄印基本没有包装,茶饼表面压有方形糯米纸标记茶号。1950年~1968年间生产的印级茶,其外部包装纸上的“茶”字会以不同颜色作标示,第一批为红印,第二批为绿印,第三批为黄印。
2、1968年之后的茶饼,因改由各茶厂自行生产,所以包装上不再印“中国茶叶公司”字样,统称“云南七子饼”。
中茶怎么鉴别真伪图片
1、看包装
老中茶的印刷工艺较落后,多数为木刻板印刷,字体较粗,且端正,颜色较红;假的中茶印刷的包装颜色鲜亮,字体稍细,不同于老工艺刻板字体。
2、看印刷牌
正品中茶的“中”字颜色正红,“茶”字立于正中,八个“中”字对称端正,中间的“茶”字为淡黄色,字体质朴方正。假的中茶包装看上去比较光鲜,但模板各式各样,颜色有深有浅你,排版上上下下,极不规范。
3、看字体
正品中茶的印刷字体反正、圆润;假中茶的印刷字体细长,颜色偏色或淡或浓,汉字和”下排对应拼音字母排版长短不一。
4、看茶色
以2000年的中茶黄印11年干仓为例,汤色呈干红葡萄酒的颜色,无沉淀物,透亮深红,口感丝滑,无堆味,老茶汤色透,新茶汤色混浊;假的中茶干仓新茶汤看。上去很红,但不透亮;新茶没经过长时间的陈化,沉淀物较多,所以看上去不透亮,颜色淡红,堆味较重,微涩苦。
5、闻气味
抓起一把茶叶,仔细的用鼻子闻它的味道,如果闻到的是来自于大自然的天然清香味道,那么它肯定是真的中茶,如果味道难闻,甚至有怪味,那可能是添加了别的东西。
6、尝味道
可捏一两粒茶叶,放在口中自己咀嚼,慢慢的品味,若品味到的是一种芳香和纯正,没有杂味,说明是真中茶茶叶。
六大类茶的鉴别
六大茶叶分别是:绿茶、红茶、白茶、黑茶、黄茶、乌龙茶
绿茶是中国的主要茶类之一,是指采取茶树的新叶或芽,未经发酵,经杀青、整形、烘干等工艺而制作的饮品。其制成品的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较多的保存了鲜茶叶的绿色格调。常饮绿茶能防癌,降脂和减肥,对吸烟者也可减轻其受到的尼古丁伤害。
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成分。香气物质比鲜叶明显增加。所以红茶具有红茶、红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特征。我国红茶品种以祁门红茶最为著名,为我国第二大茶类。
白茶属微发酵茶,是中国茶农创制的传统名茶。中国六大茶类之一。指一种采摘后,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的品质特点。 属轻微发酵茶,是中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
黑茶因成品茶的外观呈黑色,故得名。黑茶属于六大茶类之一,属后发酵茶,主产区为四川、云南、湖北、湖南、陕西、安徽等地。传统黑茶采用的黑毛茶原料成熟度较高,是压制紧压茶的主要原料。
黄茶是中国特产。其按鲜叶老嫩芽叶大小又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黄芽茶主要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和霍山黄芽、远安黄茶;如沩山毛尖、平阳黄汤、雅安黄茶等均属黄小茶。三峡库区蓄水以后,秭归山区常年雾气笼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秭归黄茶,也属于黄小茶。
乌龙茶,亦称青茶,品种较多,是中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中国特色的茶叶品类。乌龙茶是经过采摘、萎凋、摇青、炒青、揉捻、烘焙等工序后制出的品质优异的茶类。乌龙茶由宋代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来,创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间)前后。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
浅谈真假茶鉴别
一是看:首先看表面。由于是陶土而且不上釉,新的紫砂壶表面不可能是光亮的,而是有粗糙感。而假泥壶为了卖相好,一般会打蜡抛光。其次,紫砂泥中含有石英、云母等微量元素,在高温烧制中会形成结晶体,因此在光亮下,整个壶身能看到很多细微的银白色亮点。第三,真正的紫砂壶壶内外颜色几乎是一致的,不会相差太大。
二是用开水试:将刚烧开的水倒进壶内并沿着壶身浇下,盖上壶盖。你会看到水不是顺着往下流,而是被慢慢吸干;壶盖上则先是慢慢湿润,而后又慢慢吸干。这是紫砂壶拥有双层气孔,透气性好的表现。
三是将泡好的茶留在茶壶内,两三天内茶不会变馊:专家还特意介绍说,用壶盖敲壶身听声音的鉴别方法其实是不科学的。因为造型、泥料的不同,声音也会不一样。而且假泥中加入玻璃水等也可以敲出真泥类似的声音。敲击听声音的更大功效在于辨别壶身有没有隐藏的裂痕。
优质茶的鉴别方法
如何选购优质茶叶 市场上有很多品种的茶良莠不齐,品质不一,而要选择优质的茶叶就要注意以下几个步骤:(1)察看茶叶:首先要看一下茶叶的外形,不论档次高低的茶叶外形都要匀整,不含非茶叶夹杂物;茶叶要干,拿到手里要唰唰作响,这样的茶叶含水量低(2)嗅闻茶香:嗅闻香气如何,是否清香或不同各类的品种香,是否有异味、焦味、酸味、杂味。(3)品尝茶味:干嚼茶叶鲜爽浓醇,茶汤滋味以微苦中带甘为最佳,好茶喝来甘醇浓稠、有活性,喝后喉头甘润的感觉持续很久。(4)分辨茶渣:看看喝完了的茶叶底,是否嫩黄明亮、比较均匀,不含杂质。 看色泽 、 闻香气、 品茶味、 捏干湿还只是消费者对茶叶的初步判断,最后大家还千万不要忘了让经销商出示一份国家质检机构对茶叶质量检测合格的报告。而消费者在看检测报告的时候首先要注意看茶叶是否符合卫生标准,是否有农药和重金属残留,是哪个等级的茶。 教你“十大名茶“的鉴别方法近年来十大名茶也出现了很多假冒产品,以下是这些名茶的主要特征和识假方法。1 西湖龙井,产于浙江杭州西湖区,茶叶为扁形,叶细嫩,条形整齐,宽度一致,为绿黄色,手感光滑,一芽一叶或二叶;芽长于叶,一般长3厘米以下,芽叶均匀成朵,不带夹蒂,碎片,小巧玲珑。龙井茶味道清香,假冒龙井茶则多是青草味,夹蒂较多,手感不光滑。2 碧螺春,产于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银芽显露,一芽一叶,茶叶总长度为1.5厘米,每500克有5.8万至7万个芽头,芽为白毫卷曲形,叶为卷曲青绿色,叶底幼嫩,均匀明亮。假的为一芽二叶,芽叶长度不齐 ,呈黄色。3 信阳毛尖,产于河南信阳车云山。其外形条索紧细,圆,光,直,银绿隐翠,内质香气新鲜,叶底嫩绿匀整,一般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假的为卷曲形,叶片发黄。4 君山银针,产于湖南岳阳君山。由未展开的肥嫩芽头制成,芽头肥壮挺直,匀齐,满披茸毛,色泽金黄光亮,香气清鲜,茶色浅黄,味甜爽,冲泡时看起来芽尖冲向水面,悬空竖立,然后徐徐下沉杯底,形如鲜笋出土,又像银刀直立。假银针为青草味,泡后银针不能竖立。5 六安瓜片,产于安徽六安和金寨两县的齐云山。其外形平展,每一片不带芽和茎梗,叶呈绿色光润,微向 上重叠,形似瓜子,内质香气清高,水色碧绿,滋味回甜,叶底厚实明亮。假的则味道较苦,色比较黄。6 黄山毛峰,产于安徽歙县黄山。其外形细嫩稍卷曲,芽肥壮,匀齐,有锋毫,形状有点像雀舌,叶呈金黄色;色泽嫩绿油润,香气清鲜,水色清澈,杏黄,明亮,味醇厚,回甘,叶底芽叶成朵,厚实鲜艳。假茶呈土黄色,味苦,叶底不成朵。7 祁门红茶,产于安徽祁门县。茶颜色为棕红色,切成0.6至0.8厘米,味道浓厚,强烈,醇和,鲜爽。假茶一般带有人工色素,味苦涩,淡薄,条叶形状不齐。8 都匀毛尖,产于贵州都匀县。茶叶嫩绿匀齐,细小短薄,一芽一叶初展,形似雀舌,长2至2.5厘米,外形条索紧细,卷曲,毫毛显露,色泽绿润,内质香气清嫩,新鲜,回甜,水色清澈,叶底嫩绿匀齐。假茶叶底不匀,味苦。9 铁观音,产于福建安溪县。叶体沉重如铁,形美如观音,多呈螺旋形,色泽砂绿,光润,具有天然兰花香,汤色清澈金黄,味醇厚甜美,入口微苦,立即转甜,耐冲泡;叶底开展,青绿红边,肥厚明亮,每颗茶都带茶枝。假茶叶形长而薄,条索较粗,无青翠红边,叶泡三遍后便无香味。10 武夷岩茶,产于福建崇安县。外形条索肥壮,紧结,匀整,带扭曲条形,俗称“晴蜒头”,叶背起蛙皮状砂粒,俗称“蛤蟆背”,内质香气馥郁,隽永,滋味醇厚回苦,润滑爽口,汤色橙黄,清澈艳丽;叶底匀亮,边缘朱红或起红点,中央叶肉黄绿色,叶脉浅黄色,耐泡6至8次以上。假茶开始味淡,欠韵味,色泽枯暗。 如何识别真假苦丁茶 记者在市场上做了个试验,发现不少消费者都会把颜色较绿的看为是新鲜的、上乘的茶。而颜色较暗的是陈茶、不好的茶。其实不然,要辨别真假苦丁茶要注意以下几点:质量比较低劣的苦丁茶外形比较粗糙,颜色比较绿,但有一种刺眼的反光,冲泡时颜色马上变得很绿,汤色也比较浑浊,而因为它含有一定的糖份,所以叶子会很快的张开。质量上乘的的苦丁茶外形比较匀整,颜色稍微暗一点,但有一定的润度。冲泡时汤色清澈明亮,因为含糖少,所以叶子会慢慢打开
茶学课本茶叶鉴别
础理论学,学茶入门必读的硬核工具书
1、《茶叶全书》
美国人威廉·乌克斯撰写,它与中国唐代陆羽的《茶经》和日本建久时代高僧荣西和尚的《吃茶养生记》,并称世界三大茶叶经典。
书从六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茶叶所涉及到的各个领域,包括:历史方面、技术方面、科学方面、商业方面、社会方面及艺术方面,是一部关于茶叶的百科全书。
2、茶学专业四大金刚《茶树栽培学》、《制茶学》、《茶叶审评与检验》、《茶叶生物化学》
茶业专业用,高等农业院校教材,要了解茶、学好茶、懂得茶,制茶学,你必须要读的书。
茶学不是玄学是科学。初学者可以把《制茶学》、《茶叶审评与检验》先翻一遍,保准你功力大增。当然,这几本书最好还是搭配茶叶审评课程边练边看,如果报了考证班,这四本书能一直陪伴你考完高级评茶师,并终身受用。
3、《茶业通史》
茶学家、茶业教育家,制茶专家,我国近代高等茶学教育事业的创始人之一的陈椽编著。
《茶业通史》汇总古今中外茶业大事,使它尽量起到《茶业辞源》的作用,因此对中外古今(截至20世纪50年代为止)茶业史迹,不得不穷尽手头资料,但以节录原文为主,以便读者查阅考证。
4、《茶经述评》
当代茶圣吴觉农主编,陆羽《茶经》都觉得太艰涩难懂吧?你可以不读《茶经》,但不能不读《茶经述评》。两代茶圣时隔千年的对话交流而成。
吴老从1979年开始撰写,中间几经曲折,花费了较预想多得多的时间对照它的版本,研究它的文字整理完成。当时所写出的内容,就较侧重于《茶经》的注释,后业才陆续加入了一些新的评述的内容,出了第一稿。但这一稿的内容,有的已超越了评述的范围,所以,又加以精简,把述评突出出来,写成第二稿。最后,再加以修改补充,这便是现在出版的第三稿。同时,在第三稿修改过程中,又不时发现新问题需予解决。
从思考编著到成稿再几易其稿,可见内容的详实与写作精神。现代不日即可写出一本茶书的那些混混们可以汗颜。
5、《茶叶化学》
这是一本面向茶学专用的教材。主要对茶叶的生物化学进行研究,深入浅出。
书中知识点均为茶学干货,主要介绍茶叶中各种的物质及其性质,会让你对茶叶的内质了解更深,从而明白各种茶叶现象的机理。茶友如果想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武装自己,就把这本书拿下吧。另外还有《茶叶生物化学》也能带给你相同的体验。
6、《中华人民共和国茶叶国家标准》
这不是一本书,是一份份文档,基本有点名气的茶都有,网上可以下载不用买。
很多人说茶叶分级混乱,但曾经我们也是有茶叶标准的啊,至少很多大型茶企还是在按照国家标准做茶的。
7、《中国茶经》
陈宗懋先生编著,一本不可多得的茶学百科全书。
是茶叶领域总结前人成果和近代茶科学、茶文化学研究进展的一部专著。该书涵盖茶的起源、茶性、茶类、茶技等茶学多个领域,包括茶史、茶饮、茶诗、茶画、茶歌、茶舞、茶事典故等茶文化学多项内容;既属自然科学,又涵盖人文和社会科学;既有基础理论方面的新进展,也重视与生产实际的结合,不仅适于茶叶专业人员阅读,对历史文化工作和研究者也有参考价值。
本文《中茶鉴别书籍》链接:https://www.tea-bar.com.cn/chayejianbie-121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