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姑的功效与作用
博爱县特产有竹器、上庄姜(怀姜)、柏山缸、七方丝绸、博爱纸扇等。
1、博爱竹器
博爱竹器也叫清化竹货,具有悠久的历史。曾被列入过贡品,供宫廷使用。民国三年(1914年),博爱竹器参加了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万国商品赛会,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博爱竹器种类很多,约有200多种,每种器具常集中在一二个村生产。知名的有:南道的竹篮,花园的竹筛,四沟的篦梳,下水磨的竹筷,中道的耙齿,许良的竹桌、竹椅,牛磨和皂角树的门帘等。2008年,清化竹器制作技艺被列入焦作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列入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上庄姜
上庄姜对外也称清化姜,是怀庆三辣之一,具有块大、丝细、色黄、味鲜、产量高、易储藏等特点,且既有食用价值又有药用价值。历史上,人们就制作出“糖晒伏姜”、“糖腌姜片”用来医治胃寒病。1993年,以上庄生姜为原料生产的“姜参蜜宝”饮品荣获首届“中国保健品博览会”金奖。
上庄姜自晋朝以来,已有1600多年的栽培历史,清乾隆年间曾作为贡品,连年送往京城。2000年,全县种植面积约1500多亩,主要分布在月山镇上庄村、柏山镇下期城等村,生姜亩产可达2500公斤左右。2007年获省农业厅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2008年获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无公害产品认证。上庄生姜及其制品姜酱、姜片、姜粉等,已成为博爱县重要的地标性产品,和博爱人馈赠亲朋好友的首选礼品。
2008年,“上庄姜种植与加工”技术被列入焦作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列入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柏山缸
柏山镇柏山村陶缸生产历史悠久。相传,元代柏山村以生产白瓷闻名。到了明朝万历六年(1579年),柏山村许同泰从山西阳城请来工匠,开始生产陶缸,因产品色泽艳丽、质量上乘而颇为抢手,烧制白瓷的工匠纷纷改烧陶缸,不愿意改烧陶缸的白瓷工匠大都远走景德镇,继续从事白瓷生产。刚开始,柏山村只有缸窑3家,10盘轮(一盘轮为一个生产单元,一般由3个人组成,1个做缸匠人、1个摇轮工人、1个和泥工人),技术不外传。清顺治五年(1648年),窑主张永仁为满足用户需求,开始雇佣工人,扩大生产,生产技术外传。到清嘉庆年间,柏山缸业发展初具规模,为提高技艺、保证质量、保持信誉,各窑主、工匠共同制定了四条规矩,对各类产品的规格大小、质地薄厚都作了明确规定,刻之于碑,相互监督,严格遵守。自此,柏山陶缸生产具备了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全村缸窑发展到60多家,工人250余人,年产陶缸60万套,誉满全省。
民国期间,柏山村有缸窑120多家,180多盘轮,工匠700多人,年产值200多万元(旧币)。1938年日军侵占博爱后,绝大多数缸窑倒闭。1949年以后,柏山缸业开始恢复,1963年已有相当规模。改革开放后,柏山缸业迅猛发展,1983年有缸窑40多家,72盘轮。进入21世纪后,由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习惯的改变,陶制品用量大幅萎缩,柏山缸业逐渐走向衰落。
柏山陶缸品种多样,主要有:缸、汌、盆、罐、坛、瓮、火口等,具有夏天盛水不臭,阴天储物不潮,储粮不霉,腌菜不回味,价格低廉,经久耐用等诸多优点,曾远销西北、华北10多个省区,深受群众欢迎。
2008年,柏山缸制作技艺被列入焦作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列入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柏山村一些上了年纪的制缸工匠正为此努力,想办法将这一古老技艺传承下去。
4、七方丝绸
七方村丝织业历史悠久。清乾隆年间由山东周村传入,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乾隆末年,几家生产规模较大的作坊和外地客商合资,成立专营商号,吸引全国各地的客商纷至沓来,特别是每年农历二月二和九月十五轩辕黄帝和蚕姑盛会,来自四川、湖广、苏杭、山西、河北、山东、陕西、内蒙等地的丝绸客商云集七方,七方丝绸声名远播,一度有“黄河流域小苏杭”之称。较大商号发展到60多家,饭店、粮行、商店等相关产业一片繁荣。民国初年,七方村丝织业极为兴旺,全村500多户1900多人全部从事丝织业及其相关产业,带动周边十几个村加入丝织业,拥有大小织机900多台,雇佣长期工8800多人、短期工2万多人。主要产品有:绫、罗、绸、纱、刺绣、头网等100多种。
1930年后,由于军阀连年混战,加之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不断加剧,政治黑暗、兵匪祸乱,七方村丝织业遭受致命打击,全村仅剩下七八台织机勉强生产。1949年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七方村丝织业恢复发展,全县约有私人织机4000余台,主要生产小绸、缎、被面、澡巾布等产品。
2008年,七方丝绸织造技艺被列入焦作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博爱纸扇
博爱县制扇业大致始于明末清初的清化三街,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抗战前,以三街为中心,发展纸扇作坊30多家,年产纸扇80多万把,销往山西、陕西、河北、天津等地。清化纸扇最早的产品叫老鸹扇,就是在一根棍上钉几根竹蔑,然后裱糊上纸,漆成黑色,画上花鸟图案,再用桐油或生漆封涂而成,因形似老鸹翅膀,所以叫老鸹扇。后从杭州等地引进了制作折叠纸扇技术,开始大量生产折叠纸扇。日军侵占博爱后,博爱县制扇业衰败。
1949年后,清化纸扇产量逐渐恢复,1950年产量达到25万把以上,1957年产量突破100万把,1958年达到110万把,销往全国各地。1965年后,因从湖南进货的竹箍采购困难,清化纸扇生产停滞,后转移到侯山村,用当地的竹子作扇箍,并派人到外地学习技术,改进制扇工艺,使博爱制扇业得以传承下来,侯山村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制扇专业村,有纸扇加工专业户60多家,主要产品有工艺扇、礼品扇、广告扇等,远销韩国、新加坡、比利时等国家,产量逐渐提高,声誉越来越好。
2008年,清化扇艺制作技艺被列入焦作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清化传统竹扇制作技艺被列入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姑娘的功效与作用禁忌
是古典民间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小男孩,名叫山娃,爹娘都死了,他有个叔叔叫艾宝。有一天,他们来到一座小山上,他叔叔为了寻找人参,就住在这里。第二天,艾宝去寻找人参,让山娃留在山洞里守门,山娃觉得没意思,就下山去玩了。在山下,他遇到了一位姑娘,山娃很想和姑娘做朋友,他们就做了朋友。艾宝回来后,告诉山娃那姑娘就是人参,并让山娃捉住她。艾宝为了得到人参就把山娃给害了,山娃死后也变成了一个人参,艾宝想抓住他们两个,就不停地追他们,只到累死也没追到。
山姑娘的功效和作用
是一个神话故事
香姑娘是我古代的一个神话故事里的一个人物,故事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隋大业初年(公元608年),有个叫彦美的姑娘,年方一十七岁,正值青春,长的花容月貌,为人心地善良,父母朋友,左邻右舍,都很是疼爱她。自古红颜多薄命,后来她莫名得了一种怪病。原来花容月貌,面若桃花的她,变得面色苍白,浑身溃烂,身上散发着难闻的气味,多处求医,无法治愈。她整日珠泪成行,不敢迈出深闺,更是无颜见人,几欲寻死。可她平日间的为人,感动了上苍,于是有大罗仙人托梦与她,选上好枣,桂枝心,白瓜子,松树皮等,研为粉末,放水中煮,就是隋唐年间所谓的吃茶,让少女服下,连服七七四十九天后。七七四十九天后,奇迹出现了,少女不仅恢复了之间的花容月貌,甚至比生病前还要水灵,身上不但臭气全无,还散发出阵阵香气。人们自此称她为“香姑娘”,又过了不久,“香姑娘”深入大山,复不见踪迹,有人说她在山中遇到了,原来给她托梦的大仙,遂同大仙而去了天庭,做了仙子。至此就有了,“香姑娘”和彦美枣茶的一段佳话。
麻姑精华的功效与作用
天下第一楷书即颜真卿所做的《麻姑山仙坛记》,唐代大历六年,大书法家颜真卿登游麻姑山,写下《麻姑山仙坛记》,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这是彪炳我国书法史上的一块丰碑,是颜真卿的书法代表作,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楷书”。颜真卿是唐代楷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博采众长,汲取历代书法之精华,勇于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书法被称做颜体。颜真卿的楷书圆润浑厚,气势恢弘,当时人们就形象地比喻为“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嗔目,力士挥拳”字如其人,颜真卿的性格也像他的字一样刚正不阿,有一股凛然正气。他疾恶如仇,敢于直谏,后因得罪朝中权贵遭陷害致死。正因为颜真卿在人品和书法艺术方面同样出类拔萃,所以后人 称为“楷书第一家”
中药七大姑的功效与作用
三姑六婆七大姑八大姨九叔叔十老爷这是在过去的大家族的成员,那时候不计划生育孩子多,亲戚自然就多,谁家有个啥事,一大帮人粮着掺乎,七股当家,八股主事,特别让人烦,现在的社会好了,一家一个孩子,什么亲戚都没有了,光杆司令,啥事自己拿主意,清静!
本文《山荑姑的功效与作用》链接:https://www.tea-bar.com.cn/chayegongxiao-65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