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别红茶的好坏方法:
1、观外形
可以通过抓的触感来辨别红茶的外形、轻重、粗细、紧松度等;但是不要抓太大把的红茶,避免手心的汗渗入茶中而受潮。
品质优的红茶:外形呈条索状,比较重、结实,完整无缺、干净、大小均匀,色泽一致,并带有金色的毫毛,那就品质优的红茶。
品质劣的红茶:品质差的红茶则以松、散、粗、轻、粉末或碎叶.并掺杂了其他的物质(杂草、老枝、茶果等)都视为劣质红茶多为劣品。
2、品滋味
品质优的红茶:以甘甜、醇厚为主味。
品质劣的红茶:味道苦涩、浓且涩、刺鼻伴有异味等都是品质劣的红茶。
3、闻香气
可以拿红茶来闻,闻其香味,是否有除了天然的香味外,还有有没其他的异味(如:馊味、霉味等)来断定红茶的优劣。
4、看汤色
品质优的红茶:冲泡后,汤色清澈见底、红艳明亮。
品质劣的红茶:汤色浑浊,并伴有许多细小的粉质物,闻其味道香味不明显,并伴有异味。
5、看叶底
品质优的红茶:泡开的茶叶展开完整,无缺口,质感柔润、细嫩并伴有甘甜、香醇的气味;都是优质的红茶。
品质劣的红茶:叶底花杂带有老梗、乌暗且不展开。
红茶的制作过程及参考文献
信阳毛尖的历史发展
信阳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记载,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肇《国史补》中把义阳茶列为当时的名茶。宋朝,在《宁史·食货志》和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中把信阳茶列为名茶。元朝,据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光州产东首、浅山、薄侧”等名茶。明朝,对名茶方面的记载很少。清朝,茶叶生产得到迅速恢复。清朝中期是河南省茶叶生产又一个迅速发展时期,制茶技术逐渐提升,制茶质量越来越讲究,在清末出现了细茶信阳毛尖。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邑人甘以敬与王子漠、彭清阁等人商量种茶,招股集资,在震雷山成立“元贞茶社”,在历史上的老茶区震雷山北麓垦荒30余亩,种茶树3万多窝,这是近代信阳历史上的第一个茶社。
红茶转化过程原理
红茶一般需要发酵5~6小时。发酵,俗称“发汗”,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指将揉捻好的茶胚装在篮子里,稍加压紧后,盖上温水浸过的发酵布,以增加发酵叶的温度和湿度,促进酵素活动,缩短发酵时间,一般在5~6小时后,叶脉呈红褐色,即可上焙烘干。发酵的目的,在于使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在酶的促进作用下发生氧化作用,使绿色的茶坯产生红变。
红茶实验结果与分析
茶叶含有氟元素有人收集国内外38种茶叶并进行测试后发现,我国涪陵红茶氟含量最高,其次是浙江天台雨茶。如为同一品种茶叶,粗茶氟含量高于嫩茶。试验表明,茶叶冲泡50分钟后才能产生防龋作用。
红茶的工艺流程包括
制作红茶时,要先将新鲜的茶叶洗干净,然后蒸发掉茶叶的水分,之后进行揉捻,其目的是为了方便发酵,正常情况下,发酵时间在5个小时,发酵完之后迅速高温烘干处理即可。
制作红茶的第一步就是将茶叶清洗干净,进行萎凋,这一步骤是促进鲜叶酶的活性,萎凋的方式很简单,指的是在一定温度、湿度下均匀摊放,让茶叶自然萎凋,或者是经过阳光照射萎凋。在萎凋的过程中,茶叶中的青草味减少或消失,这种情况才是正常的。
揉捻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揉捻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热揉,另一种则是冷揉,揉捻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茶叶发酵的更快,便于后续的制作。
最后一步就是发酵茶叶了,发酵的过程中,需要借助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的条件下来分解。发酵也是制作红茶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发酵不成功,那么茶叶也就浪费了。在发酵的时候,可以使用些多酚类物质,更能与氧化酶接触,而在酶促作用下,茶叶会产生氧化聚合作用,发生化学反应,使茶叶产生了红变,形成红茶独有的色香味。
本文《红茶的鉴别方法和程序》链接:https://www.tea-bar.com.cn/chayechaozhi-35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