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阳关武夷山野生红茶
这个要看茶叶的种类,一般来说,发酵程度越高则茶叶越稳定,所以不发酵的绿茶即使冷藏,超过一年也就味道不好了。
发酵比较轻的清香铁观音也是差不多一年多的品尝期。但发酵程度较高且经过焙火的岩茶类则在密封情况下可以存放多年,处理的好的10以上都可以喝。普洱茶、红茶等也是可以存放多年。关键在于存放地点避免阳关直射、干燥为通风,茶叶存放容器要尽量密封。
武夷山野生红茶什么味
武夷制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到宋朝时,就已经列为皇家贡品。元代大德六年,朝廷设焙局,在九曲溪畔立御茶园,专门办理御用贡茶采制事宜。
其实,武夷山之所以产好茶,和它的地理环境、气候状态密切相关。
武夷山位于北纬27°28′~28°05′、东经117°37′~119°19′,这正是地球上最适合茶叶生长的纬度带。
武夷山脉三面环山,开口大致向南,形成一个盆地。在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条件下,年平均气温18°,无霜期270多天,年降水量可达2000毫米。
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酝酿出了武夷山这座天然植物园,诞生了许多优质的茶树品种,而武夷茶中品质最优者,被称为“小种”。
武夷深山中采野生红茶
红茶的生产起源于15世纪前后,而确切的创制年代至今尚难确定。红茶的发酵技术是何人发明的,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最早的红茶诞生于福建,产于武夷山星村镇桐木村的正山小种红茶被公认为世界红茶的鼻祖。
1732年后,清代刘靖的《片刻余闲集》中有记载:“岩茶中最高者曰老树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次则工夫茶香……”可见当时红茶已有“小种”和“工夫”之分。
到18世纪初,武夷桐木村的产量已经无法满足急速增长的需求,茶树的种植和红茶的生产开始向周边地区拓展。为了区别桐木村和武夷周边地区出产的红茶,桐木村的红茶被称为“正山小种”,周边地区的则被称为“外山小种”。
1851年,英国植物学家罗伯特·福琼将在从中国采集的茶叶样本在印度大吉岭地区进行了栽种。随后印度大吉岭地区成功生产出了红茶,这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印度大吉岭红茶。
到1900年,印度茶出口首次超越中国红茶,标志着中国红茶400年的贸易垄断地位的结束。19世纪后期,印度彻底取代了中国茶叶最大出口国的地位。
由于战争的原因直到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红茶的生产才逐渐恢复。1958年,中国首次成功试制红碎茶,1964年开始普遍生产。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红碎茶制造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目前已掌握传统法、CTC、LTC制法等多种制作方法,在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海南、重庆等地区都有生产。其中,以云南大叶种茶叶为原料制成的红碎茶品质最为优秀。目前,中国生产的红茶大多用于出口,主要销往英国、俄罗斯、日本等国,是世界第三大红茶出口国。
武夷山四月天野生红茶
武夷山红茶,发源地为桐木关的小种,市场售价很高,价格有被人为抬高的趋势。正常武夷山的小种以常规的小赤干大赤干,还有高山茶,野茶等等,价位在200-500之间不等。
武夷山草木香野生红茶
红茶是一种全发酵茶,它的初制工艺包括了采摘—萎凋—揉捻—发酵—干燥五个工序。茶叶的制作过程是一个连锁反应,每一个工序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每一个工序稍有差错就会影响后续的工序,从而影响茶叶的
红茶出现青气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红茶出现青气,有可能是原料老嫩不匀,工艺上难以操作控制。
当然也有可能是萎凋偏轻。萎凋的过程,伴随着水分的散失,鲜叶变柔软,叶内酶活性增强,为后续的揉捻、发酵工序作准备。如果萎凋不足,揉捻时会不敢重揉(重揉茶叶容易碎),以致细胞破裂不足,多酚类物质与多酚氧化酶没有充分混合接触,造成发酵不匀;如果萎凋偏轻,酶活性比较弱,导致发酵不足,青气残存。
本文《武夷野生红茶山恋》链接:https://www.tea-bar.com.cn/hongchawenhua-57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