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走水茶好坏
岩茶走水的成功标志,首先是能够使茶叶释放出优美的香气,其次是茶汤颜色清亮透明,口感鲜爽舒适。同时,岩茶走水的过程要遵循正确的步骤和比例,掌握好水温和泡制时间,还要注意器具的选择和清洗,保持茶叶的新鲜度和卫生性。
在享用岩茶之前,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茶汤、闻茶香和品尝茶味等方面来感受岩茶走水的结果,以此判断茶叶的质量和水平。总之,岩茶走水的成功标志取决于多个因素的综合表现,需要我们认真品尝和研究。
走水茶和毛茶的区别
白茶和普洱茶的区别:
1.首先两者茶类不同
白茶是单独的一大类,选用政和大白茶树、福安大白茶树等品种制作而成,而普洱茶一般被认为属于普洱类,选用云南大叶种加工而成。
2.两者加工原料不同
政和大白茶,三倍体茶树优良品种,在加工时,一般选用较为细嫩的原料加工,一般为独芽头(白毫银针)、一芽一二叶(白牡丹)、一芽两三叶(贡眉)和无芽的寿眉,在原料的选择上相对要嫩很多。
而普洱茶,则大不相同,因为普洱茶在加工工序中采用后发酵工艺,需要原料具有一定的成熟度,否则很难发酵成功。
所以普洱茶的原料一般都会在一芽七八叶到八九叶,更有甚者会将梗采到小拇指那么粗。
白茶和普洱茶的区别
3.制作工艺不同
白茶的制作要求----自然萎凋,不炒不揉
制作白茶的原料鲜叶质量要求高,要求白毫显,芽叶肥嫩。传统工艺制造白牡丹,要求采摘标准是春茶第一轮嫩梢采下一芽二叶,芽与二叶的长度基本相等,并要求“三白”,也就是芽与二叶都要披满白色茸毛(或称白毫)。
天下一人白茶的原料茶都是在谷雨前采摘。白茶的制造不经炒揉,虽只有萎凋及焙干两道基本工序,但工艺不易掌握。
其萎凋以室内自然萎凋的品质为最好。采下的鲜叶要均匀薄摊在水筛上,不能重叠。当萎凋失水至七成干时,“两筛”合二为一,至八、九成干时再将“两筛”合二为一。
当鲜叶差不多走水95%时,当鲜叶差不多走水95%时,放置焙笼烘干为止,此时我们称其为白茶“毛茶”。
“毛茶”要经过精制工艺才能为成品,通常采用人工拣剔硬梗、黄片、蜡叶、红张、暗张之后,再经低温烘焙干燥,趁热拼和装箱。
注意细节:原料采摘标准要求、萎凋程度及判断、失水程度和状态、晒干或者烘干情况
白茶和普洱茶的区别
普洱茶生茶的制作工艺
1、摊凉:散失鲜叶中一部分水分。在走水过程中有一些香气物质形成,部分大分子酯容性糖水解为小分子可容性糖。
注意细节:萎凋程度和判断
2、杀青:多用锅炒杀青,锅温200℃左右,锅径80厘米,投叶量2—3.5公斤,要翻匀炒透,防止翻叶不匀,产生茎叶夹生和烟焦现象。
目前已逐步推广双锅杀青机和勐海1000型滚筒杀青机,这对提高工效和杀青质量都有明显效果。
云南大叶种芽叶肥大,含水率高,在杀青时要注意闷抖结合,杀透杀匀。蒸发一部分水分,利于揉捻成条。
炒到叶了为黄绿色,叶表面水分散失即可起锅。趁热揉成泥鳅条或起折皱状,堆积过夜,消除粗青气,第二天及时晒干。
加工过程中发现粗老枝梗,要随时剔除。注意细节:杀青的温度、投叶量、时间、失水情况。
3、揉捻:破碎茶叶细胞,保证茶汁在冲泡时充分浸出。揉捻要根据原料老嫩灵活掌握,嫩叶轻揉,时短;老叶重揉,时长。
掌握揉至基本成条为宜。主要使用中、小型揉捻机,也有用手揉的。
白茶和普洱茶的区别
如果揉捻程度不足,不仅条索粗松,且茶味欠浓。传统的滇茶初制技术,是以揉捻为提高茶叶品质的主要环节,一般分初揉、堆积、复揉三步进行。
较老的原料应趁热揉捻,揉后不抖散,适当堆积,对形成醇厚的滋味和橙黄的汤色,特别是消除粗老茶的粗青气作用很大。
一般第一天揉捻叶堆到第二天晒;晒至四、五成干,叶质还较柔时再复揉一次,使条索紧结,色泽油亮。
4、晒干:把茶叶薄摊在篾笆或水泥晒场上,用阳光晒干,中间翻叶2—3次,以使水分均匀。
雨季晒干有困难,为防止本酸馊霉变,只能用柴火烤干,要建造简易的土烘房,防止产生烟味。
晒青毛茶含水率标准为10%,要求晒至足干。注意细节:揉捻、堆积、晒青至五六成干时复揉、晒干。
5、蒸压:把晒干的茶叶用蒸汽蒸湿,放在不同模具里压成形。
6、干燥:把含水量控制到能安全储藏的含水量以下,一般普洱茶要求在含水量在10%以下。
白茶和普洱茶的区别
四、两者的保健价值不同
白茶不炒不揉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其茶叶本身的营养物质,是所有茶类中营养物质损耗最少的一类;并且白茶因为后期的自然陈放而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包括预防糖尿病、预防夜盲症、治疗小儿麻疹、发烧等等。
而普洱茶在杀青揉捻时就已经损耗了一部分茶叶内原有的营养物质(包括茶多酚、维生素、黄酮类等等),而后借助渥堆产生的细胞胞外酶的作用继续氧化发酵。
在这个继续氧化期间(我们简称后发酵)普洱茶只是将茶叶内含物中口感比较苦、涩、麻等物质转化为柔和、甜醇、甘滑的物质。
所以普洱茶只会越陈越香、越陈口感越好,而不会像白茶那样越陈越具有药用价值。
当然两者之间也是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可以长期存放,白茶更是有“一年茶,三年陈,五年药,七年宝”的说法。
如何判断一款茶的好坏呢
通过查看叶底来判断茶叶的好坏。
叶底就是茶叶冲泡结束,将茶汤倒出后,杯中剩下的茶叶,俗称:茶渣。
别看茶渣不起眼,却是茶叶最无法掩饰、最本质的反映。通过看茶渣的老嫩、匀整度以及色泽,往往能发现从干茶、汤色中发现不了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判断茶叶的品质到底如何。
看叶底老嫩
很多茶由于制作工艺的原因,无法看到芽头以及嫩叶的含量,但冲泡后,往往能从叶底看出这个问题。
将叶底平摊开来,一般能够看出是茶叶的等级是单芽还是一芽一叶或者一芽二、三叶。
当然,除了观察,最好再用手去亲自感受一下。
如果叶底摸起来比较柔软,叶脉摸起来比较平滑,叶肉比较厚而且软,说明茶叶嫩度好,内质好;如果叶底比较薄,而且硬,说明茶叶不够嫩或品质不够好。
看叶底色泽
除了观察叶底的嫩度,通过叶底色泽也可以帮助判断茶叶品质好坏。
好的叶底,色泽亮度都比较好。所谓亮度,就是叶底看上去比较饱满,鲜活,有生命力,而不是色泽黯淡、毫无生机的样子。
造成叶底暗淡的原因大致有三种,一是采摘等级差,粗老叶片和梗多;二是做工不合格,比如温度过高或受热不均,导致茶叶被灼伤;三是保存过程中因受潮而失去光泽。
看叶底展开度
茶叶冲泡后,如果叶底随冲泡次数增加而逐次展开,到最后完全舒展,说明加工技术比较好,而且这种茶较耐冲泡。
如果冲泡后叶底不能展开或者冲泡多次仍展开一部分,可能是制造工艺不足,焙火过重,甚至入口后喉咙会有燥感。
看叶底整碎度
这一点无需多说。叶底保存越完整,说明采摘及加工时越细致,不过也有例外。比如在判断紧压茶的时候,叶底的整碎度就是一个比重较小的因素,因为紧压茶经过压制以及冲泡时的撬茶,会破坏其叶片的完整度。
看叶底弹性
用手轻轻揉捏叶底,感受一下它的柔软性、弹性以及厚度。好茶的叶底,如绸缎般丝滑,压下去能感受到一定的弹性,这说明茶叶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内质。如果摸起来比较僵硬,说明叶底不活。如果轻轻一捻就揉烂了,只能说明是劣质茶。
另外,如果叶底有另外两种情况,就要注意一下了。
叶底焦糊
在冲泡以后,叶底出现明显的焦黑炭化的现象,或是叶片上有很多细小黑点,甚至有焦糊味,则是加工时高温所致,这种情况多在绿茶中见到。
不过也有例外,有些手工茶,很难避免出现糊点,比如普洱茶用铁锅手工杀青的时候,反而比机器杀青更容易出现糊点,所以叶底少量的黑色糊点反而能佐证茶叶是手工制作的。
丝瓜瓤
丝瓜瓤,一般出现在黑茶的干茶叶底中,主要表现为茶叶主脉和叶肉分离,侧脉裸露,看起来很像丝瓜瓤,触感粘腻,容易烂掉,这种情况通常是渥堆过度所导致的。
以上几点就是观察叶底的技巧,当然,我们上面说过,这只是一种帮助我们鉴别茶叶品质的手段,对普通茶友来说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从专业审评角度看,叶底只是审评时考察的一个因子而已,如果想要全方位确认茶叶品质,还要结合干茶、香气、滋味等多个因子综合判定。
走水茶能不能喝
1、看茶叶有无明显变色:茶叶都有自己半身的特色,比如绿茶翠绿,黑茶色泽暗沉乌黑,从外形颜色上我们就可以稍加判断。就拿铁观音来说吧,清香型铁观音泡出来应该是清汤绿叶,但如果泡出了深色甚至发红的茶汤,叶子也变得暗褐,就可以说明它已经变质了;因此,看茶叶有无明显变色,就可以判断一款茶叶是否在其保质期内了。
2、闻一闻看有无出现异味、杂味:茶叶是非常容易吸味的,所以在保存的时候就要注意放在干净无味的环境中。在喝茶之前先闻闻味道,如果出现了很明显的异味,比如油腥味等等,最好就别喝了。但是这种方法判断的不会那么准确,因为只有明显变质了味道才会比较大,如果只是轻微串味的,很多不经常喝茶的茶友们是闻不出来的。但其实串味的茶也变质了,建议不要喝!
3、是否发软霉变:茶叶最佳的含水率是5%左右,含水率如果超过了10%,茶叶就很容易受潮发霉。正常的茶叶摸起来是干脆的,容易折断。如果茶叶捏起来发软,感觉湿湿的,或闻起来有霉味,那么这个茶叶肯定是变质无疑了,不能再饮用了。
本文《走水茶如何鉴别好坏》链接:https://www.tea-bar.com.cn/chayejianbie-59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