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茶海的鉴别方法
应该裂缝不大,可能之前就有石纹没在意,再再加上干燥,有可能开裂,用502灌入裂缝,干了之后,用5000目以上的水砂纸打平会ok了,之后的保养时注意水养,因为端砚石临端溪近水而生,所以端砚需要水养。
端砚真假鉴别方法
如下:
对端砚的真伪和优劣判断,
一般可以采用“看、掂、扣、按、呵”五步进行:一看即将砚洗净置于水中,看颜色分石品;
二掂即是将砚拿起感觉分量,太轻或太沉重均可能为伪品。端石为沉积岩,轻重适中,石质细润、密实;
三扣即将左手掌心朝上,五指分开托住砚台,右手扣击砚身,端砚发音较小、闷哑,如扣木之声。叩之声音脆响者非端砚;
四按即用大拇指按砚堂,停留1秒钟,如端砚就会有“水气”形成的清晰指痕(日本人常用指按、手摸测试端砚);
五为呵气,即靠近砚堂呵一口气,砚上就会凝聚一层水雾,用指一抹可见凝聚的水多寡。
白端砚的辨别方法
一看石色,古今有差别
古代流传至今的端砚大多被风化了,只需拿一块绒布蘸水在砚池上轻轻擦拭,再抹去积年的墨锈后查看砚石的石色,端砚石至今为止主要颜色有三种:紫石,绿端石,白端石。紫石相对来讲比较常见,绿端石属于中等,最好的绿端石是翠绿色,细嫩润滑,没有瑕疵,较为名贵的品种,颜色容易跟吉林的松花石、甘肃的洮河石混淆。
最稀有的是白端石,砚石呈乳白色,触感细腻油润,因砚石脆且硬度高,雕刻难度极大,现已被列为保护区不让开采!传说古代还有人用过红端石砚和黑端石砚,但现在并未有实据证明。
二看石眼,“无眼不成端”
正所谓“无眼不成端”,一般好的砚台都会有石眼,这是因为一种含铁质结构体,在成岩早期掺和进去,被矿物质或黏土包裹,最后形成不同颜色的外壳,品相优良的石眼有瞳仁和多重色彩晕圈(色晕),酷似鸟兽的眼珠,因此成为石眼。根据石眼不同的色彩、形态,也赋予了他们不同的名称鸲鹆眼(鸲鹆即八哥鸟,外形椭圆或正圆,轮廓鲜明,中心有瞳仁,色晕围绕中心逐层展开。
以下罗列几种名贵端砚常见的石眼供参考:
鸲鹆眼,类似八哥鸟眼,呈翠绿色,夹杂黄、碧之色;
鹦哥眼,翠绿色为上等品,中间有黄黑相间的瞳孔状晕染;
鸡翁眼,如同公鸡眼般大小,眼晕黄绿相间,中间有黑点;
此外还有的像麻雀的眼睛,似大象的眼睛,如象牙般乳白色的石眼尤为名贵。
三看石品花纹,独一无二
端砚之所以名贵,除了有独特的石质外,还有丰富多彩、变化莫测的石品花纹。而这些石品花纹又是需要经过长久的岁月积累和不同矿物质的碰撞才能形成。又各具特色。如鱼脑冻。石眼。冰纹。天晴、蕉叶白等等等。各具特色的石品花纹加上能工巧匠的构思雕刻才能形成一块美轮美奂的端砚石纹在端砚来讲是很重要的一点,因为端砚之上的石品纹理特殊,堪称独一无二,这在其他类型的砚石上是不会出现的,如果你见到一方砚台上面没有天然纹理,那大概不会是端砚。名贵端砚上的石品花纹,常见有晕块状的诸如鱼脑冻、蕉叶白、天青、青花、火捺等。鱼脑冻的色泽白中有黄略带青色,也有白中带灰的,使用时发墨好,出墨快,是难得的珍品
冰纹老坑端砚的鉴别
端砚鉴赏 端砚形制与雕刻艺术流派历代各有不同,大体可分为自然端砚、粗刻端砚与精刻端砚三种。
自然端砚就砚石开采时形状略加修饰。粗刻与精刻端砚多以天象、山水、人物、动植物为题材,融中国传统绘画与书法技巧于雕刻艺术,具有于精细中见豪放的岭南特色。端砚要丛质地、颜色、品种和做工四方面来鉴赏。石质 端砚是古人磨墨的工具,故古人鉴赏端砚,首先看它是否发墨。而发墨的关键,在砚石的石质。宋 人蔡襄认为:发墨非易磨墨。在砚中生光发艳,随笔旋转,涤之泮然立尽,乃石性坚润能发起,不滞于砚耳。故识者以易磨墨为下墨(落墨),墨如油泛为发墨。砚之佳者下墨发墨二者相兼。清人计楠在《端溪砚坑考》教人用轻敲砚石,辨其声响的方法,来鉴赏石质。他说:“石之嫩者,其声清远。嫩如泥者,其声静穆。东坡(苏轼)称其声磐,米史(米芾)称下岩石细扣之清越是也。惟老者声铿然,不发墨矣。”可见发墨是鉴赏好端砚的条件。石色 端砚以紫色为基调,但各名坑砚石色泽有差异。观察、比较、分辨端砚石色时,一定要以水浸石(最好是沉水观之)才能看得清楚、准确。比如拿一块优质老坑砚石湿水之后观察,就会发现它的色泽是以紫蓝色为砚石的主要色调,在紫蓝色的基调上可以观察到老坑砚石色采斑澜、富有变化,纹理清晰、明净、纯洁。而其色彩又好像是从砚石里透出来,而不是浮在表面的。因此给人一种实的而不是虚的,凝重浑厚的而不是单薄轻浮的感觉。此外,采砚石时代的不同,石层走向不同,石色亦不尽相同。同是一个端溪砚坑所出之砚石,由于时代不同或不同时期开采,它的色泽也不会完全相同。即使同时开采,同一个坑,由于石脉走向不同或者采石工作面不同,砚石色泽亦有稍微差别。据史籍记载,唐宋时期所采的端溪砚石,绝大多数为深紫色,故人们评价端石的色泽时总认为“色贵青紫”,而以“灰苍色”为下品。水岩(老坑),采挖至明代则有大西洞和水归洞,其石色则不能以紫色为贵了。它以紫蓝色为基调,俗称宝蓝,夹有青黑色、紫红色、苍白色,在紫蓝的基调上色彩越多、越丰富越名贵。要准确分辨、观察、鉴赏端石色泽以自然光为最好。端溪石除了以“紫色”为基调的各名坑砚石外,还有以翠绿色为主色调的绿端,以及以白色为主色调的白端(如清白端砚)。绿端在端砚中是少数,但它在端砚中却有一定位置。白端不大适于研墨,没有“发墨”和“下墨”可言,多用来研磨绘画所需的朱砂、石绿、白铅(锌)粉等颜料之用,近几十年一直没有刻制。听石声:优质砚材根据砚坑不同有的“无声”,有的有“木声”,而也有如同“泥声”的石材。手感:用手抚摸砚堂,慢慢抚摸到砚池,如果是佳石,手感细腻滋润,有抚摸婴儿肌肤的感觉。欣赏雕刻:端砚雕刻题材广泛,但通过雕刻能掩藏砚石瑕疵,或者凸出优质花纹,比如在大的石眼附近刻上浮云,营造出云绕朗月的诗境。在一些流传下来的名砚上雕刻的砚铭内容丰富,也是鉴赏端砚的重要内容之一,有些出自书法名家之手,使砚台增色不少。石品 鱼脑冻 鱼脑冻的色泽是白中有黄而略带青,也有白中微带灰黄色的,是砚石中最细腻、最幼嫩之处。最佳的鱼脑冻应是洁白如晴云,白中带淡青色或白中带淡紫色,色泽清晰、透彻。刻砚艺人,一般都把鱼脑冻完整地保留在墨堂之中。有鱼脑冻的砚石,质地高洁,石质特别细腻、幼嫩、滋润。蕉叶白 蕉叶白又称蕉白,其特点如蕉叶初展,一片娇嫩,白中略带青黄色,最佳的蕉叶白呈含露欲滴、成片(即成半圆形)状。青花 青花是自然生长在砚石中的青蓝色的微小斑点,一般要水湿方能显露,青花以细者、活者、沉者佳,粗者、枯者、露者次之。而以如细尘掩明镜、墨沈濡纸者为绝品。有青花的端砚石质地细腻、幼嫩、滋润。火捺 火捺也称火烙,以其似火烙或灼伤的肌肉色泽得名。一般以老、嫩区分;老者紫中带黑,嫩者紫中带微红。细分则有胭脂晕火捺、马尾纹火捺、猪肝冻、金钱火捺等。天青 天青如秋雨乍晴、蔚蓝无际,在端砚石中色青微带灰白,纯洁无瑕。翡翠 翡翠在端砚石中呈翠绿色的圆点、或椭圆点,或条状,并有翡翠纹、翡翠斑、翡翠点、翡翠条和翡翠冻之别。金银线 金银线恰似线条状横斜或竖立在砚石之中。黄色者为金线,白色者为银线。金银线是水岩砚中独有的一种石品花纹(麻子坑、坑仔岩偶然也有发现)。冰纹 冰纹有如悬崖的瀑布,一泻千尺。白中有晕,向两边融化开去,似线非线,似水非水。冰纹是水岩独有的一种石品花纹(坑仔岩、麻子坑偶有发现,但极少)。鹧鸪斑 鹧鸪斑也称麻雀斑,是呈椭圆形的小斑点,疏密不一的洒落在砚石上,斑点有白中带黄色,黄中带褐色或青中带黑色,恰似鹧鸪或麻雀身上毛色的斑点,故名。石眼 石眼 是端溪砚中天然生长的如鸟兽眼睛状的“石核”。端砚石眼呈翠绿、黄绿、米黄、黄白或粉绿等色,大小不一,3-5毫米不等,个别大于7-10毫米。端砚石眼神态各异,区别有三:一是从形态分,一般以其形似而名其石,且又多以鸟兽类眼来定名。如万历《肇庆府志》载,眼之品有六,名鸲鹆眼、鹦哥眼、雀儿眼、鸡公眼、猫儿眼、绿豆眼。二是从神态区分,有所谓瞎眼、怒眼、死眼、活眼、泪眼、翳眼等;三是从眼的生长位置来分,有所谓高眼、低眼和底眼等。明学士刘定之认为,活眼胜泪眼、泪眼胜死眼。活眼圆明层晕,或晕为一点间色而已;又认为上眼胜中眼、中眼胜下眼。上眼在砚池上,墨不及。中眼墨所及,下眼在池底。端砚茶盘如何辨别真假
下面就对端砚茶盘的鉴别方法来介绍:
1.想看端砚材质如何,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花纹鉴别。假冒的产品在石质方面是显得更加粗糙的,而且花纹方面宽窄的差异性是很大的,基本上从视觉上就可明显看出。而且还可以看看端砚中的颜色,如果比较单调在色泽与神采方面都是比较差的,那么必然就是假冒产品。
2.看端砚茶盘的雕工如何,优质端砚茶盘在雕刻线条方面是更圆润一些的,不会出现棱角过度分明的情况,如果朋友们在选购时候发现了线条有断裂重新延长的情况,那么就是雕工不怎么样的产品。
3.大多数的端砚茶盘上面是没有铭文的,但还是有少数产品带有铭文。朋友们可以从铭文字体风格方面来看,如果字体色泽和端砚茶盘色泽并不是在一个色调上面,那么选购到的,极易是伪劣产品。
4.看茶盘的装饰如何。这可以从盛装的盒子来甄别,优质产品在包装方面也是设计的很精美,如果是伪劣产品包装方面大多是采用廉价材料,四边也容易出现毛边。
本文《紫端砚茶海鉴别方法》链接:https://www.tea-bar.com.cn/chayejianbie-185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