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起源和传播2000字
茶的原产地是中国,传说将茶作为饮品,发源于神农氏,传播于鲁周公,兴盛于唐宋,发展于明清,而正式的茶文化具体是在两晋北朝时期生成。茶文化最早产自于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古人认为喝茶明智,提出“以茶养廉”的想法。
茶的起源过程
1、茶的起源
茶的原产地是中国,传说将茶作为饮品,发源于神农氏。上古时期神龙氏尝百草,期间在茶树下支锅煮水,偶然茶叶飘落,令神龙氏煮出了清香四溢、饮用完神清气爽的茶水。
2、茶的发展
自神龙氏发现茶后,鲁周公将其广泛传播开来,使无论平民百姓、达官贵人皆可饮茶,之后,茶叶继续发展,广泛传播于海外,同时在唐宋时期最为兴盛,于明清时期传播达到巅峰。
3、茶文化
根据典籍记载,正式的茶文化是在两晋北朝的时期生成。茶文化最早产自于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古人认为饮酒醉人,而喝茶能够明智,提出“以茶养廉”的想法,逐渐兴起清淡之风,并广泛将茶水用于饮宴。
茶的制作过程2000字
食材用料
茶叶
1
茶笼
1
水
11
采青:茶只能采摘嫩叶,老叶无法用,这些细嫩的部分,采下来后称为茶青。(如果多采一片叶为一芯一叶;多采两片叶为一芯两叶。)
茶:芽茶类:以嫩芽做原料茶性比较细致
叶茶类:以叶做原料 茶性比较粗犷
2
萎凋
萎凋:茶青采下来后,首先要放在空气中,让它消失一部分的水份,这个过程称为萎凋。
萎凋分:在室外进行的为室外萎凋;在室内进行的为室内萎凋。
萎凋的过程:水份的消失必须透过叶脉有秩序的从叶子边缘或气孔蒸发出来。每部分的细胞都必须消失一部分的水份,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发酵作用。
失 水:叶子晒干晒死 造成味薄
积 水:没有搅拌 造成苦涩
萎凋就是静置与浪青交替进行。
静 置:就是放置不动,让水份补给到边缘的地方,当然也让已经可以发酵的部分慢慢发
酵。
浪 青:就是搅拌,先是促使水份平均消失,然后借叶子的互相摩摩擦,促进氧化。
3
发酵
发酵:指茶叶的面份与空气起氧化作用,这个过程称发酵。
发酵使茶发生变化:
香变:不怎么发酵的,喝起来是股菜香;让它轻轻发酵就会转化成花香;
发酵变重后会转化成果香;如果让它尽情的发酵就会变成糖香;
香气是发芽、开花、结果的变化。
色变:香气的变化与颜色的转变是同步进行的。
菜香的阶段是绿色;花香的阶段是金黄色;
果香的阶段是桔黄色;糖香的阶段是朱红色。
味变:发酵越小,越接近植物本身的味道。
发酵越多,离自然越远,加工的味道越重。
4
杀青
杀青:是用高温杀死叶细胞,停止发酵,这个过程叫杀青。
炒青:就是下锅炒,也可是滚筒式,炒的茶比较香。市场上的大部分茶都是炒出的。
蒸青:用蒸气把茶青蒸熟,蒸的颜色比较翠绿,而且容易保留植物原来的细胞纤维。
5
揉捻
揉捻:杀青过后,要将茶叶像揉面一样的揉捻。
揉捻的功用:
第一、揉破叶细胞,以利于冲泡。
第二、成形。
第三、塑造不同的特性。
揉捻包括:手揉捻、机揉捻、布揉捻
揉捻的次数越多,茶性就会变的越低沉。
揉捻分:轻揉捻,轻揉捻制成的茶成条形状;
中揉捻,中揉捻制成的茶成半球状;
重揉捻,重揉捻制成的茶成全球状。
6
干燥
干燥:揉捻完茶就算初步完成,这时要把水份蒸发掉,这个过程称为干燥。
干燥分:火炉上烘干、手摇式干燥机、自走式干燥机。
7
初制茶
初制茶:干燥过的茶就可以拿来冲泡饮用,可是这种茶外型不好看,品质也还不稳定,一般称为初制茶。
8
精制
销售之前,最好再经过一番精制,它包括:
A、筛分:将茶筛分成粗细不同等位。
B、剪切:需要较细的条形时,可用切碎机将它切碎。
C、拔梗:将部分散离的茶质分离出来。
D、覆火:干燥不够时,再干燥一次,也称补火。
E、风选:将精制过的茶用风来吹,碎末和细片就会分离出来。
经过这些程序完成的茶,就是可以上市的精制茶。
9
加工
为了使茶更加多样化,可以拿它补试各种加工,加工包括:
A、薰花:把新鲜的花和茶拌在一起,经过八小时左右后,茶吸收了花的香,成了花茶,用什么花薰什么茶并没有什么规定,只是要考虑它俩是否合的来,如茉莉茶花与桂花,一个年轻一个成熟。所以茉莉常用在轻揉捻的茶上;桂花常用在中、重揉捻的茶上,如冻顶或铁观音上。
B、焙火:就是把制成的茶用火来烘焙。
焙火分:炭焙、电焙
焙火越重就成越熟,颜色也越深;否则就成越生。
制茶三把火有焙火:目的在改变成茶的风味。
干燥:将水份蒸发。
杀青:则是停止发醇。
虽然都是同样的三把火,但使用的时间、目的不同,效果也完全不同。
C、掺和:把花和茶掺在一起,也就是所谓的调味茶,如洛神红茶是把洛神和红茶掺在一起。
要分辨调味茶的好坏,就要看它掺和的东西。
10
哪些过程造成了那么些茶,也就是造成不同茶类的主因:
A、发醇:是最重要的一个过程,发酵程度不一样,制成的茶就南辕北辙。
B、揉捻:是第二个重要的过程,揉捻的轻重是塑造茶叶不同的特性。
C、焙火:是另一个重要的过程,焙火的高低,是改变成茶的风味。
D、采摘时茶青的采摘的部位成熟度,是造成茶叶不同风格的第四个原因。
茶的起源与发展2000字
关于茶树的起源地,存在着不同的说法,但我们现在一般认为它起源于东南亚的中部,也就是今天的印度东北部、缅甸北部和中国西南部的交界处。
在中国,根据商代(公元前1500-1046年)史料的记载,人们饮茶已经有几千年之久。 最早在云南,人们将茶当作药品饮用。
茶的起源和发展历史200字
茶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据考古学家研究,茶叶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中国古代的《神农本草经》中也有关于茶叶的记载。传说中的中国神农帝尝百草之后,发现有一种植物可以解除疲劳,提神醒脑,这就是茶叶。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逐渐成为了中国的一种传统饮品,之后茶叶还被传入了日本、印度等国家。
茶文化的发展历史200字
唐代时期是我国茶文化的形成时期
一、“茶”文化的形成时期——唐代
隋唐时,茶叶多加工成饼茶。饮用时,加调味品烹煮汤饮。随着茶事的兴旺和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叶栽培和加工技术的发展,涌现出了许多名茶,品饮之法也有较大改进。为改善茶叶苦涩味,开始加入薄荷、盐、红枣调味。此外,开始使用专门的烹茶器具, 饮茶的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由之前的粗放式转为细煎慢品式。
唐代的饮茶习俗蔚然成风,对茶和水的选择、烹煮方式以及饮茶环境越来越讲究。皇宫、寺院以及文人雅士之间盛行茶宴,茶宴的气氛庄重,环境雅致,礼节严格,且必用贡茶或高级茶叶,取水于名泉、清泉,选用名贵茶具。盛唐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等等均有关联。
公元780年左右,陆羽著成《茶经》,阐述了茶学、茶艺、茶道思想。这一时期由于茶人辈出,使饮茶之道对水、茶、茶具、煎茶的追求达到一个极尽高雅、奢华的地步,以至于到了唐朝后期和宋代,茶文化中出现了一股奢靡之风。
二、‘茶’文化的兴盛时期——宋代
到了宋代,茶文化继续发展深化,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品位。宋太祖赵匡胤本身就喜爱饮茶,在宫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至于下层社会,平民百姓搬家时邻居要“献茶”;有客人来,要敬“元宝茶”,订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
在学术领域,由于茶业的南移,贡茶以建安北苑为最,茶学研究者倾向于研究建茶。在宋代茶叶著作中,著名的有叶清臣的《述煮茶小品》、蔡襄的《茶录》、朱子安的《东溪试茶录》、沈括的《本朝茶法》、赵佶的《大观茶论》等。
宋代是历史上茶饮活动最活跃的时代,由于南北饮茶文化的融合,开始出现茶馆文化,茶馆在南宋时称为茶肆,当时临安城的茶饮买卖昼夜不绝。此外,宋代的茶饮活动从贡茶开始,又衍生出“绣茶”“斗茶”“分茶”等娱乐方式。

三、“茶”文化的持续发展时期——元明清时代
宋人让茶事成为一项兴旺的事业,但也让茶艺走向了繁复、琐碎、奢侈,失却了茶文化原本的朴实与清谈,过于精细的茶艺淹没了唐代茶文化的精神。自元代以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直到明代中叶,汉人有感于前代民族兴亡,加之开国之艰难,在茶文化呈现出简约化和人与自然的契合,以茶显露自己的苦节。
此时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品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摄泡祛”,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等。茶叶种类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晚明到清初,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制茶、烹饮虽未回到宋人的紧琐,但茶风趋向纤弱。
明清之际,茶馆发展极为迅速,有的全镇居民只有数干家,而茶馆可以达到百余家之多。店堂布留古朴雅致,喝茶 的除了文人雅士之外,还有商人、手工业者等,茶馆中营点心和饮食,还增设说书、演唱节目,等于是民间的娱乐场所。

四、“茶”文化的再现辉煌时期——当代
虽然中华茶文化古已有之,但是它们在当代的复兴,被研究却是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台湾是现代茶艺、茶道的最早复兴之地。内地方面,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产量发展很快。物质基础的丰富为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从二十世纪90年代起,一批茶文化研究者创作一批专业著作,对当代茶文化的建立做出了积极贡献,如:黄志根的《中国茶文化》、陈文华的《长江流域茶文化》、姚国坤的《茶文化概论》、余悦主编的《问俗》,对茶文化学科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的专题研究。这些成果,为茶文化学科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文化组织、茶文化活动越来越多,有些著名茶叶产区所组织的茶艺活动逐渐形成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更加促进了茶文化在社会的普及与流行。
本文《茶的种类加工和鉴别2000字》链接:https://www.tea-bar.com.cn/chayejianbie-183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