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茶文化 > 茶叶知识 > 茶叶鉴别 > 水仙茶鉴别方法

水仙茶鉴别方法

文章来源:茶文化网 时间:2024-06-20 07:07 点击51次

水仙茶鉴别

4个方面的不同。

1、树种

虽说水仙和大红袍都是乌龙茶的系类,但是二者的树种却是不同的。

水仙茶属半乔木型。

水仙茶树主干明显,基部扁一,分枝稀疏,树冠高大。

其叶片肥厚,色呈深绿,表面光亮。梢芽壮实,且多毫茸。

大红袍,属于植株灌木型,树冠半披张,树高可达2米以上,主干尚明显,分枝较密,叶梢向上斜生长。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听说百年老枞水仙,却没有听说有老枞大红袍这个概念。

灌木和乔木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因为树种的不同,所以水仙和大红袍才有了外形、香气、滋味上的不同。

2、外形

这里说的外形呢,是水仙和大红袍制作成干茶后的状态。

水仙干茶条索粗壮、节间长、叶张肥厚;

大红袍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

从外形上来说,水仙和大红袍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体积的不同。

水仙的条索长,而大红袍的条索会短一些。

这就是外形上不同。

3、香气

二者之间的香气也有很大的区别。

水仙茶香浓锐,有特有的“兰花香”,这是水仙茶的最大特点。

水仙茶除了有独特的兰花香之外,还会因为树龄不同而有一些独特的香气。

比如枞香、苔藓香、粽叶香。

特点是枞香,更是水仙茶独一无二的香气。

而大红袍的香气呢,主要是以花香为主,在这些花香中,也会有兰花香出现。

但这个兰花香不如水仙茶的明晰,换句话说,大红袍中出现的兰花香是交织在其他香气中的,并不是单一的。

4、口感

说完香气的区别,自然要提到口感的不同了。

水仙茶口感最大特点就是醇厚,在岩茶圈,素有“醇不过水仙”的说法。

而水仙茶在口感方面的确有不可多得的醇厚感。

相比之下,大红袍的醇厚感就稍弱一些。

就好像不同浓度的汤水,其甜度给我们的口腔感官也是不一样的。

水仙茶呢,就是含糖量高的汤水,浓度高,给口腔的刺激感就强;

大红袍呢,就是含糖量低的汤水,浓度低,给口腔的刺激感弱。

这就是二者在口感上的区别。

水仙茶什么级别

1、分级:漳平水仙茶按照福建省地方标准DB35/787《漳平水仙茶》规定感官等级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共5个等级。

2、标识:标志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农产品地理标志(漳平水仙茶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标注形式)。

大白茶和水仙茶区别

水仙白茶

 又名水吉水仙或武夷水仙,无性繁殖系,栽培历史100余年,发源于福建省建阳(水吉)。抗逆性良好,后逐渐扩散至福建各大产茶区域,尤以福建北部、南部茶区居多。树势高大,自然生长可达5~8米,分枝稀疏,嫩枝红褐色,老枝灰白色,叶椭圆形,含氨基酸约为2.6%,茶多酚25.1%,产量高,约比当地采茶增产100%,成为乌龙茶、红茶及白茶的适制品种之一。水仙白茶色稍黄,茸毛较松散,条索相对较粗犷。

水仙白以成为福建名茶

水仙茶绿色和黑色区别

1》

有一个在设计界经久不衰的梗,叫“五彩斑斓的黑”。

上次和一个做设计师的朋友聊天,最有趣的,就是听他吐槽那些不懂设计,却要求多多的客户。

“为什么你这个微软雅黑,颜色不够黑?”

“这个黑色太黑了,我想要亮一点的。亮一点,你能明白吗?”……

面对这个难题,无数人陷入了对人生的思考中:

难道我眼前的黑,不是黑?你说的白,又是什么白?

甚至还有更奇葩的甲方提出,他想要颜色单一的彩虹。

虽然从视觉上来说,确实是一种享受,但现实能不能做到,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而在茶圈里,也拥有五彩斑斓的颜色。

六大茶类以不同的颜色来命名,有绿茶、黄茶、白茶、青茶(乌龙茶)、红茶、黑茶。

这些名字的背后,所蕴含的深意,你都了解吗?

《2》

绿茶的特点,是清汤绿叶。

以此类推,便有人说,黄茶是黄色的茶,白茶是白色的茶,红茶是红色的茶……

说到这里,相信已经有不少人看出问题了。

从外观上看,白茶并不白,而红茶也不是“红叶红汤”。

既然如此,六大茶类是按照什么来分类呢?

答曰,工艺。

事实上,当茶叶还长在树上,尚未被制成成品茶时,蕴含着丰富的叶绿素,呈现出“五彩斑斓的绿”。

有墨绿色、翠绿色、碧绿色,等等等等。

而根据后续的制作,用不同的工艺,制成不同的茶类。

比如,绿茶是不发酵茶,杀青是绿茶加工的关键工序。

杀青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利用高温迅速破坏鲜叶中酶的活性,制止多酚类化合物的酶促氧化,同时使茶叶保持色泽翠绿的模样。

又比如,白色并非全白色。

从干茶外观上来看,白茶的颜色以绿色居多。

白毫银针的芽头上,白毫多,虽看起来有六七分银白色,但依然能透出绿色的芽身。

而白牡丹,芽身和叶背上同样白毫密布,但嫩叶是绿的,芽身也是绿的。

一眼看过去,白牡丹深浅有层次的绿色,搭配着白毫,呈现为一青二白的美丽色泽。

另外,春寿眉的整体颜色,也是以绿色为主。

彼时,由于温度升高,春寿眉的叶片颜色更加翠绿,油嫩,看起来生机勃勃。

而秋天的寿眉,拿白露茶来说,则是以绿色为主的五彩色。

深绿、黄褐、墨绿、砖红、暗绿等,共同组成了一幅秋天的美丽画卷。

很显然,大部分的白茶外观看起来,不够白,而是绿白,或是五彩色。

再从冲泡后的汤水上来看,呈现为牙白色、浅鹅黄色、黄绿色、琥珀色等,也不是如同白开水般的白色。

之所以得名,还要从白茶的国标说起。

《3》

据国标中所述:

“白茶是以特定茶树品种的芽、叶、嫩茎为原料,经萎凋、干燥、拣剔等特定工艺过程制成的产品。”

因此,白茶有别于其它茶类最大的特点,就在工艺。

简朴的制作过程,不炒不揉不杀青。

仅仅以萎凋和干燥,让茶叶的含水量低于8.5%的同时,又能保留原汁原味,鲜香醇爽。

由于外观上的绿,以及滋味上的鲜爽感,让不少人误以为白茶是绿茶。

可事实上,白茶与绿茶是两种茶类。

绿茶不发酵,而白茶微发酵。

前面也说到了,杀青对绿茶来说很重要,恰好相反的是,白茶没有杀青。

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依旧,在未来陈化的过程中,会不断促进白茶的物质转化。

因此,让白茶拥有了越陈越香的特点。

然而,当明白了六大茶类只是工艺的区别之外,又有人说:“白茶只是一种工艺。”

这样的说法,还是错了。

要知道,任何茶类都讲究适制性。

虽然从理论上来说,把鲜叶采摘下来后,根据不同的工艺,可以做出不同的茶类。

但是,风味未必是最好的。

因此,只有合适的树种,合适的产地,再加上工艺,才能真正展现一款茶的魅力所在。

就拿白茶来说,并非路边随随便便一棵茶树,都适合采摘制作。

国标里写得很清楚,白茶采自大白茶、水仙茶树,以及群体种茶树。

只有从这三种茶树上采摘下来的,再按照白茶工艺制作而成的茶,才能称作白茶。

否则,只有工艺,树种不规范,便不能列入国标规定的“白茶”范围。

就像市面上,有一种“白茶”,用的是云南大叶种为原料,名为月光白。

虽说它确实有属于自己的受众群体,也有茶客喜欢它的香气和滋味。

但从真正意义上来说,不能算是白茶。

因为查阅了整本国标,也不见有哪一条条例承认,大叶种是适合制作白茶的树种。

故,国标不承认的事情,市场当然也不能承认。

《4》

从绿茶说到白茶,再来说一说红茶。

从绿茶的“清汤绿叶”,延伸出来了红茶的“红叶红汤”。

然而,真正的红茶爱好者都知道,这是个很明显的误区。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正山小种

作为世界红茶的鼻祖,它的成名之路,可谓是享誉中外。

而它的外观色泽,是乌黑油润,而非红色。

也难怪当外国人第一次见到它时,便给红茶取了一个“black tea”的英文名。

以至于后来真正的黑茶,只能叫“dark tea”,这也算是茶圈中的一个小故事。

另外,正山小种的汤色,也并非是大红色。

国标中介绍,特级正山小种的汤色,应该是橙红明亮。

所谓的“橙红”,意思是像橙子一样,红里带黄的颜色。

如果发现正山小种的汤色太红,颜色暗沉,反而代表品质不佳。

红茶是全发酵茶,加工的关键,就在于发酵。

发酵得当的红茶,伴随着茶叶的氧化,茶多酚转化成了茶黄素、茶红素以及茶褐素等。

若它们的比例恰当,则汤水鲜爽感强,滋味清甜浓醇。

茶黄素含量高的红茶,更加鲜爽,且汤色也略显明亮,比如金骏眉的汤色便是金黄色,并带着金圈。

而红茶的汤色黯淡,很有可能是因为发酵过头。

茶红素和茶褐素的含量偏高,出现了茶汤发暗的现象,同时鲜爽度不足,往往品质存在缺陷。

因此,单纯以“红叶红汤”来买红茶,可不是明智的行为。

《5》

茶圈里,因为颜色所闹出的笑话,比比皆是。

再细分到小的范围,把安吉白茶当成白茶,把大红袍当成红茶,把铁观音当绿茶……

以上所说的,都是常见错误。

由此可见,望文生义,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不实用。

光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容易喝“错”茶。

出去喝茶,如果犯了这么低级的错误,那可真真是一个大写的尴尬。

至少,要先认清自己眼前的这杯,到底是什么茶。

否则就像有的人,喝了半辈子的茶,还只是个“新人”。

或许,与刚入茶圈不过一两年的人相比,更加懵懂。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水仙茶哪个地方出的最好

水仙茶是发源于福建省建阳县唯一茶树良种,清道光年间瓯宁县禾义里大湖(今建阳小湖镇大湖村)茶农苏氏到邻村祝墩村岩叉山砍柴,在山顶祝桃洞口发现一株茶树,并折枝插植成活,后以压条和茶枝育苗,并以制乌龙茶工艺采制,香奇特,品质优于其他品种。因“祝”字近似当地方言“水”,“祝桃仙”被演化成“水仙茶”,一直沿用至今。

本文《水仙茶鉴别方法》链接:https://www.tea-bar.com.cn/chayejianbie-166033.html

为您推荐
茶叶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