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茶文化 > 茶叶知识 > 茶叶鉴别 > 宋代茶墨鉴别图

宋代茶墨鉴别图

文章来源:茶文化网 时间:2024-06-19 23:37 点击82次

宋代茶叶末釉鉴别方法

1/4

这是明代嘉靖时期的茶叶末釉笔洗,其最大径在中间约9.5厘米,底径约4.7厘米,上口径6厘米,整个器型看起来像一个飞碟,十分招人喜爱。整器由两个部分粘合而成,在中间结合处由于釉薄而呈现米黄色口边,在整体上显得平衡。由于上下部分都是手工拉坯而成的,所以器虽小但很有分量感。底部露胎显微粉红色,这是麻仓土的特点加上底釉的亮青釉都明白无误地说明了笔洗的年代。这种年款写法与以前常见嘉靖年款略有不同,靖字左边的立字的最后一笔还是回到青字的上半部,这也是嘉靖颜色釉款的特点。从施釉来看,嘉靖的茶叶末釉应该是高温釉,属于釉中彩即将发色剂与石灰碱釉混在一起在强还原气氛中一次烧成,其底面的亮青釉也说明了确实如此。

2/4

这件万历笔洗,其最大径在中间偏上的位置,所以从造型上看不如嘉靖的耐看敦实。笔洗也是9.5厘米上口径稍大为6.5厘米,底径4.5厘米,底部露胎处也如嘉靖时代一样显示出是由麻仓土制造的,而其款字基本上符合当时官款。底部的亮青釉同样地说明万历时代是强还原焰烧成的。

3/4

这两件葫芦瓶分别是万历年和嘉靖年的。葫芦寓意是福禄,自宋代开始有此种造型的瓶,以下元明清都有,因为它的寓意为中国各个阶层的人士所共赏,尤其是嘉靖帝信奉道教,把刚刚烧成的茶叶末釉配以葫芦造型很有特点。左边的万历瓶高17厘米,右边的嘉靖瓶高16.5厘米。细辨之造型上有点不同,左边的万历瓶中间几乎没有瓶颈;而右边嘉靖瓶中间有一小段瓶颈。万历的葫芦上段比嘉靖的要苗条些;而下半段万历比嘉靖显得更圆满,这就造成了万历瓶型的艺术效果反而不如嘉靖瓶,这当然是我个人的看法。胎质还是麻仓土,底釉也是明显的亮青釉,款字也都符合于当时款的特征。

4/4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明代嘉万时代茶叶末釉瓷器的特点和鉴定方法:

1、由现存的瓷器来看,官窑开始批量生产茶叶末釉瓷器始于明代嘉靖年间。

2、明代嘉、万年间(可能包括隆庆)的茶叶末釉瓷器大多是小件,现已知有笔洗、钵、罐、葫芦瓶、渣斗、高脚托盘等。

3、嘉靖、万历时期的茶叶末釉属于高温釉,是在强还原焰气氛中烧成的,所以其底部呈明显的带有明代晚期特征的亮青釉。胎质为景德镇麻仓土或高岭土,也说明明代的厂官窑就在景德镇。

4、器底款识为青花双圈内两列竖写“大明嘉靖年制”或“大明万历年制”的青花款,

宋代斗茶标准图

在宋代斗茶时,纯白如乳被认为是最高贵的,因为它代表了茶叶的纯净和高贵。随着斗茶文化的兴起,人们对于茶叶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纯白如乳的茶叶凝结了人们对于茶文化的追求和向往。因此,可以说在宋代斗茶时,纯白如乳的茶叶确实被认为是上品。这种对纯白如乳茶叶的推崇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纯净和高贵的向往,是宋代斗茶文化的一个具体体现。

宋代点茶高清大图

宋代点茶将茶叶碾成细末,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直接问茶碗中冲入沸水,用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两三。点茶是宋代斗茶所用的方法。

宋代点茶图案图片

宋代点茶,细品留香,一盏泡沫里的美学盛宴,一片片茶叶,在水中翩跹起舞,如同一个个灵魂,在水中游走,这是令人神往、为之抚掌的极致之美。

宋代点茶斗茶的图片

不是

宋代的点茶形式是将团饼经炙茶后将茶碾磨成粉末状,然后再用筛罗分筛出最细腻的茶粉投入茶盏中,即用沸水冲点,随即用茶筅快速击打,使茶与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盏中出现大量白色茶沫为止。

宋代点茶时强调水沸的程度,谓之“候汤”。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只有掌握好水沸的程序,才能冲点出茶的色、香、味。宋代点茶,煮水改用肚圆颈细高的汤瓶,因为很难用眼辨认煮水的程度,因此只能依靠水沸的声音来判断煮水。水初沸时,如砌虫声卿卿万蝉鸣;忽有千车稛载而至,则是二沸;听得松风并涧水,即为三沸,此时,便应及时提起汤瓶,将开水注入已放有茶粉的茶盏中,随即用茶筅击打茶汤,直至水与茶充分交融,茶汤表面浮起一层白色茶沫为止。罗大经还认为:瀹茶之法,汤欲嫩而不宜老,汤嫩则茶味甘,老则过苦矣。

90年代中茶蓝印鉴别

中茶蓝印和红印是两种不同的茶叶品牌。中茶蓝印是中国国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品牌,红印则是威海红印茶叶有限公司的品牌。它们的差异主要在于产地、茶叶原料、加工工艺和口感等方面。

中茶蓝印侧重于传统名茶的生产和研发,尤其是绿茶和普洱茶的制作;而红印则注重茶叶的创新和发展,生产茶叶品种较多,以红茶和花茶为主打,口感较为柔和。总的来说,中茶蓝印和红印各有其特色,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和需求来选择。

本文《宋代茶墨鉴别图》链接:https://www.tea-bar.com.cn/chayejianbie-118273.html

为您推荐
茶叶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