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瓣鉴别图解
对于蕙兰赌草,如同春兰一样,把握较大的方法还是观看花苞。无论是老种还是下山新品,如把握住花箭抽生不同阶段的辨识要点,再结合叶片或叶芽上所显现的特征加以辨识,就更准确了。
蕙兰的花苞依据苞壳的颜色,分为绿壳、白绿壳、水银红壳、赤壳、赤转绿壳等。壳内紧裹着7-9个或更多的花蕾(本文指不含苞衣)。由于花苞外苞壳长、宽不同,使得花箭在拔高过程中花蕾出苞壳的时间亦不同,因此,细花、行花的花蕾在苞壳外观上也就有所不同。
在花蕾未露出花苞阶段,通过苞壳筋纹、沙晕以及色彩的细微特征辨识、选择蕙兰很难,但也正是有难度,也就给了我们从下山 蕙兰中选择细花的更多机会。
笔者通过蕙兰行花与细花在花苞苞壳上细微特征的比较,发现以下几种花苞出细花的概率较大,可以作为重点选择对象。
1、色彩艳丽且有沙晕的花苞:苞壳的色彩艳丽同时又有沙晕,这种色调花苞的花的色彩一般都比较悦目,即使不是梅仙瓣,也应能作为色花观赏,所开花的色彩一般不会太令你失望。
水仙茶怎么辨别偏青
大红袍和水仙的区别
一:茶树的不同
【大红袍】
大红袍茶树为灌木型,树冠半展开,分枝较密斜生,叶近阔椭圆形,尖端钝略下垂,叶缘微向面翻,叶色深绿光泽,内质稍厚而发脆,嫩芽略壮,显毫,深绿带紫。
武夷大红袍,是中国名苑中的奇葩,有“茶中状元”之称,更是岩茶中的王者,堪称国宝。在早春茶芽萌发时,从远处望去,整棵树艳红似火,仿佛披着红色的袍子,这也就是大红袍的由来。
大红袍的树龄已有千年,是稀世珍宝。九龙窠绝壁上仅仅有6株,它们由岩缝中渗出的泉水滋润,不用施肥,而生长茂盛。人们每年五月的十三到十五日高高地架起云梯采摘,产量极少,大约只有11两,被视为稀世珍宝。
【水仙】
一千年前,建阳、建瓯一带就有这种茶树,但人工栽培却是距今三百多年前的清康熙年间(1662-1722)。水仙茶列“中国国家级茶树良种”48个之首,又是全国41个半乔木大叶型茶树良种的第一个,发源于福建省建阳市唯一的茶树良种。
二:香气的不同
【大红袍】
无论是冲泡者还是品饮者此时都应该认真地看看这个茶的外形,色泽,包括干茶的香气。当然,此时香气尚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那么通过下面的步骤就可以闻到大红袍的迷人香气了。
大红袍的香气清爽,吸入后,深呼一口气从鼻中出,若能闻到幽幽香气的,其香品为上。熟香型(足焙火)的茶以果香以及奶油香为上。清香型(轻焙火)的茶以花香及蜜桃香为上。
大红袍的香气千姿百态,但大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岩骨的花香,而且大红袍入口醇厚回甘,具有岩韵当中特殊的地域特征。
【水仙】
香气清高细长,兰花香明显,滋味清醇爽口透花香。
大红袍和水仙的区别
三:滋味的不同
【大红袍】
入口甘爽滑顺者美,苦、涩、麻、酸者劣。茶水无质感,淡薄者为下品。苦涩味的轻重往往决定岩茶品质高低。冲泡次数,通常为八泡左右,超过八泡以上者更优。好的茶有“七泡八泡有余香,九泡十泡余味存。”的说法。
特级:岩韵明显、醇厚、固味甘爽、杯底有香气;
一级:岩韵显、醇厚、回甘快、杯底有余香;
二级:岩韵显、醇厚、回甘快、杯底有余香。
【水仙】
水仙最大的特点就是茶汤滋味醇厚。冲泡后,汤色橙黄,深而鲜艳,滋味浓厚而醇,具有爽口回甘的特征,叶底肥嫩明净,绿叶红边,十分美观。
内质汤色橙黄或金黄清澈,香气清高细长,兰花香明显,滋味清醇爽口透花香,叶底肥厚、软亮,红边显现,叶张主脉宽、黄、扁。
四:外形的不同
【大红袍】
大红袍是武夷山最传统乌龙茶的代表,武夷山可以说是乌龙茶的发源地(有据可查)乌龙茶得名于乌黑呈龙形故称乌龙.所以大红袍必须是乌黑呈龙形的单叶条索形茶.如果是其他外形的可以确定为非大红袍。
武夷山大红袍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典型的叶片有绿叶红镶边之美感。大红袍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饮“大红袍”茶,必须按“工夫茶”小壶小杯细品慢饮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尝到岩茶之颠的韵味。
【水仙】
成茶外形肥壮紧结有宝光色,外形肥壮,色泽绿褐油润而带宝色,部分叶背呈现沙粒,叶基主脉宽扁明显,香浓锐,有特有的“兰花香”,味浓醇厚,喉韵明显,回甘清爽,汤色浓艳带深橙黄色,耐冲泡,叶底软亮,叶缘红点鲜红。
外形条索紧结卷曲,似“拐杖形”、“扁担形”,毛茶枝梗呈四方梗,色泽乌绿带黄,似香蕉色,“三节色”明显。
老枞水仙外形紧实、条索状;颜色多为色泽乌绿润带宝色;干茶香馥郁、老枞味。叶底大片有明显的“绿底红镶边”的特征,叶脉浮于叶面之上。
大红袍和水仙的区别
五:产地的不同
【大红袍】
武夷大红袍产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山东北部天心岩(峰)下天心庵(永乐禅寺)之西的九龙窠。山壁上有朱德题刻的“大红袍”三个朱红字。该处海拔600余米,年均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相对湿度在80%左右,四季气候温和,年均气温约18.5℃。山间溪涧飞流,云雾缭绕。土壤全系酸性岩石风化而成。
大红袍产区,气候温和,冬暖夏凉,山峰岩壑之间,有幽涧流泉,山间常年云雾弥漫。茶园大部分在岩壑幽涧之中,四周皆有山峦为屏障,日照较短,更无风害。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出岩茶独特的韵味。
【水仙】
原产于闽北。一千年前,建阳、建瓯一带就有这种茶树。
六:加工的不同
【大红袍】
初制工序:大红袍的制作工艺结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工艺,是工序最多、技术要求最高、最复杂的茶类。其制法极为精细,基本制作工艺包括:萎凋→摊晾→摇青→做青→杀青→揉捻→烘干→毛茶等工序。
精制工序:大红袍的精制主要流程包括:毛茶→初拣→分筛→复拣→风选→初焙→匀堆→拣杂装箱。
【水仙】
工艺要求:鲜叶-萎凋(两晒两晾)-做青(摇青结合做手-晾青交替进行)-炒青-揉捻-初烘-包揉-复烘-复包揉-文火烘干-摊凉-拣剔-成品。
七:叶底不同
【大红袍】
特级:软亮匀齐、红边或带朱砂色。
一级:较软亮匀齐、红边或带朱砂色;
二级:较软亮、较匀齐、红边较显。
【水仙】
水仙茶叶底肥厚、软亮,叶缘红点鲜红。
大白茶和水仙茶区别
小白茶与大白茶的区别
1、大白茶主要产自云南的民乐镇,这里的茶园海拔较高,至少有1700米之高,由于全年气候非常温和,阳光非常充足、雨量也足够,所以,产出来的大白茶都是上品,芽叶布满了茸毛,且非常肥硕重实,可以看到非常明显的白毫。
2、小白茶产自武夷山,海拔较低,约240米。这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面没有酷暑,也没有严冬,年均气温在18度左右,非常适合种植小白茶。小白茶没有经过炒揉等工艺,制作方法较为省时省炭,做好的小白茶全身都披满了白毫,故而又被称之为白毫茶。
3、小白茶是用小叶种采茶作为原料,经过加工制作出来的,而大白茶是用大白茶树的茶叶制作出来的,小白茶与大白茶所用的茶叶完全是不同的,所以,加工出来的口感和汤色等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区别。
4、从生产历史来看,是先有了小白茶,后面才有的大白茶。据考证,小白茶早在清炒乾隆年间就开始生产制作了,而大白茶从1886年才开始有的,所以,小白茶比大白茶的历史更加悠久。不过,由于某些原因,小白茶的产量逐渐减少,现在市面上多的是大白茶,小白茶很少。所以,从生产历史上看来,大白茶与小白茶也是有极大的区别的。
水仙茶知识介绍
水仙茶是福建茶农创制的名茶,属于中国茶叶优良品种之一,是福建乌龙茶类中的一种。原产于闽北。一千年前,建阳、建瓯一带就有这种茶树,但人工栽培却是距今三百多年前的清康熙年间(1662-1722)。水仙茶列“中国国家级茶树良种”48个之首,又是全国41个半乔木大叶型茶树良种的第一个,发源于福建省建阳市唯一的茶树良种。汤色橙黄、香如兰花、滋味醇厚回甘。1985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品种,编号GS13009—1985。
水仙茶贵的和便宜的差别
肉桂贵,水仙是武夷岩茶中的一个受欢迎的品种,产量大,价格相对便宜。普通水仙茶的价格一般在一斤200元左右,最好的正岩水仙茶价格也不低,可以卖。4000多元一斤;在此基础上,高枞水仙和老枞水仙的价格继续上涨。老枞水仙一般1000元拿一斤以上。百年老枞水仙的价格甚至超过正岩大红袍,价格可达每斤一万元。武夷山的慧苑坑和吴三地自然村拥有2000多棵老枞水仙茶树,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很受茶友的欢迎。慧苑坑老枞水仙的品质无需质疑,已经成为顶级老枞水仙的代名词,一直备受青睐。吴三地的老枞水仙短短5年间,突然从默默无闻中成名,价格一路攀升。
水仙茶三个特征
1、口感特点
水仙茶,品质优异,上等,为历史名茶,属于是武夷山岩茶中的其中一个品种,因产地环境的独特性,所以促使了水仙茶拥有独有的“岩韵味”;
其外形茶叶条索肥壮紧结匀整,叶端皱褶扭曲,如同是蜻蜓头;叶片色泽青翠黄绿,油润有光泽,内质香气浓郁,悠长,“岩韵”特征非常的明显;
冲泡后,整个茶汤颜色都非常的纯净,汤色橙黄,鲜艳;且滋味浓厚甘醇,爽口回甘;也就是在整个品饮过程中,可以明显的感受到那独特的“岩韵”味道,并且喝起来的口感非常的爽口,清心宜神,心旷神怡。
2、品质特点
水仙茶的品质特点,独具风格;我们只需要用心的去观察,那么还是非常容易就辨认出来的;其外形肥壮,紧结;色泽绿褐油润,并且带点宝色;部分叶片背面有沙粒感,叶基主脉扁而宽,香气高锐,并且还有独特的兰花香,味浓醇厚,喉韵明显,回甘清爽,汤色红艳明亮,有耐冲泡的特点;经过多次冲泡后,叶底依然软亮,叶边缘红点鲜红。
本文《水仙茶鉴别》链接:https://www.tea-bar.com.cn/chayejianbie-113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