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茶文化 > 茶叶知识 > 茶叶炒制 > 滇红茶制作详情过程

滇红茶制作详情过程

文章来源:茶文化网 时间:2024-06-20 14:54 点击96次

云南红茶简称滇红,属红茶类。由汉族茶农创制于民国年间。产于云南省南部与西南部的临沧、保山、凤庆、西双版纳、德宏等地。以大叶种红碎茶拼配形成,定型产品有叶茶、碎茶、片茶、末茶4类11个花色。其外形各有特定规格,身骨重实,色泽调匀,冲泡后汤色红鲜明亮,金圈突出,香气鲜爽,滋味浓强,富有刺激性,叶底红匀鲜亮,加牛奶仍有较强茶味,呈棕色、粉红或姜黄鲜亮,以浓、强、鲜为其特色。制作采用优良的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先经萎凋、揉捻或揉切、发酵、烘烤等工序制成成品茶

滇红茶怎么保存更香

我国有六大茶类,红茶作为其中一个茶类,要说到它的保质期的话,是并不算很长,被普遍认可的说法是:在常温下,如果存放得当的话,一般常规散装滇红保质期为18个月;密封袋装可达24个月;密封罐装或用铝箔纸包装的可保存2-3年。若以传统炭焙工艺所制工夫红茶,保存期可多保存6-12个月,即3-5年。

云南滇红茶叶的保存方法

1、干燥密闭贮藏法

云南滇红茶叶可以采用干燥密闭贮藏法,这样能够很好的延长茶叶保质期。那么茶叶贮藏不好,会陈化、发霉、变质,为了减轻损失,在大生产中通常采用干燥密闭贮藏、真空贮藏以保持茶叶的品质。

2、茶叶罐储存

云南滇红茶叶可以采用茶叶罐储存,这是很常见的一种储茶方式。即先留一部分出来饮用,避免经常打开。准备一个茶叶罐,罐内先放一保鲜袋,将其余的茶叶放入装好,密封开口再用透明胶黏住,避免空气进入。市面上出售的茶叶罐,单层盖或双层盖的都可,贮存前要检查罐盖和罐身是否密闭,不能漏气。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不能长期保存。

滇红茶提香制作工艺及其品种分类

滇红茶与晒红茶的不同点:

滇红采用高温烘焙,蒸发水分,以达到保质干燥、停止发酵以及提香的红茶。

湛红采用自然日光晒干,不用烘焙的红茶。

具体区别如下:

一、干燥方式上区别

滇红茶发酵后采用高温烘干方式干燥、提香;湛红茶发酵后采用太阳光日晒方式干燥。

二、香气上区别

滇红刚刚出产时,香气最香,存放久了香气就会减淡。湛红隔年香,类似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特点,刚刚加工完成的晒红茶多有青涩味,特有的太阳味。

三、工艺上区别

滇红工艺为:萎凋——揉捻——发酵——烘干;湛红工艺则为:萎凋——揉捻——发酵——晒青

四、转化上区别

滇红渥堆无氧发酵,生产结束发酵也就停止,属于完全发酵所以直接饮用口感已经达到最佳。湛红属于轻氧发酵,有利于后期的陈化,采用自然日光干燥,茶叶内活性酶得以保留。滋味香气更为丰富多变。

五、茶青的要求上区别

滇红茶青分高档的芽口、采摘标准一芽一叶居多。湛红茶青要求不会太高,鲜叶需要有一定成熟度,以一芽二叶为主即可。

六、口感汤色上区别

滇红茶以高香、甜为佳,汤色红亮,主要以烤香为主,随着存储时间的增加其香气会越来越淡。短期内,滇红比起湛红,香气会更为浓郁,但也正是经过烘焙,品饮时往往会有相应的燥火感。湛红茶香、甜、滑,耐泡,耐储存。当年新制的晒红略带淡淡的青涩味,随着时间转化,青涩味消失。香气自然沉稳,汤质淳厚、饱满度更佳,茶性相对温和,没有燥火感,有类似生茶的回甘生津,茶品滋味风格更为多样化。

七、品饮价值上区别

滇红茶经过烘焙之后,茶叶青草气味挥发掉,整体香气滋味得以提升,香气最盛,滋味最为浓郁,直接饮用口感最佳。长期存储香气会逐步消散,滋味也会变得寡淡,反而不利于品饮。另一方面,传统滇红是全发酵茶,经过全发酵之后茶叶内含物质转化程度较高,没有再次存储转化的必要,最佳品饮期也多在3年之内,时间过长品饮滋味和价值随之降低。晒红茶不经过高温烘焙,茶叶内活性酶和微生物都得以保留,香气和内涵物质变化层次丰富同时保留更大的后期转化价值,科学的仓储下可以做到越陈越香。

滇红茶制作工艺流程图解

云南红茶简称滇红,产于云南省南部与西南部的临沧、保山、凤庆、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制作采用优良的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先经萎凋、揉捻或揉切、发酵、烘烤等工序制成成品茶,与所有的茶叶一样,根据采摘时间的不同品质存=存在一定的差异,滇红茶春茶和秋茶的区别。

滇红茶有春茶和秋茶之分

滇红茶的采摘时间

从云南红茶的采摘时间来看,采摘期为每年的3月中旬至11月中旬,分为春茶、夏茶和秋茶。

春茶条索肥硕,身骨重实,净度好,叶底嫩匀。

夏茶正值雨季,芽叶生长快,节间长,虽芽毫显露,但净度较低,叶底稍显硬、杂。

秋茶正处干凉季节,茶树生长代谢作用转弱,成茶身骨轻,净度低,嫩度不及春、夏茶。

滇红茶的制作工艺

一、萎凋

萎凋是工夫红茶的基础工序,是在人为的条件下,使整批芽叶正常均匀失水,失水过程中,激发内在成分的变化,达到适当程度的物理和化学两方面的变化。

1、萎凋的目的

(1)、在一定条件下,均匀地散失适量水分,减弱鲜叶细胞的张力,使叶质柔软,韧性增强,为揉捻造形和提高叶细胞破碎创造必要条件。

(2)、水分散失,细胞液浓缩,细胞膜透性增强,酶的活性增强,叶片内部各种物质(成分)发生相应变化。

(3)、鲜叶中的部分芳香物质开始转化,低沸点青草气物质逐渐消失或转化为其他物质,散发出萎凋叶特有的清香。

2、影响萎凋的因素

(1)、鲜叶本身与水分散失的关系

萎凋不仅要使失水达到一定程度,而且要求失水均匀。萎凋均匀与否,是萎凋质量好坏的关键。鲜叶老嫩不同,其含水量不同,同一鲜叶,其芽、叶、梗各部位的组织结构不同,含水量不同,水分蒸发的难易、快慢也不同。同一批鲜叶要求嫩度与新鲜比较一致,才能达到萎凋均匀的效果。

(2)、萎凋失水与叶片物理状态

鲜叶中一种是自由状态的水,易在空气中蒸发散失;另一种是与细胞原生质结合的水,不易散失。萎凋开始散失的大部份为自由水,当细胞蛋白质亲水性被破坏,结合水才释放出来。鲜叶经过萎凋,水分散失,叶面积缩小与时间成正比。鲜叶嫩叶面积缩小更大,萎凋后叶片大多呈背卷状。

(3)、萎凋失水的外部条件

温度、湿度、通风与摊叶厚度等外部条件,对失水速度、萎凋质量有直接影响。温度高,水分蒸发快,保持一定的叶温,有利于萎凋质量提高;当空气相对湿度低,水分蒸发快,相对湿度高,水分蒸发慢;通风既是促进水分蒸发,又是供应热能的介质,保持一定的通风条件是必不可少的;摊叶厚度影响通风性能,保持适当的厚度利于萎凋质量提高。

3、萎凋过程中的生化变化

(1)、水溶物的增加与干物质的消耗

鲜叶中各种水解酶的作用,使一些不溶水的物质转化为水溶性物质,淀粉水解为单糖是茶汤甜醇滋味的组成、原果胶转化为水溶性果胶是增进茶汤的醇和度、氨基酸的增加了茶汤的鲜爽度和茶叶香气成分。

(2)、多酚氧化酶的变化

随着萎凋叶失水,细胞液进一步浓缩,酶的活性增强,酶活化最适温度为35℃。多酚类化合物减少,主要受萎凋温度、时间和失水量的影响,时间控制在8~10h,萎凋叶含水量在62%,多酚类化合物的减少对品质的形成有利。

(3)、叶绿色和维生素C的变化

在萎凋中易受儿茶素的氧化而减少,也易受叶绿素酶的分解而破坏。

(4)、芳香物质的变化

鲜叶中的青叶醇在萎凋中挥发或转化为具有良好香气成分,萎凋叶出现清鲜花香。

滇红茶有春茶和秋茶之分

4、萎凋程度

(1)、萎凋适度叶,叶形皱缩,叶质柔软,嫩梗萎软,曲折不断,手捏叶片软绵,紧握萎凋叶成团,松手可缓慢松散。叶表光泽消失,叶色转暗绿,青草气减退,透发清香。

(2)、萎凋叶含水量62±2%为标准,根据鲜叶嫩度不同,掌握“嫩叶重萎凋,老叶轻萎凋”的原则,严防萎凋过度。

二、揉捻

揉捻是工夫红茶塑造外形和形成内质的重要工序。工夫红茶要求外形条索紧结,内质滋味浓厚甜醇,它取决于揉叶的紧卷程度和细胞的损伤率。

1、揉捻的目的

(1)、通过揉捻的机械力的作用,叶细胞损伤,茶汁外溢,加速多酚类化合物的酶促氧化,为形成红茶特有的内质奠定基础。

(2)、使叶片卷成紧直条索,体形缩小,外形美观。

(3)、揉出的茶汁溢附于叶表,干燥后乌润有光泽,冲泡时易溶于水,增加茶汤浓度。

2、揉捻的技术因素

(1)、投叶量

根据机型号,叶子老嫩,投叶量多少不一。一般自然装至距揉盖5cm即可。

(2)、揉捻时间

一般在60~90min,受揉捻机性能、叶质老嫩、萎凋质量、气温高低条件影响,在保证揉捻质量的前提下灵活掌握。

(3)、加压

一般掌握“轻、重、轻”的加压原则,揉捻开始不加压,叶片初步成条,逐步加压,揉捻结束前减压,使茶条收圆,茶汁回收。

(4)、解块筛分

解散团块,初步分级,有利于发酵均匀。

3、揉捻的程度

以细胞损伤率在80%以上,叶片90%以上成条,条索紧卷,茶汁充分外溢,黏附于茶条表面,用手紧握,茶汁溢而不成滴流为度。

三、发酵

发酵是工夫红茶形成品质的重要工序,目的在于促进内含物发生深刻变化,为形成红茶特有的色、香、味品质准备基质。发酵从揉捻已开始,还须经发酵工序才能在最适条件下完成内质的变化,提高制茶品质。

1、发酵中的生化变化

(1)、发酵的实质

红茶发酵的实质是以多酚类化合物深刻氧化为核心的化学变化过程。

(2)、多酚类化合物的主要氧化产物与红茶品质

经过发酵,多酚类化合物发生了深刻变化,水溶性部分可进入茶汤,对茶质量有直接影响;一部分氧化产物茶黄素是茶汤亮度、香味的鲜爽度和浓烈度的重要因素,茶红素是茶汤红浓度的主体,收敛性较弱,刺激性小。只有茶黄素与茶红素含量水平都高而且比例适当才能形成优良品质。

2、发酵的技术条件

提供最适合以多酚类化合物氧化为主体的一系列化学变化条件,是温度、湿度、通气。

(1)、温度

包括气温和叶温,叶温过高,氧化过于剧烈,茶香低味淡,色暗;反之,温度过低,氧化反应缓慢,发酵难以进行,发酵室的适宜温度为25~28℃。

(2)、湿度

发酵叶本身含水量与空气的相对湿度。发酵叶本身含水量影响茶汁浓度,浓度过高过低,化学作用受到抑制,造成发酵不足或不匀。相对湿度可以维持叶内水分,不致因蒸发过快而造成发酵叶表层干硬,影响正常发酵。因此,发酵室相对湿度应保持在90%以上。

(3)、通气

发酵中物质氧化需消耗大量氧气,在缺氧条件下,发酵不能正常进行,发酵场所保持新鲜空气流通。摊叶厚度影响通气和叶温,摊叶厚度一般为8~12cm,嫩叶薄摊,老叶厚摊;气温低要厚摊,气温高要薄摊,以保持通气良好,达到空气新鲜,供氧充足。

滇红茶有春茶和秋茶之分

3、发酵的程度

(1)、青草气消失,出现发酵叶特有的香气——一种清新鲜浓的花果香味。

(2)、叶色春茶黄红,夏茶红黄,嫩叶红匀,老叶红里泛青。

四、干燥

是鲜叶加工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决定品质的重要环节,一般分毛火和足火,中间经一段时间的摊凉。

1、干燥的目的

(1)、利用高温破坏酶的活性,制止多酚类化合物的酶促氧化。

(2)、蒸发水分,紧缩条索,使毛茶充分干燥,利于保持品质。

(3)、应用湿热化学作用形成工夫红茶特有的色、香、味。

2、干燥过程中的理化变化与品质的关系

(1)、迅速制止酶促氧化作用,70~80℃时,多酚氧化酶失活。

(2)、在烘焙过程中高沸点的具有良好香气的成分透发出来,低沸点的不愉快的芳香成分挥发逸失。

(3)、因热化学作用具有强烈涩味的酯型儿茶酚裂解成简单儿茶酚和没食子酸,减少苦涩味而形成活泼的收敛性味感。蛋白质裂解成氨基酸,淀粉裂解成可溶性糖,使茶汤浓度提高,滋味醇厚。叶绿素的裂解破坏,改善了红茶的色泽。

3、干燥的技术因素

主要掌握温度、风量、烘干时间和摊叶厚度。

(1)、温度

兼顾蒸发水分和内质变化的要求,应掌握毛火高温110~120℃,足火低温85~95℃。毛火低温容易产生发酵过度,温度过高造成外干内湿。

(2)、风量

一定条件下,加大风量可提高干燥效率,风量不足,水蒸气不能及时排出烘箱,影响品质。风量过大,热量损耗。

(3)、时间

毛火高温快速,足火低温慢烘。

(4)、摊叶厚度

保证通气性良好和热能的充分利用,干燥质量的前提下,毛火薄摊,足火厚摊;嫩叶薄摊,老叶厚摊;碎叶薄摊,条状叶厚摊。

4、干燥的程度

毛火茶含水量以20%~25%,足火茶含水量以4%~6%为适度。实践中经验掌握毛火茶叶条基本干硬,嫩茎稍软,足火茶达足干,梗折即断,用手指碾茶条即成粉末。

滇红茶的种类

1、滇红金针

也称金针滇红,该款茶因条形如“针”色泽“金”黄而得名。金针滇红精采单芽精致而成,相对来说级别是比较高的一款茶品,相对市场,相对同价位下,品质以凤庆的为“优”。

2、滇红松针

该款茶制作和命名上是金针滇红的兄妹茶品,在采摘一芽一叶的茶料,精制而成。市面价格上相对要比金针低,口感等却也特别优质,以凤庆产的为最“明显”。

3、滇红金螺

该款茶选料一芽一叶初展,芽叶细嫩,茶汤金黄,滋味醇和,回甘生津,滑厚,柔润,延绵。特点身骨重实,色泽调匀,冲泡后汤色红鲜明亮,金圈突出,香气鲜爽,叶底红鲜亮。市场上还有外形类似于金螺的碧螺,颜色为绿色,不过红碧螺总的口感特点就是茶汤苦涩,能够接受红碧螺口感的人也是在少数。

4、滇红金芽

也称金芽滇红,该款茶条形自然饱满,茶芽直(金芽)或稍弯曲(也有人称为半曲金芽),也是以形命名的一款茶。精采单芽精致而成,相对来说级别较高,相对市场,相对同价位下,品质也以凤庆的为“优”。

5、古树滇红茶

又称野生滇红,古树红相比其他的滇红,有点其貌不扬。该款茶,色泽偏黑,茶品级别无要求,严格意义上讲,是在采摘原料上有区别(野生茶或放荒茶为原料),工艺特别

滇红茶的饮用技巧

1、滇红茶最大的优点是可以调饮,依个人口味加入适量的糖、奶、花朵、蜂蜜、柠檬等,都可以取得加分的效果,口感也会变得更加丰富。

2、滇红茶冲泡时间不宜过长,放久后茶中的茶多酚会迅速氧化,茶味变涩,冲泡时间掌握得恰当,可以释放最佳茶香。

3、新鲜的冷水煮沸泡茶,可以把茶的香气充分释放出来,而隔夜水、二度沸水等,都不适合冲泡红茶。

4、谨慎斟酌投茶量,建议少量多次冲泡,较能发挥红茶香醇的原味。

滇红茶有春茶和秋茶之分

总结:滇红工夫因采制时期不同,品质随季节变化。采摘期为每年的三月中旬至十一月中旬,分为春茶、夏茶和秋茶,以春茶居多,秋茶最少

滇红茶是不是特别香和甜

红茶之所以会有甜味,那是因为茶叶中的糖类和氨基酸两大类。红茶是全发酵茶,在发酵过程中发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复杂的化学反应,化学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成分。

其中大部分的糖元素转化成了单糖,同时茶叶中的氨基酸的随之增加,所以红茶具有红汤红叶、香甜味醇的特征,甜味会比其它的茶类要来的比较明显。

本文《滇红茶制作详情过程》链接:https://www.tea-bar.com.cn/chayechaozhi-206643.html

为您推荐
茶叶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