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属全发酵茶,是以适宜的茶树新芽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的茶。萎凋是红茶初制的重要工艺,红茶在初制时称为乌茶。红茶因其干茶冲泡后的茶汤和叶底色呈红色而得名。中国红茶品种主要有:祁红、霍红、滇红、越红、苏红、川红、吴红等,尤以祁门红茶最为著名
【红茶营养成分】
红茶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A、钙、磷、镁、钾、咖啡碱、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天门冬氨酸等多种营养元素。红茶在发酵过程中多酚类物质的化学反应使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会产生茶黄素、茶红素等成分,其香气比鲜叶明显增加,形成红茶特有的色、香、味
【红茶药性功效】
红茶具有暖胃养生、提神益思、消除疲劳、消除水肿、止泻、抗菌、增强免疫等功效。红茶有助于胃肠消化,能促进食欲,可有效防治心肌梗死、强壮心肌的功能、降低血糖值与高血压、预防蛀牙与食物中毒等
【红茶宜食】
红茶偏温,老少皆宜,尤适合胃寒之人饮用。冬季宜多饮红茶
【红茶忌食】
夏季应少饮
红茶加工过程中的酶
萎凋,一种降低红茶苦涩味的加工方法,该方法在红茶揉捻过程中,将纤维素酶液均匀喷施于红茶揉捻叶上,其他的萎凋、发酵、干燥工艺按照常规红茶加工方法进行加工。
所制得的成品红茶茶汤苦涩味明显降低,滋味醇和度明显提高,具有显著提高红茶品质的效果,符合消费者对红茶品质的要求。
红茶加工过程以及原理
红茶的制作工艺:鲜叶、萎稠、揉捻、发酵及干燥。
1、鲜叶鲜叶验收与管理鲜叶的品质由鲜叶的嫩度、匀度、净度、鲜度四方面决定,鲜叶的验收即根据上述四方面决定鲜叶的价格进行收购。
2、萎凋萎凋是指将进厂鲜叶,经过一段时间失水,使一定硬脆的梗叶呈萎蔫凋谢状况的过程.萎凋既有物理方面的失水作用,也有内含物质的化学变化的过程。是红茶初制的第一道工序,也是形成红茶品质的基础工序。
红茶加工制作工艺流程
3、揉捻将萎凋叶在一定的压力下进行旋转运动,使茶叶细胞组织破损,溢出茶汁,紧卷条索的过程谓之揉捻。揉捻是形成工夫红茶品质的一道重要工序。
4、发酵俗称“发汗”,是指将揉捻叶呈一定厚度摊放于特定的发酵盘中,茶坯中化学成分在有氧的情况下继续氧化变色的过程。揉捻叶经过发酵,从而形成红茶红叶红汤的品质特点。发酵的目的在于使芽叶中的多酚类物质,在酶促作用下产生氧化聚合作用,其他化学成分亦相应的发生深刻的变化,使绿色的茶坯产生红变,形成红茶的色香味品质。发酵时,芽叶中含量最多的茶多酚,在多酚氧化酶的参与下,氧化形成邻醌,邻醌缩合形成联苯酚醒的中向物质,然后氧化聚合生成茶黄素、茶红素.变化大致按下列方式进行:没食子儿茶素及其没食子酸酯多酚氧化酶十氧邻醌缩合双黄烷醇还原联苯邻醌(中间产物)氧化茶黄素氧化茶红素白质结合沉淀不可溶性物质。
红茶加工制作工艺流程
5、干燥干燥是将发酵好的茶坯,采用高温烘焙,迅速蒸发水分达到保质干度的过程。千燥的好坏,直接影响毛茶品质。
红茶加工工艺过程及时间
红茶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条形红茶,另一类是碎形红茶。 条形红茶经过采摘、收集、揉捻、萎凋、发酵、干燥、分类七个主要阶段而制成。 碎形红茶则是经过采摘、收集、萎凋、CTC(切、撕、揉)、发酵、干燥、分类七个主要阶段而制成。 一、红茶 红茶,以适宜制作本品的茶树新芽叶为原料,经萎调、揉捻(切)。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因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故名。 红茶开始创制时称为“乌茶”。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的成分。香气物质从鲜叶中的50多种,增至300多种,一部分咖啡碱。儿茶素和茶黄素络合成滋味鲜美的络合物,从而形成了红茶、红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品质特征。 注: 络合:是指红茶制作或对形成红茶芳香物质进分解、测试的专用术语,它比一般用“合成”一词的函义更广一些。 络合物:在此指产生红茶滋味“浓(厚)、强(烈)、鲜(爽)特点的丰富可溶性物质,主要包括安基酸、(特别是茶氨酸)、儿茶素、黄茶素、咖啡碱、果胶素、酚性物质及氧化物以及其它呈味物质成分。由于这些物质成分的络合作用,形成了红茶鲜醇香甜的品质特征。 二、红茶制造工艺 我国红茶包括工夫红茶、红碎茶和小种红茶,其制法大同小异,都有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个工序。各种红茶的品质特点都是红汤红叶,色香味的形成都有类似的化学变化过程,只是变化的条件、程度上存在差异而已。下文以工夫红茶为例,简介红茶的制造工艺。1、萎凋 萎凋是指鲜叶经过一段时间失水,使一定硬脆的梗叶成萎蔫凋谢状况的过程,是红茶初制的第一道工序。经过萎凋,可适当蒸发水分,叶片柔软,韧性增强,便于造形。此外,这一过程和使青草味消失,茶叶清香欲现,是形成红茶香气的重要加工阶段。萎凋方法有自然萎凋和萎凋槽萎凋两种。自然萎凋即将茶叶薄摊在室内或室外阳光不太强处,搁放一定的时间。萎凋槽萎凋是将鲜叶置于通气槽体中,通以热空气,以加速萎凋过程,这是目前普遍使用的萎凋方法。2、揉捻 红茶揉捻的目的,与绿茶相同,茶叶在揉捻过程中成形并增进色香味浓度,同时,由于叶细胞被破坏,便于在酶的作用下进行必要的氧化,利于发酵的顺利进行。 3、发酵 发酵是红茶制作的独特阶段,经过发酵,叶色由绿变红,形成红茶红叶红汤的品质特点。其机理是叶子在揉捻作用下,组织细胞膜结构收到破坏,透性增大,使多酚类物质与氧化酶充分接触,在酶促作用下产生氧化聚合作用,其它化学成分亦相应发生深刻变化,使绿色的茶叶产生红变,形成红茶的色香味品质。目前普遍使用发酵机控制温度和时间进行发酵。发酵适度,嫩叶色泽红匀,老叶红里泛青,青草气消失,具有熟果香。4、干燥 干燥是将发酵好的茶坯,采用高温烘焙,迅速蒸发水分,达到保质干度的过程。其目的有三:利用高温迅速钝化酶的活性,停止发酵;蒸发水分,缩小体积,固定外形,保持干度以防霉变;散发大部分低沸点青草气味,激化并保留高沸点芳香物质,获得红茶特有的甜香。红茶与绿茶的区别 绿茶-未发酵茶 绿茶独有的醒脑香气和保健功能,自古以来广为中国、日本和北非人民喜爱。绿茶的制法是在茶叶摘取后立即置于大铁盘烘干脱水,使得深橄榄绿的色泽得以保存,避免进一步发酵,深化为棕褐色。红茶-全发酵茶 红茶跟绿茶最大的差别不是使用的茶种不同,而在于茶叶是否经过发酵的程序。 至于为什么要让茶叶发酵?各种传说不一而足。相传在17 世纪时,一艘隶属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只从中国 (武夷)载运绿茶至英国时,因长途的航行使茶叶意外地因氧化而发酵,然而西方商人却被这种甘苦味较重、颜色较深、气味芳香的「红茶」(black tea)深深吸引!从此中国便开始大量生产这种投好老外的「新式」茶。今日,发酵的红茶约占世界茶类产量的90% 红茶:发酵度达80~90%的全发酵茶。制作过程不经杀菁,而是直接萎凋、揉切,然后进行完整发酵,使茶叶中所含的茶多酚氧化成为茶红素,因而形成红茶所特有暗红色茶叶、红色茶汤。(然必须注意的是,在英文中,红茶并不称「红」茶,而称black tea)绿茶:制作时不经过任何发酵过程、采摘后直接杀菁、揉捻、干燥而成的茶。滋味清新鲜醇,清爽宜人。因工法不同,又可分为以锅炒而成的炒菁绿茶,比方龙井、碧螺春,以及以高温蒸汽蒸煮的蒸菁绿茶,比方日本的煎茶、玉露,前者香气浓、后者有新鲜新绿感。
红茶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产生原因 这是条形茶常见的一种不良品质表现,在各大茶类中均存在。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
第一,采摘的茶叶原料嫩度差或老嫩不匀、加工工艺难于实现一致的结果,致使条索粗松或松散条混杂其中。
第二,揉捻工序中适度的加压欠缺、投叶过少,茶条卷紧度不足,造成松散条出现。
第三,锅炒茶投叶过少、火温过高。由于茶叶水分被快速强迫散发,做形工序要求的收紧时间不够,茶叶被很快干燥固形,导致茶条仍呈似原料般的松散形态。
第四,红茶萎凋偏轻。
2.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的品质缺陷,可采取的相应改进措施包括以下几条。
第一,严格控制原料采摘标准,力求采匀。进厂后鲜叶原料按照不同等级分别付制。
第二,以揉出茶汁、紧卷成条、芽叶不破碎为适度;有选择性地调节揉捻工序的时间、投叶量和压力变化。
第三,以产品的综合品质为要求,合理安排制作时间和加工工序,并避免为一味追求色泽表现而变动工艺。
第四,加工条红茶时,萎凋摊叶不可过厚,掌握萎凋适度标准,并根据制作时的情况及时调节萎凋槽风量和萎凋时间。
(二)欠圆浑,带扁
1.产生原因 各大茶类的机揉条形茶中可能出现的一种外形缺陷表现。原因主要在于揉捻工序。
第一,揉捻时投叶量过多,揉转不匀,致使茶条不圆不扁,有失整齐。第二,加压过早、过重,塑形不当。
2.改进措施 可采取的相应改进措施包括以下几条。
第一,按要求调整揉桶中的投叶量,投叶时不能完全压紧压实。第二,掌握加压、松压原则,做到适当、适度、适时。
(三)断碎
1.产生原因 各大茶类普遍存在的品质弊病。原因通常在于以下几条。
第一,杀青程度过老,含水量太低。
第二,揉捻过度,压力过重。
第三,揉捻叶含水量偏高。
第四,绿茶二青时茶条未受热回软就过早搓揉或锅温过高。
第五,滚条、车色时间过长。
第六,贮运过程中受重压。
第七,红茶萎凋偏轻。
2.改进措施 可采取的相应改进措施包括以下几条。
第一,控制杀青程度。掌握嫩叶老杀、老叶嫩杀、老而不焦、嫩而不重的原则。
第二,掌握揉捻适度的原则。
第三,避免赶时间用重压短时揉捻或一压到底。
第四,滚条、车色应掌握投料与时间的关系。
第五,合理控制各过程的锅温。
第六,贮运中轻拿轻放。
第七,红茶萎凋时间应充足,最短不可少于6小时。
(四)团块
1.产生原因 各种条形茶常见的一种外形弊病表现。形成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条。
第一,杀青扬炒及完成后的摊晾不足,叶片含水量高,芽叶挤压成块。第二,揉捻压力过大,加压过早,解块不够均匀彻底。
2.改进措施 一般采取的改进措施包括以下几条。
第一,改进解块机滚筒“铺齿”密度。
第二,杀青叶含水量多时应多扬少闷。
(五)干茶色呈黄白、起泡
1.产生原因 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
第一,杀青或炒二、三青时火温过高。
第二,翻炒不匀、欠及时。
2.改进措施
第一,高温杀青或炒茶时翻炒应均匀,相应的速度要快。
第二,机具加热时做到火力均匀,控制火温要先高后低。
(六)红筋红梗
1.产生原因 这是绿茶产品中出现的缺陷。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
第一,采摘手法不当,致使新梢断裂处细胞破损过大。
第二,贮运鲜叶堆压过重过久,导致红变。
第三,杀青时温度低,翻炒不匀不足,叶子受热不足。
第四,揉捻后未及时干燥或干燥温度低、时间长。
2.改进措施
第一,采用恰当的采摘方式。
第二,贮运鲜叶的容器应透气,忌用塑料袋装运。
第三,采下的鲜叶及时送至茶厂摊放散热。
第四,鲜叶摊放不宜过厚、过久。
第五,杀青要杀透、杀匀。
第六,揉捻叶应及时干燥。初干温度不低于120℃。
(七)灰暗(枯)
1.产生原因 在各类茶中均会出现的缺陷。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条。
第一,绿茶加工中揉捻过度、在制品液汁流出过多,致使茶多酚过多氧化。
第二,绿茶初干温度偏低,炒干时间过长。
第三,茶叶在潮湿环境中放置时间过长,致使茶叶受潮。
第四,红茶萎凋过度。
第五,红茶加工揉捻不足或发酵过度。
第六,红茶、青茶干燥温度过高,足干时间偏长。
第七,红茶中粗老原料过多。
第八,青茶茶青偏嫩、晒青过度。
第九,青茶做青过度。
2.改进措施
第一,掌握揉捻适度,避免摩擦过度。
第二,拣剔、包装时注意防潮。
第三,茶叶从冷库中取出时注意密封,以避免茶叶过早在空气中暴露至冷凝的水分被吸附而受潮。
第四,红茶萎凋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应超过18小时。
第五,红茶发酵要适度。
第六,红茶、青茶的初干温度不宜超过130℃。
第七,青茶应注意做青过程香气变化及适度。
第八,青茶的干燥工序中烘焙温度由高渐低,中间逐次摊晾。
第九,注意红茶原料嫩度,不宜老、嫩混杂加工。
(八)带黄
1.产生原因
第一,绿茶烽锅时间过长或火温过高。
第二,复干机滚条温度过高、时间过长。
第三,原料嫩度差,杀青叶在制品摊放时间过长、过厚。
第四,青茶杀青温度过低,时间偏长。
第五,青茶杀青或初干时投叶量过大,水汽不透而闷黄。
第六,包揉的在制品温度过高,包揉处理时间过长。
2.改进措施
第一,复炒、滚加热时掌握温度不超过80℃。
第二,适当调整原料嫩度,控制摊放叶的厚度和时间。
第三,掌握青茶杀青的时间、温度恰当。
第四,控制青茶杀青、初干的投叶量。
第五,根据工艺需要控制包揉工序的温度和时间。
(九)露筋、朴
1.产生原因
第一,粗老的原料因揉捻(切)不当、表皮破损,茶叶茎梗上的木质部露出。
第二,混杂在新梢中的老叶因破损呈残片状。
本文《红茶加工工艺过程》链接:https://www.tea-bar.com.cn/chayechaozhi-204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