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为山茶科植物茶的嫩叶或嫩芽。[12]红茶并不是天然生长的,而是在明末清初,在绿茶的基础上制做成的。
[13]是以适宜的茶树新牙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的茶,[15]发酵作用使茶叶中的成分产生化学反应,以水冲泡,不仅香气迎人,还呈现出特有的深红茶色,因此被人称为“红茶”。[
红茶怎么诞生的
红茶起源于中国明朝时期。
红茶的鼻祖在中国,世界上最早的红茶由中国明朝时期福建武夷山茶区的茶农发明,名为“正山小种”。武夷山市桐木村江氏家族是生产正山小种红茶的茶叶世家,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
正山小种红茶于1610年流入欧洲。1662年,当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嫁给英皇查理二世时,她的嫁妆里面有几箱中国的正山小种红茶。从此,红茶被带入英国宫廷,喝红茶迅速成为英国皇室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早期的英国伦敦茶叶市场中,也只由出售正山小种红茶,并且价格异常得昂贵,唯有豪门富室方能饮用,正山小种红茶成为英国上流社会不可缺少的饮料。英国人挚爱红茶,渐渐地把饮用红茶演变成一种高尚华美的红茶文化,并把它推广到了全世界。
1689年,英国更在中国的福建省厦门市设置基地,大量收购中国茶叶。英国喝红茶比喝绿茶多,且又发展出其独特的红茶文化,均与上述历史事件有关。因为在厦门所收购的茶叶都是属于红茶类的半发酵茶——“武夷茶”,大量的武夷茶流入英国,取代了原有的绿茶市场,且很快成为西欧茶的主流。
武夷茶色黑,故被称为''Black tea''(直译为黑茶)。后来茶学家根据茶的制作方法和茶的特点对其进行分类,武夷茶冲泡后红汤红叶,按其性质属于''红茶类''。但英国人的惯用称呼''Black tea''却一直沿袭下来,用以指代''红茶
红茶的特征简介
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的成分;香气物质大量增加;咖啡因、儿茶素和茶黄素络合成滋味鲜美的络合物,从而形成了红茶、红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品质特征。
①产茶季节:例如:滇红每年从3月始11月止,多为春、夏二季采摘。
②原料:通常采摘一芽二叶到三叶,且叶片的老嫩程度需一致。
③主要加工工艺:茶青→萎凋→揉捻→渥红→干燥→毛茶。
④外观颜色:干茶暗红褐色,芽头金黄色、多毫,外形多为条形和颗粒状。
⑤茶汤颜色:红艳明亮。
⑥香气滋味:有花香、蜜香、花果香、甜香、焦糖香等,滋味醇厚、略带涩味。
⑦茶性:温和,对人身体刺激较小。
⑧适合人群:老年人、女性及肠胃较弱人群
红茶是如何诞生的
红茶,为山茶科植物茶的嫩叶或嫩芽。[12]红茶并不是天然生长的,而是在明末清初,在绿茶的基础上制做成的。[13]是以适宜的茶树新牙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的茶,[15]发酵作用使茶叶中的成分产生化学反应,以水冲泡,不仅香气迎人,还呈现出特有的深红茶色,因此被人称为“红茶”。[14]
红茶产于中国、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红茶原来是东方人特有的茶饮,后来西传欧洲成为王公贵族们喜爱的茗品。[14]红茶主要有:祁红,产于安徽祁门、至德以及江西浮梁等地;滇红,产于云南佛海、顺宁等地;霍红,产于安徽六安、霍山等地;苏红,产于江苏宜兴;越红,产于浙江诸暨、浦江等地;湖红,产于湖南安化、新化、桃源等地;川红,产于四川宜宾、高县等地。红茶的特点是色泽乌润,味厚而带有焦苦,有麦芽香,茶汁红艳。[13]
红茶含有维生素、咖啡因、氨基酸、矿物质、多糖、茶多酚等多种营养和功效成分。研究表明,红茶具有辅助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的功效。红茶中的茶色素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炎抑菌、抗突变、抗病毒、除臭等功效。[15]能清热解表;用于急、慢性肠炎,痢疾;急性肝炎,消化不良,衰老等病症。[16]
红茶诞生在哪个时期
红茶的生产起源于15世纪前后,而确切的创制年代至今尚难确定。红茶的发酵技术是何人发明的,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最早的红茶诞生于福建,产于武夷山星村镇桐木村的正山小种红茶被公认为世界红茶的鼻祖。
1732年后,清代刘靖的《片刻余闲集》中有记载:“岩茶中最高者曰老树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次则工夫茶香……”可见当时红茶已有“小种”和“工夫”之分。
到18世纪初,武夷桐木村的产量已经无法满足急速增长的需求,茶树的种植和红茶的生产开始向周边地区拓展。为了区别桐木村和武夷周边地区出产的红茶,桐木村的红茶被称为“正山小种”,周边地区的则被称为“外山小种”。
1851年,英国植物学家罗伯特·福琼将在从中国采集的茶叶样本在印度大吉岭地区进行了栽种。随后印度大吉岭地区成功生产出了红茶,这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印度大吉岭红茶。
到1900年,印度茶出口首次超越中国红茶,标志着中国红茶400年的贸易垄断地位的结束。19世纪后期,印度彻底取代了中国茶叶最大出口国的地位。
由于战争的原因直到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红茶的生产才逐渐恢复。1958年,中国首次成功试制红碎茶,1964年开始普遍生产。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红碎茶制造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目前已掌握传统法、CTC、LTC制法等多种制作方法,在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海南、重庆等地区都有生产。其中,以云南大叶种茶叶为原料制成的红碎茶品质最为优秀。目前,中国生产的红茶大多用于出口,主要销往英国、俄罗斯、日本等国,是世界第三大红茶出口国。
本文《红茶的来历介绍》链接:https://www.tea-bar.com.cn/chayechaozhi-174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