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茶文化 > 茶叶知识 > 茶叶炒制 > 红茶团茶制作全过程

红茶团茶制作全过程

文章来源:茶文化网 时间:2024-06-19 22:38 点击84次

普洱茶的发酵分为自然发酵、渥堆发酵、陈化后发酵三种。

自然发酵:是在晒青毛茶过程中,产生的自然有氧发酵。

渥堆发酵:采用人工洒水的方式渥堆发酵,以加温加湿的方式降低茶叶内的茶多酚。

陈化发酵:即后期陈放过程中的厌氧发酵,主要由饮茶爱好者完成。

功夫茶制作全部过程

功夫茶是一种传统的中国茶文化,也是中国茶文化的代表之一。它是一种精致、细致的冲泡方式,突显了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风韵。所谓“功夫”,是因为制茶、泡茶都需要用到独特的技巧和力量,需要进行长时间熟悉和掌握,同时茶泡出来也需要时间和耐心,这便是所谓的“功夫”。在功夫茶的制作过程中,需要精选优质的茶叶,并将其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下进行干燥、蒸压、揉捻等工序。泡茶时,需要掌握泡茶器具的使用技巧和掌握泡茶的时间、温度、水量等要素,以确保茶叶的质量和口感。

这种精致的制茶方式和品茶方式,从小处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精神,是中华文化和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潮汕功夫茶茶叶制作过程视频

茶叶店可以雇人干,店里除了卖茶叶,也可以卖一些功夫茶的茶具,已基各种茶杯,另外还有各种茶盘,以及礼盒,招两个形象好一点的穿着旗袍,底薪加奖金和提成即可,需要每月固定销售任务,每日可以拍一些抖音通过短视频推送出去,制定促销活动计划

港式红茶茶底制作

立顿的红茶粉一般我们都只是用来做港式奶茶的“鸡精”。

以至佳的锡兰红碎茶为例,我们都是用幼茶、粗茶和四号茶根据配方比例,拼配,然后加一勺立顿,共120g的茶粉,加3000cc的水。我介绍下冲煮步骤吧(我用的是至佳红茶,不同家的锡兰红茶的冲煮方法有少许区别) 1、用其中一个冲茶壶装3000CC水,烧开; 2、水开后,把装有120g茶粉的茶袋放入空茶壶中,将开水冲入茶袋; 3、将茶袋移至另一冲茶壶,用前次茶壶中的茶水冲此茶袋。以此方法来回冲六次; 4、把盖子盖上开小火焖约5分钟(不要让水滚起),然后重复第3步骤; 5、小火煮热茶水,开小火焖约20分钟(不要让水滚起);重复第3步骤,然后取出茶袋,并沥干茶水; 6、小火煮热茶水,把冲好的茶水中撞入加好淡奶的奶茶杯中,茶与奶的比列为7:3,根据个人口味加入白砂糖。(如做冻奶茶,只需在冲好的茶水中加入300克白砂糖并来回冲10次让白砂糖充分溶解,放凉后备用,冻奶茶杯中加入冰块8成满,加入冻奶茶7成满,再加入淡奶9成满搅匀即可) 茶汤做好后,厚身的奶茶杯里加入1/3淡奶,撞入2/3的茶汤(切记:是茶撞奶,不是先倒茶再加奶),一杯完美的港式奶茶就做好了(加糖多少按个人喜好)。

闽红工夫红茶的制作过程

如果汤色是红的,产自福建,那么多半是红茶,福建知名的红茶有正山小种、金骏眉、闽红工夫

白琳工夫红茶制作全过程

1 鲜叶采摘

一般采摘大白、水仙茶树品种或群体种的芽、叶、嫩茎为原料。采单芽制作白毫银针,或通过采一芽一叶的原料的基础上再通过人工抽针(即摘取芽头)制作白毫银针。采一芽一至二叶制作白牡丹。采一芽二至三叶制作贡眉。采一至三叶带驻芽嫩梢或叶片制作寿眉。采摘环节要注意保证茶青的新鲜度,避免物理损伤等。

2 萎凋

萎凋是白茶的关键工艺,茶鲜叶通过萎凋,失去水分,轻微发酵,达到白茶的品质状态。白茶萎凋适宜的温度在20℃~25℃,相对湿度在60%~80%之间,萎凋叶含水率在10%~15%。白茶萎凋时间需在36h~72h之间白茶品质较好。时间过短则氧化不充分,多酚类含量高,青气重且带苦涩味,时间过长则生化成分消耗过多,滋味淡薄且色泽偏暗。民间有比喻白茶的萎凋工艺“你就这样静静的躺着,时光改变了你鲜活的模样,直至两鬓斑白。”

将萎凋叶进行并筛,促进茶多酚酶的氧化作用,去除青气,增加滋味的浓醇度。并筛厚度一般在25cm~35cm,温度控制22℃~25℃;并筛时间视萎凋叶的实际情况而定。

4 干燥

通过干燥萎凋适度叶,固定品质,发展茶香,形成白茶产品。白茶干燥温度一般掌握在80℃~90℃,烘干后茶叶水分在5%~7%。

在初制的基础上,通过精制(拣剔→归堆→拼配→匀堆→复烘→装箱)形成白茶产品。( 传统的白茶产品主要是芽茶(白毫银针)与叶茶(白牡丹,贡眉,寿眉)。1968年福鼎白琳茶厂在传统白茶的基础上,应港商要求创制了“新白茶”。[6]新白茶主要是在萎凋工序后增加了轻揉捻的工艺,因原料相对粗老故焙火温度(120℃左右)也相对比较高,品质上有香气高滋味醇的特点。2006年创制白茶紧压茶,是将白茶散茶制成不同造型的饼茶。白茶饼的原料相对粗老,多为夏秋季寿眉,通过压饼,可减小空间,优化品质,增加滋味的浓纯度,同时利于收藏

本文《红茶团茶制作全过程》链接:https://www.tea-bar.com.cn/chayechaozhi-111012.html

为您推荐
茶叶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