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镇康县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加快茶业优质发展,引导农民以提质、创品牌为重点增收致富。同时,根据临沧市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企业第一、文化第一、地方第一、人民第一“四优先”的部署要求,推进以茶叶为载体的缅甸“五通”开放,充分发挥边境区位优势,主动服务并融入国家战略。我们将通过成立友谊茶协会,促进茶的综合发展,促进中缅人文交流,加强波派互助友谊,为建设中缅命运共同体服务。
专注于一个目标并制定路线图
镇康县总茶园面积10.85万亩,干茶产量8054.8吨,茶叶总产值2496.88亿元,茶叶综合产值11亿元。为了把茶业建设成绿色产业,富民致富,镇康县制定了“2025年全县茶叶面积达到12万亩,产量1万吨,总产值20亿元,家庭平均收入1.88万元,人均收入4600多元”的发展目标。围绕这一发展目标,我们制定了“一山、一城、一亭、多园”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各乡镇的区位优势和特点,开展挂图战,明确如何发展茶业。
“义山”是利用“康马鞍山镇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企业,打造马鞍山成为“国家茶园”。目前,镇康县外贸公司“品尝”马鞍山古树茶、“烟云”普洱茶等五大产品和镇康县繁忙丙烯茶厂“彭家寨生产队”二维码追溯系统建设已完成并投入使用。
“一城”就是要充分利用凤尾镇作为镇康茶叶聚集地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通过全产业链的发展,将凤尾镇打造成东盟高端国际茶城,吸引茶叶企业集聚凤尾,打造茶叶旅游小镇。
“一线”就是要充分利用蒙顶乡茶林村澡堂大坝建设的契机,打造从马鞍山-亦子头-梅树田-店坊-茶林这样一条黄金茶游线路,将茶林村澡堂大坝建设成为一个茶文化旅游度假庄园的结合体。
“一亭”是充分发挥蒙蒙镇包寨村水头自然村作为全省唯一厚轴茶产区的优势,打造中国厚轴茶体验馆。
“多园”是指将茶叶旅游与名茶山风景茶园相结合,建设名茶山风景茶园。
采取了三项措施来凝聚政府和社会的两股力量
镇康县茶叶协会发挥着核心联系作用,不仅联系茶叶相关部门,还联系茶农、茶商、茶叶企业等,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凝聚力量,形成合力。党委、政府、协会、茶农、茶业企业和消费者齐聚一堂,通过构建两种心连心的工作方式,推动茶业快速健康发展。
搭建平台。镇康县地方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和茶叶协会通过节庆、展览、论坛、在线公众账号和直播等方式,为茶农、茶商和茶叶企业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推广好产品,展示好形象。
提供服务。茶叶协会从品种、基地、品牌、管理和培训服务、科技指导等方面,经行业主管部门授权和委托,承担着茶叶行业管理服务职能,充分发挥协会的中介功能,维护贸易和产业计划的合法权益,体现行业,提出政策建议,承担组织员工培训、提供市场信息、规范自律行为、开拓茶叶市场、发展茶叶经济的职能。
提高你的技能。从人员角度组织茶叶产业链茶叶产业链从人员培训、茶叶种植、生产技术等方面,组织成员茶叶企业知识培训、技术指导,开展展会招商、产品推介,组织了茶叶商品知识、茶叶饮品和茶文化方面的各种宣传、研讨会,参加全国茶叶展等茶叶经营活动,不断提高茶叶产业链从业者的技能。
我们坚持“四个第一”的原则,形成了四大合作举措
我们应该以文化为重,共同构建文化融合与合作。以阿舒斯为载体,探索茶马古道的茶史、茶艺、茶俗、茶道文化。我们将文化以人为本,提升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共同唱一首茶歌,促进茶文化融合与合作,增进中缅友谊。
企业应优先考虑互利共赢的贸易合作。深化双边贸易往来,建立互访、贸易检查机制。鼓励企业“走出去”、“邀请进来”,建立茶农与边境居民互市合作社,依托茶叶合作社协会、边境贸易企业和跨境电商开展茶叶贸易,探索企业第一、地方第一机制,促进贸易互联互通。
. 在茶叶种植加工合作方面,按照绿色有机的发展目标,双方将在基地种植、初级加工和精深加工方面进行合作,提高茶叶的质量和价值,增强茶叶原料的竞争力。
坚持地方政府、市场、教育合作。发展开放型经济,促进国内外市场和规则对接,打造“相互依存、相互依存”的供应链模式,使国内外流通相互促进,国内外市场相辅相成。
本文《振康:加强茶产业,促进对缅开放》链接:https://www.tea-bar.com.cn/chayechangshi-325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