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和熟茶的区别图
红茶与熟茶的区别是:工艺不同、产地不同、外形不同、泡法不同。
1、工艺不同
熟茶是人工发酵茶,毛茶、渥堆发酵、翻堆、干燥而制成;而红茶为全发酵茶,经萎凋、揉捻(揉切)、发酵、干燥而制成。
2、产地不同
普洱熟茶一般在云南主产;而红茶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比如福建、广东、云南、四川等。
3、外形不同
红茶是金黄的(也有黑色的),而熟茶其实是深褐色。
4、泡法不同
红茶需要用普通的瓷制盖碗浸泡,其次是滇红泡茶器。而熟茶需要用紫砂壶浸泡,而且紫砂壶的特点是收口,有很好的保温效果。
红茶和老红茶色泽有区别吗
茶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大的位置。中国的地域十分广阔,而不同的地域间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等因素等不同,所产生的茶叶品种也都不相同。大红袍与红茶都是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茶叶品种,但是至今也仍有很多人都以为大红袍是属于红茶,其实是错误的,大红袍是属于乌龙茶的。那么,大红袍与红茶究竟有哪些区别呢?
大红袍与红茶有哪些区别?
1、制作工艺不一样
大红袍的制作工艺结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工艺,是工序最多、技术要求最高、最复杂的茶类。其制法极为精细,基本制作工艺包括:萎凋→摊晾→摇青→做青→杀青→揉捻→烘干→毛茶等工序。
红茶属全发酵茶,是以适宜的茶树新牙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的茶。萎凋是红茶初制的重要工艺。
2、采摘标准不同
大红袍的采摘与一般红绿茶不同,其鲜叶采摘标准为新梢芽叶生育交成熟(开面三四叶),无叶面水、无破损、新鲜、均匀一致。鲜叶不可过嫩,过嫩则成茶香气低、味苦涩;也不可过老,过老则滋味淡薄,香气粗劣。而且应尽量避免在雨天采和带露水采;不同品种、不同岩别、山阳山阴及干湿不同的茶青,不得混淆。
而红茶则以单芽或者一芽一叶、一芽两叶、一芽三叶为标准。
3、采摘时间不同
茶叶采摘极其注重采摘时间,大红袍品质最好茶叶在立夏前后采摘,接下去是二春、三春、冬茶,品质由高到低。
而红茶采摘时间为清明前后,其中明前茶为最佳,但产量少,限制因素多。清明后随着时间推移品质也跟着下降。
4、发酵程度不同
大红袍生长产地局限于闽北武夷山市,属于半发酵茶。而红茶的产地分布较广,具代表性的还有“祁门红茶”云南“滇红”等,属于全发酵茶。
5、特征不同
大红袍是乌龙茶中的极品,其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饮“大红袍”茶,必须按“工夫茶”小壶小杯细品慢饮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尝到岩茶之颠的禅茶韵味。注重活、甘、清、香。
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成分。香气物质比鲜叶明显增加。所以红茶具有红茶、红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特征。
以上就是有关大红袍与红茶的知识介绍。大红袍与红茶都是我们生活中所喜爱的茶叶品种,但是两者是截然不同的。大红袍与红茶的制作工艺、采摘标准和时间以及发酵程度和特征等都是有极大的不一样,再者广泛茶友们要注意,大红袍是属于乌龙茶,与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红茶是不相同的。
好的红茶和普通红茶区别
富硒茶就是生长在富硒土壤中的茶树。富硒红茶,是一种全发酵茶,从外形上来看茶的色泽乌润显毫,叶底鲜嫩红匀,汤色红艳透明。在制作工艺上,富硒红茶挑选上等鲜叶,精细控制每个环节,各道工序精工细作。长期饮用富硒红茶有助于胃肠消化、促进食欲的作用。富硒红茶中的有机硒,能够帮助人体补充硒,是健康与品位的完美享受!
我们常见的红茶有滇红工夫、正山小种、祁门工夫茶、川红工夫茶、金骏眉等。
红茶是由完全的生物氧化(全发酵),因此茶叶的风味更加香甜,浓郁,茶叶也呈现显著的乌黑油润,汤色则为红亮或金黄。
红茶和古树红茶区别图片
1、工艺:红茶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制成,熟普先杀青、揉捻、干燥制成晒青毛茶,再渥堆发酵加工而成;
2、特点:红茶有条形茶、卷曲形茶等,汤色金黄或红艳,熟普分散茶与紧压茶,汤色呈酒红或褐色;3、产地,红茶遍及安徽、广东等省,熟普产自云南。
3、产地:红茶的产地范围广泛,主要有安徽的祁门红茶、广东的英德红茶、云南的滇红、四川的川红,以及福建的金骏眉和正山小种等等。而普洱熟茶主产云南,必须采用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来制作。
红茶和鲜茶叶的区别与功效
红茶和普通茶(通常指绿茶)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制作工艺、原料、香气、口感和汤色等方面。
1. 制作工艺:红茶是一种全发酵茶,经过萎凋、揉捻(揉切)、发酵和干燥等工序制作而成。而绿茶是不发酵的茶,经过杀青、揉捻和干燥等工序制作而成。
2. 原料:红茶的原料通常来自台地茶园,树龄一般在几年到十几年左右。而绿茶的原料则来自茶树的新鲜嫩叶,采摘时对嫩度和品质的要求较高。
3. 香气:红茶的香气较为沉稳、持久,有蜜糖般的甜味。绿茶的香气则较为清新、飘散,带有一种特有的“绿味”。
4. 口感:红茶的口感厚重,茶味浓郁,回甘生津明显。绿茶的口感相对较轻,茶味较为清新,回甘生津较短或不明显。
5. 汤色:红茶的汤色通常为红色或金黄色,而绿茶的汤色通常为绿色或黄绿色。
总之,红茶和绿茶在制作工艺、原料、香气、口感和汤色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红茶经过发酵过程,口感更为浓郁,香气持久。而绿茶则保持原料的新鲜特点,口感清新,香气飘散。两者各有特点,适合不同口味的茶友。
十年红茶和八年红茶的区别
茶通万里:万里茶道的历史与价值
万里茶道,指从1689年清朝和沙皇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开始,以茶叶贸易为主,连接欧亚大陆的国际商贸古道。它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途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及现蒙古国境内,在当时的中俄边境贸易口岸恰克图进行交易,然后继续西行,抵达俄罗斯圣彼得堡,自圣彼得堡又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成为18世纪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
万里茶道的形成与蒙古草原和西伯利亚一带的游牧民族生活需求有直接的关系。他们长期生活在纬度较高的寒冷地带,日常饮食以食肉、饮乳为主,缺少水果蔬菜,难以补充人体所需的各种微量元素。由于茶叶具有解腻、提神、增加热量、补充微量元素的作用,对他们来讲是须臾不可或缺的饮品,“宁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茶叶作为生活必需品,被誉为“健康天使”。

19世纪俄国茶炊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为双边贸易提供了制度保障,万里茶道就此开通。1728年,中俄又签署了《恰克图条约》,确定在边界两侧各设一个贸易圈。此年,沙俄市圈建成,称“恰克图”。1730年,中国市圈竣工,称“买卖城”。市圈内建有市场、商号、货摊以及贮藏货物的库房。中俄双方各派官员管理。1755年,清政府中止了沙俄商人来北京贸易,全部集中在恰克图进行。恰克图作为中俄贸易的重要口岸和基地发挥重要作用,日渐繁盛。中国输俄的商品以茶叶为大宗,1845年至1847年以前每年输出俄国的茶叶大约40000箱,1852年以后达到175000箱以上。其他商品有丝绸、布匹、铁器等。俄方出口中方的商品以毛皮、药材、工艺品等为主。
恰克图贸易给双方商人带来了巨额利润,俄商人将茶叶转贩至欧洲市场,获取厚利。同时,恰克图贸易还给沙俄政府带来了不菲的关税收入。1760年从恰克图收的关税已占俄全国关税收入的24%,1775年上升到38.5%。1821年至1850年,恰克图一处俄对华贸易额占俄全部对外贸易的40%—60%,最高时达到60%以上,而中国对外输出商品的16%和对内输入商品的19%是在这里进行的。这一时期的中俄贸易基本上是平等互利,双方商贸亦为公平贸易,并且年年呈现顺差,不少白银从俄国流入中国。
20世纪初,由于交通的发展,运输茶叶的路线改为以江海水路和铁路为主,通信事业的发展,有助于信息的传播,加快了流通速度,再加上俄政府对中国茶叶进口采取关税壁垒政策,以及印度茶、锡兰(今斯里兰卡)茶的竞争等原因,长达两个多世纪的中俄茶叶之路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山西祁县晋商老街,街道两侧遍布明清时期的茶庄、烟店、票号、钱庄、当铺等商铺旧址和商贾宅院
晋商是万里茶道的开拓者和经营主力军。山西商人历来有走出去行商,从事长途贩运的传统,足迹遍布全国各个主要商业重镇和码头。明清时期,晋商凭借区位优势、地利之便,成为长城沿线“九边重镇”和蒙古草原一带“茶马互市”等民间贸易的先驱者与经营垄断者,张家口、归化、包头、多伦、库伦、恰克图买卖城等商业区域均为晋商掌控。如恰克图买卖城清雍正八年(1730年)仅有4家晋商商号,至嘉庆初年发展到60余家;到道光年间,茶庄发展到100家左右,全部为晋商经营。茶叶贸易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旅蒙晋商”和伟大的国际贸易之路——万里茶道。
晋商为中国茶叶的国内外贸易乃至茶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是创造了“总号经济模式”,企业的最高决策层即东家与大掌柜坐阵总号,运筹帷幄,统揽全局;各分号在外独立自主,灵活经营。二是创造了茶票业兼营模式,实现了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三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产、加、运、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的茶产业经营模式。四是创造了茶叶品牌化营销模式,在抓好茶产品质量的同时,注重茶产品的品牌打造和市场营销。晋商在湖北羊楼洞一带生产的“川”字牌青砖茶,在湖南安化生产的“千两茶”,至今都是蒙古国和俄罗斯市场的畅销货。五是创造了“顶生意”的身股激励模式,把东家的利益和员工的利益绑在一起,共同发展。六是树立了勇于开拓、艰苦创业、诚实守信、以义制利、善于经营、精于管理的精神,创造了茶通天下、货通天下、汇通天下、义通天下的丰功伟绩。
万里茶道是伟大的,也是辉煌的,它是中蒙俄三国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它在经济、政治、文化、民族与宗教等方面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具有巨大的历史影响力。

河南省社旗县赊店镇是万里茶道上的重要驿站,图为晋商在此建造的山陕会馆(摄影/温飞)
从经济方面讲,通过贸易流通,满足了游牧民族对茶叶等生活物资的需求,同时也把牧民的牲畜、毛皮销售出去,增加了收入,有助于牧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推动了中国茶叶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茶叶的品种与形制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高,包装更加考究,品牌效应更加突出,带动了制造业、包装业、运输业、服务业、金融业、建筑业乃至镖局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昌盛;带动了其他商品的流通,品种和数量大幅增加;吸引了大批的劳动力集聚,拓宽了就业门路和岗位;在造就了一大批大商号和大商人的同时也培养了众多的商业人才,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推动了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开创了中国茶叶的国际贸易市场,促进了沿线城镇的发展和繁荣,许多地方都是因茶而生、因茶而兴盛起来的。
从政治方面讲,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不仅勘定了边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贸易发展促进了政治的稳定。为了维护正常的贸易秩序,两国制定了一系列运行、管理和监督制度,而且特别规定禁止用鸦片与茶叶进行交易,有利于两国之间增进了解和沟通。

晋商在福建武夷山等地收购茶叶,经由航运及马匹、牛车、骆驼等陆路运输工具贩往恰克图等地
从文化方面讲,在进行经济贸易的同时,文化的交流也潜移默化地进行。在恰克图,中俄商人直接交流没有语言障碍,使用带有中国腔、俄国腔、蒙古调的“恰克图语”,各方商人相互都能听得懂;中国饮食文化在这里也得到传播,中国生产的红茶和砖茶受到商人青睐,包子、饺子、羊肉面、炸油饼在这里都能吃得到,做法和口味甚至食品名称的读音都带有山西味;富有民族特色的两国手工艺品很受欢迎;晋商与俄商在恰克图非常注重礼仪礼节,经常相互走动,相处和睦,每逢对方节日还要相互祝贺,互赠礼品。
从民族与宗教方面讲,行商的伙计都要学会中医的针灸拔罐,有的还随身携带药方和药品,方便给牧民治疗常见病;晋商非常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途经敖包和寺庙要献茶并祭拜,并且善于处理当地政府官员、王公贵族以及寺庙僧侣的关系,如遇灾害、修路、寺庙维修或有重大祭祀活动等都要慷慨捐资,广做善事,多行义举。由此可见,万里茶道也是民族之间交流融合、文明传承的和睦大道。
作者简介
张维东,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万里茶道专业委员会主任。
本文《红茶和老茶头区别》链接:https://www.tea-bar.com.cn/chayechangshi-214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