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话和冯君闹待遇要鱼吃这事,足见鱼在美食中的地位,谈吃不可不谈鱼。
不同做法的鱼吃了不少,但最难忘的,还是一次误打误撞做成的“茶煮鱼”。
那年在江苏农村搞调查,随渔船下太湖。晚饭做新捕的鲜鱼,发现除盐之外,其他调料皆无。就手从太湖取一锅水,烧开,将鱼放入。因见汤水甚寡,遂将在东山采来嫩茶(原准备试一下不经炒制的茶什么味)放了一把下去。五分钟后,停火装碗,但见汤色微绿,星星点点的嫩黄茶芽衬得鱼肉更加白细。尝一口,淡淡的涩压住了鱼腥,茶的清香使那鱼鲜更显。一口汤,一口老酒(黄酒),极目三百里夕阳染红的太湖水面,惬意至极。
吃罢“茶煮鱼”,再吃苏州城内松鹤楼的“松鼠桂鱼”,便觉得那种工巧的做法虽有可取之处,但确有形式大于内容以及“暴殄天物”之失。先说那桂鱼,状扁宽,黑花为斑,背鳍尖利,性生猛,肉质媲美诱发“莼鲈之思”的鲈鱼。“松鼠桂鱼”的做法是将鱼在背上开刀,然后翻过来, 内膛打荔枝花刀,滚油炸后鱼肉依刀花凸起,鱼尾翘起,状若松鼠。码盘,勾薄芡,浇于鱼身,上桌。 尝一著,酸甜满口,桂鱼之美尽失。此菜色、型、器俱美,代价是放弃了桂鱼的本质,不值。
实际上,吃那桂鱼最好的办法是清蒸。顺便说点蒸鱼的技术诀窍:第一,水烧开后将鱼放入蒸笼,三分钟后取出,将盘中鱼汤倒掉,然后再放入蒸笼继续蒸。此举决定了鱼熟后不腥,特别重要。第二,在蒸鱼之前,先将鱼握住头尾弯上一下,在鱼身弯曲处垫上一姜块,此举保证鱼蒸熟后呈腰部弓起之生动状,给“型”加分。第三,贵价活鱼清蒸时,只在倒掉蒸三分钟后的汤时加盐、葱丝和极细火腿丝七、八丝,其他调料一概不用,以突出鱼味。
鱼的其他做法还很多,调料加得合适的,应首推杭州楼外楼的“西湖醋鱼”,醋酸、鱼鲜相得益彰。想那杭州到底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之处,而且做过小朝廷的首都,养过若干文人骚客、政界闲人,所以才有那大俗即雅的简捷做法,把那鱼味修饰得如此得体宜人。
本文《新茶入馔茶煮鱼》链接:https://www.tea-bar.com.cn/chashichashan-284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