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茶文化 > 茶叶知识 > 茶叶鉴别 > 唐代是如何鉴别茶的的书

唐代是如何鉴别茶的的书

文章来源:茶文化网 时间:2024-06-19 18:59 点击99次

唐代茶书代表

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叫《茶经》,《茶经》是唐代陆羽所著,陆羽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亦被尊为“茶圣”,茶经一书成于公元780年,是我国以及世界上第一部,系统阐述茶叶科学知识以及生产实践的著作,全书共分上中下3卷,共10节,约7千字。

陆羽一生研究茶叶而出名,被称为茶祖、茶神、茶圣。他除了着有《茶经》外,还著有《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十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一卷,可惜都已丢失,现在唯一能找到的就是《茶经》了。

唐代茶叶的特点

1、制作讲究:当地的知县负责在茶叶制作局制作贡茶。每年清明节的前一天,从县城来到翠湖岙,然后回到谷雨衙门。所有的茶芽都被采摘,大多数采摘者都是小豆蔻的处女。

2、 质量好:贡茶的原产地在车酒坳及其附近。车酒坳是粤府的停车场,位于四明山北麓,河姆渡南翼,山青水秀,泉水潺潺,气候湿润,形成了独特的茶叶生产小气候。

唐代茶的十大优点

从《茶经》里我们可以得知,唐朝人喝的是主要是茶粉,不是我们今天的这种茶叶。唐代人也有类似明代人泡散茶(即茶叶)的喝法,但不是主流,茶叶本身质地比较粗劣的时候,才会这么喝,唐人称之为“痷茶”。

在唐代文献中,“煮茶”常常也被称为“煎茶”。其实,这两者的操作方式很相似,只不过煎煮时用的茶器不同——煮茶用的容器叫“茶鍑”或“茶釜”,煎茶用的容器叫“茶铛”。茶鍑没有嘴,煮好茶之后,需要使用茶勺把茶舀出来,而茶铛本身有一流嘴,煮好茶之后,可以直接经由流嘴把茶倒出来。

无论煮茶还是煎茶,用的都是制好的饼茶。这种饼茶在饮用之前,要先用火炙烤,晾凉以后,把茶饼研磨成茶末。讲究的话,还要经由茶罗把茶末再细细罗一遍,变成茶粉,再投入煮茶器中煮饮。唐代的饼茶有圆形,也有长方形。而茶碾的碾轮为圆形,碾槽为长方形。

唐代茶是什么样子的

1、紫笋茶

紫笋茶,属于蒸青绿茶团茶,产自唐代吴兴顾渚山(今浙江湖州),出自大唐贡茶院。

紫笋茶,是大唐第一名茶。其盛名彪炳于唐,得益于唐朝皇室的热爱、陆羽《茶经》的“一书封神”以及诸多文人名士的推崇。

2、阳羡茶。

阳羡茶,属于蒸青绿茶团茶,产自唐代义兴县(古称阳羡县,今江苏宜兴),出自大唐贡茶院。阳羡茶,是占据唐朝贡茶主导地位的两大贡茶之一。

唐朝吴兴(今湖州)的紫笋茶,以及阳羡(今宜兴)的阳羡茶,有时也统称为紫笋茶,作为唐朝皇室最受追捧的贡茶而响彻天下。

3、蒙顶茶

蒙顶茶,又名蒙山茶、蒙顶山茶,是蒸青绿茶团茶,产自四川雅安的蒙顶山(蒙山)。

初唐时期,蒙顶茶堪称是大唐第一名茶。相比于紫笋茶于阳羡茶,蒙顶贡茶更早,盛名更是流传于九州。但是因为产量太低及中唐战乱,使得在唐朝的影响力远不如紫笋茶和阳羡茶,也就只能屈居第三名茶之位。

唐代茶文化的饮茶过程

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仟福茗茶提示,唐朝茶文化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人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等。

中国古代茶的名称书籍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

《茶经》反映出当时茶叶的采摘、制作、鉴定、分级及烹煮、饮用等都积累了丰富经验。表明唐代茶叶生产已比较发达,饮茶之风盛行。

《茶经》在当时就已竞相传抄,《新唐书隐逸传》说陆羽著《茶经》后“天下益知饮茶矣”。当时卖茶的人甚至将陆羽塑成陶像置于灶上,奉为茶神。

本文《唐代是如何鉴别茶的的书》链接:https://www.tea-bar.com.cn/chayejianbie-79625.html

为您推荐
茶叶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