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鉴别方法和技巧
只要认准这6个技巧,就能辨别茶叶的好坏。
看外观
看茶叶,先看外观,好的茶叶色泽明亮,均整统一,不会非茶叶的植物夹杂其中,也不会有很多碎末,更不会有发黑,发霉的现象出现。如果你看到的茶叶色泽昏暗,甚至发黑,那一定不是好茶。
看茶汤
喝茶前先泡茶,茶泡到茶具后,我们可以根据茶的汤色来分辨。不管是名茶还是普通茶,只要符合生产标准,品质好,泡出来的汤色都会清澈明亮,不会浑浊暗淡有杂质的。
闻茶香
不管是哪一种茶都可以通过闻茶香的方法来辨别茶的好坏。首先是干茶,就拿绿茶来说吧,干茶的香味一般非常淡,放到鼻子上闻也只能闻到一点淡香。
如果你闻的茶叶香气很浓很烈,并且容易上头,很可能是加了香精。此外,如果闻到了发酸或者刺鼻的异味,那很可能茶叶发霉了。
尝干茶叶
在买茶叶时,如果不能泡一杯品尝的话,也可以采用吃干茶叶的方法,取一些茶叶放入口中,慢慢咀嚼,品一下茶叶的味道是甜爽,浓烈还是醇厚等,但如果你口中觉得苦涩甚至出现异味,那一定不是好茶叶。
泡茶品尝
有条件的话就泡茶品尝,因为买茶叶是要买自己喜欢喝的,如果自己不喜欢喝,就没必要买。如果是店家泡茶,要注意投茶量,水温,冲泡时间等,因为有些商家为了掩盖茶叶的缺点,会在这几个环节动手脚。
品茶的时候多泡几杯,一般品质好的茶叶耐泡,泡过几杯之后,茶味和香味都很足,而劣质茶叶泡几次后就原形毕露。另外在喝茶时,先喝一小口,放入口中,不要着急咽下去,让茶汤在口中转一下,然后再一点点咽下去,感受有没有生津回甘,茶汤香气是浮在表面还是溶于茶汤中,咽下之后回味有没有唇齿留香的感觉。
看叶底
叶底就是干茶泡之后的茶叶渣,叶底能直观反馈出茶叶的品质,品质好的茶叶叶底很嫩,光泽明亮,茶叶厚实,整齐,几乎没有破损的叶子。同时,优质茶在冲泡的时候很容易舒展开。
六种茶的保存时间
茶叶是有保质期的,但与茶的品种有关,不同的茶保质期也不一样。像云南的普洱茶,少数民族的砖茶,陈化的反而好一些,保质期可达10到20年。
又如武夷岩茶,隔年陈茶反而香气馥郁、滋味醇厚;湖南的黑茶,湖北的茯砖茶,广西的六堡茶等,只要存放得当,不仅不会变质,甚至能提高茶叶品质。
一般的茶,还是新鲜的比较好。
如绿茶,保质期在常温下一般为一年左右。不过影响茶叶品质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光线、湿度。如果存放方法得当,降低或消除这些因素,则茶叶可长时间保质。
判断茶叶是否过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看它是不是发霉,或出现陈味;绿茶是不是变红,汤色变褐、暗;滋味的浓度、收敛性和鲜爽度下降,此外看它包装上的保质期,另外如果是散装茶叶,最好不要超过18个月再冲饮。`````````````````````````````````````````````````过了期的茶叶可以泡完放花盆里当花的养料.还可以晒干做枕头,代替荞麦,茶叶做的枕头对睡眠有好处
茶的质量好坏怎么鉴别
1、看质感,品质好的茶叶用手一捏就能轻易被捏碎,品质差的茶叶则不易被捏碎;
2、看茶形,品质好的茶叶紧细、圆直、匀齐、身骨重实,品质差的茶叶粗松、弯曲、短碎、松散;
3、看茶汤,品质好的茶叶冲泡后汤色明亮,品质差的茶叶冲泡后汤色暗淡浑浊。
4、看色泽:茶叶的色泽是均匀一致的,同时茶叶的汤色也是清澈明亮、鲜活闪现的。
5、闻茶香:品质好的茶叶香气浓郁持久,没有杂味和异味。
6、品茶味:品质好的茶叶茶汤入口后滋味鲜美、醇厚、甘甜,令人回味无穷。
7、摸茶干:品质好的茶叶茶干紧实、条索完整、轻盈飘逸,抓在手中感觉干燥、无异味。
8、看茶底:品质好的茶叶冲泡后茶底匀整、色泽一致、叶底鲜活,没有死角和杂质。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法只是一些参考,最终的品质还需要结合茶叶的品种、产地、采摘、制作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茶的鉴别方法大全图解
1、质感,品质好的茶叶用手一捏就能轻易被捏碎,品质差的茶叶则不易被捏碎;
2、茶形,品质好的茶叶紧细、圆直、匀齐、身骨重实,品质差的茶叶粗松、弯曲、短碎、松散;
3、茶汤,品质好的茶叶冲泡后汤色明亮,品质差的茶叶冲泡后汤色暗淡浑浊。
1、质感

分辨茶叶好坏可以摸质感,品质好的茶叶含水量低,用手一捏就能轻易被捏碎。品质差的茶叶含水量较高,用手一捏之后不易被捏碎。
2、茶形

分辨茶叶好坏可以看茶形,品质好的茶叶茶形紧细、圆直、匀齐、身骨重实,十分完整。品质差的茶叶茶形粗松、弯曲、短碎、松散,并不是很完整。
3、茶汤

分辨茶叶好坏可以看茶汤,品质好的茶叶冲泡后汤色明亮,叶底鲜活,茶汤浓度较高。品质差的茶叶冲泡后汤色暗淡浑浊,叶底瘦小,茶汤浓度较低。
茶的保存要注意什么细节
茶叶储存的关键
众所周知,无论什么茶叶,都极易吸收异味,同时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会加剧茶叶内养分的变化,从而降低茶叶的品质。这里要尤其注意的是,每年新采的绿茶和陈年的普洱茶。因其往往价值不菲,更应妥善保存。
总而言之,茶叶的储存关健是防潮、密封、防压、避光、防异味。
茶叶储存注意事项:
1、保存茶叶的容器以锡罐、坛,以及有色玻璃瓶为最佳。因为茶叶怕光,切勿采用透明的玻璃瓶。其次是铁罐、木盒、竹盒等,其中竹盒不宜在干燥的北方使用。而应该避免使用塑料袋、纸盒。
2、用不锈钢茶叶罐、铁罐储存茶叶的时候,应当注意的是,将茶叶放入容器后,应当拧紧盖子,保持密封,阻隔空气进入,这样可以更好的保持茶叶中的营养物质。因此类方法比较简单容易实现,故而收到不少茶友的青睐。
3、因为普通茶友家里的茶其实并不多,故而建议将储存有茶叶的盒子或者茶罐放置于冰箱中,这样可以很好的保持干燥且无异味。或者是在买茶的时候,让商家为您抽真空,这样放在冰箱里,只要不打开,放上一年半载都可以保持茶叶原有的品质。但是要注意的是,乌龙茶、红茶、茉莉花茶不必放在冰箱内保存。
4、推荐一个简单的办法,各位茶友可以去超市选购那种较大的玻璃茶罐子,这里要注意的是,罐子的周围一定要有橡胶圈的。这样可以起到很好的密封效果。
各种茶叶的具体储存方法如下:
绿茶
绿茶最好是放在冰箱里储存,尤其是龙井。如果已开封的茶叶,需要每天随时喝,建议放置于冷藏室,温度在5摄氏度左右为宜。
如果是没有开封,像问茶君这样经常会屯一些绿茶,如果放置时间大于6个月,那么问茶君就建议你放在冷冻室里储存。
如果有条件,还可以采用生石灰吸湿后的茶叶用镀铝复合袋包装,放置除氧剂,封口后放于冷冻室里。一般这么操作,可保持2年。
红茶
红茶干茶以其容易发潮和散发香味,所以在储存过程中,要避免和其他茶叶放在一起。至于红茶的保存,可以不必放于冰箱,一般只需放在干燥的容器里,但是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避光,避高温。用紫砂壶或者锡罐储存最好,因为如果用玻璃瓶的话,很难保证不会被太阳照射到。另外,在红茶放入之前,先用塑胶袋包装,并且要排除袋中空气,这样就能更好的保留红茶的香气。
黄茶
一般保存黄茶的通用方法是,在茶叶袋里放入保鲜剂,然后用铝箔袋装好后再放入容器中,然后一定要在外边再套一个干净的塑料袋扎紧,放入冰箱冷藏,温度控制在5摄氏度为宜。和花茶一样,在放置时,避免和其他食物放置在一起,以免串味。
乌龙茶
「寻山问茶」重点提醒:乌龙茶在储存过程中,最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避光!避光!避光!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乌龙茶一见光就会发生光催化反应。
当然,除了避光,防潮也是必须的。因为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相比未发酵茶,它的储存就容易多了。首先是锡罐,如果家里没有,那么铁罐、瓷罐、双层盖的马口铁茶叶罐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要注意的是,在装茶叶的时候,尽量装满,这是为了减少氧化。
白茶
白茶的储存要注意的是:
1、将白茶茶叶放置于茶罐中保存,以防压碎,用锡罐、铁罐较好,要求密封性要好。
2、取适量的木炭装入小布袋内,放入存放茶叶罐的底部,然后将包装好的茶叶分层排列在罐里,再密封坛口。值得注意的是,木炭应该每月更换一次。
3、用一个干净的小布袋把生石灰装进去,但是茶罐里的白茶也要另外包装好,以免被生石灰的异味影响,生石灰是非常强效的干燥剂,可以持久保持白茶的清香。
4、将含水量在6%以下的茶叶装进茶罐,罐口用胶带密封好,将其放在冰箱内,温度保持在5摄氏度最适宜。
黑茶
黑茶保存讲究的是通风、干燥,并且要无异味。其中,通风干燥是尤其要注意的,一般采用牛皮纸等通风性较好的材料,切记使用塑料袋密封。在保存的时候,可以放置一些炭来吸收水分和除异味。
因黑茶属于深度全发酵茶,如果湿度过大,时间太长导致黑茶发霉长白毛,应该拿到通风的地方干燥一下,也可以用空调开启抽湿模式,或者干脆放在阳光下晒,一般几天后白毛就会慢慢消失。如果白毛严重,可用毛刷、毛巾之类的柔软的物品去除白毛,在用电吹风吹一下。但如果是黑霉、绿霉、灰霉就是坏茶了。
普洱茶
普洱茶如果保存得当,就会越来越香。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是“陶缸堆陈法”:取一广口陶缸,将老茶、新茶掺杂置入缸内,以利陈化。
花茶
花茶是绿茶的再加工茶,含水量相对来说比较高,且容易变质。故而花茶在保存时,应注意防潮,尽量存放于阴凉干燥、无异味的环境中。
茶饼
对于即将饮用的茶饼,可将其整片拆为散茶,放入陶罐中,这里要注意的是,不要选择那种不透气的金属容器,静置半月后即可取用。这是因为一般的茶饼往往外围松透,中央气强。经过上述“茶气调和法”处置后,即可让内外互补,享受到较高品质的茶汤。
要提醒各位茶友的是,茶叶保存普遍要求环境干燥,容器干净,且不能有异味。不能放在潮湿、高温、不洁、曝晒的地方。也不能放在有樟脑、药品、化妆品、香烟、洗涤用品等有强烈气味的东西周围。
还要特别注意的是,不同种类、不同级别的茶叶不能混在一起保存。
在冰箱冷冻室取茶叶时,有个小细节要注意下,应该让应先让茶罐内茶叶温度回升至室温后再取出,否则茶叶容易凝结空气中的水分,从而增加茶叶的含水量,导致余下的茶叶加速劣变。
本文《茶的保存鉴别技术》链接:https://www.tea-bar.com.cn/chayejianbie-39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