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茶文化 > 茶叶知识 > 茶叶鉴别 > 唐代通过嗅觉鉴别茶

唐代通过嗅觉鉴别茶

文章来源:茶文化网 时间:2024-06-19 22:43 点击64次

唐代有哪些茶

那么唐代人喝什么茶呢?依据陆羽所著《茶经》载,有阳羡茶、寿州黄芽 、昌明茶、衡山茶、碧涧、明月、芳蕊、茱萸等,主要茶叶产地在南方各省。从工艺上看,唐茶以团饼茶为主,亦产散茶(蒸青)和末茶。如唐代制造的“蜡面”贡茶,亦属于研膏“团饼”茶类,主要产地在福州、武夷山等地。

“蜡面茶”是唐宋时期一种名贵茶品,在制作过程中加入香料膏油,印制成饼,光润如蜡,故名。“蜡面茶”的制作始于唐代,主要作为贡品进贡皇室,由皇帝颁赐给朝臣,有时也作为礼物赠送邻国,民间罕见。

唐代喝茶特点

唐代人与其说喝茶,更不如说是吃茶。所谓“吃茶”是将茶与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熬成粥吃,这种做法与现今迥然不同。茶道程序繁多,分为礼佛、净手、焚香、备器、放盐、置料、投茶、煮茶、分茶、敬茶、闻茶、吃茶、谢茶等。当然实际生活中,不同阶层的人,会有所增减,并不是完全按这个来。就像我们现在的茶道一样,茶庄里喝茶和自己家喝茶肯定不一样,普通老百姓不会有那么多讲究。

唐代时有什么茶

古代皇帝们喝的茶一般都是贡茶,而贡茶与其他贡品一样,主要被用来满足君主及上层阶级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不过茶的品种那么多,历代皇帝们都爱喝什么茶呢?

01.

蒙顶山茶

皇帝:唐玄宗李隆基

这种茶来自于四川蒙山,因生长于蒙山山顶而得名。

蒙顶茶栽培始于西汉,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相传被宋哲宗封为“甘露普惠禅师”的吴理真亲手植七株茶树于蒙山五峰之中。

蒙顶贡茶在古代被称为“仙茶”,号称天下第一,从唐至明一千多年来,一直为皇室所专属。

蒙顶山茶的茶叶鲜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每斤鲜叶约有八千至一万个芽头,外型整齐,形状扁直,色泽偏黄,香气清纯,汤色黄亮,滋味甘醇,叶底嫩匀。

现在我们提到的蒙顶山茶一般是四川蒙顶山各类名茶的总称,有传统名茶,也有新创制的,其中品质最佳的当属“蒙顶甘露”、“蒙顶黄芽”、“蒙顶石花”等。

02.

顾渚紫笋

皇帝:唐代宗李豫

顾渚紫笋,因其鲜茶芽叶微紫,嫩叶背卷似笋壳,故而得名。顾渚紫笋是上品贡茶中的“老前辈”,该茶产于浙江长兴顾渚山一带。

顾渚紫笋早在唐代便被茶圣陆羽论为“茶中第一”。在唐朝广德年间开始进贡,正式成为贡茶。

那时因紫笋茶的品质优良,还被朝廷选为祭祀宗庙用茶。当时的皇室规定,紫笋贡茶分为五等,第一批茶必须确保“清明”前抵达长安,以祭祀宗庙。

▲顾渚山贡茶院

公元770年,唐代宗甚至在浙江长兴顾渚山专门设立了贡茶院,专门生产“顾渚紫笋”贡茶,责成湖州、常州两州刺史督造贡茶并负责进贡,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家贡茶院。

03.

龙凤团茶

皇帝:宋代宋徽宗

宋徽宗“嗜茶如命”,他最爱的茶为龙凤团饼,是用福建凤凰山北苑御茶园的茶芽压印而成,因为茶饼上印有龙凤形的纹饰而得名。

由于制作极为精美,曾是皇家和官员们追捧的名茶,上面的花纹也是栩栩如生,造价昂贵至极,饮用时所搭配的器具也都是精美之物,建盏就是在那时烧制出来的。

痴迷茶叶的宋徽宗甚至还针对宋朝的茶叶发展情况撰写了一部茶叶专著《茶论》,后人称之为《大观茶论》。龙凤团茶也是由他亲自监督制作的。

04.

洞庭碧螺春

皇帝:清朝康熙皇帝

洞庭名茶碧螺春,产于苏州太湖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俗称“吓煞人香”,清时康熙帝南巡时被此茶清香惊袭,问得茶名后觉得难登大雅之堂,因茶形卷曲似螺,清新雅致,就取名为碧螺春,并且列为贡茶。

康熙在位期间,策划举办了两次国家级的大型茶会——千叟宴,康熙爷给每位赴宴的老臣们都赏赐了贡茶碧螺春,可见其珍贵程度。

唐代的茶主要有什么

从《茶经》里我们可以得知,唐朝人喝的是主要是茶粉,不是我们今天的这种茶叶。唐代人也有类似明代人泡散茶(即茶叶)的喝法,但不是主流,茶叶本身质地比较粗劣的时候,才会这么喝,唐人称之为“痷茶”。

在唐代文献中,“煮茶”常常也被称为“煎茶”。其实,这两者的操作方式很相似,只不过煎煮时用的茶器不同——煮茶用的容器叫“茶鍑”或“茶釜”,煎茶用的容器叫“茶铛”。茶鍑没有嘴,煮好茶之后,需要使用茶勺把茶舀出来,而茶铛本身有一流嘴,煮好茶之后,可以直接经由流嘴把茶倒出来。

无论煮茶还是煎茶,用的都是制好的饼茶。这种饼茶在饮用之前,要先用火炙烤,晾凉以后,把茶饼研磨成茶末。讲究的话,还要经由茶罗把茶末再细细罗一遍,变成茶粉,再投入煮茶器中煮饮。唐代的饼茶有圆形,也有长方形。而茶碾的碾轮为圆形,碾槽为长方形。

唐代烹茶法用哪种茶叶

从初唐到盛唐,茶叶的加工烹制方法是采摘后先蒸再捣烂,放入模型后压实固定形状,然后焙干穿串包装,茶叶保持干燥就可以较长时期保存。

这种方法与宋代流行的团茶比较相似,中唐时期一位叫常衮的官员,曾经当过宰相,在地方上为官时“始茶蒸焙研膏”,意思是说他首创了类似团茶茶饼的制法。但考虑到常衮是高官,未必是团茶制法的真正发明者,唐代有团茶茶饼应该要比他的年代早一些。

根据其他史籍记载,唐代尤其初唐时期应该还有大量的散茶存在,就是少了用模型压制成饼的一道工序,这种方式工序简化,应该是大宗交易的首选。

唐代刘禹锡也有“斯须炒成满室香”的诗句,说明唐代也有了炒茶制茶法。但根据现有资料,炒茶法所占比例很小,并非主流。

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茶文化是中国文明史的一部分。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茶文化萌芽出现于晋,南北朝时代。那茶已经脱离一般形态的饮食模式,走入了文化圈。陆羽的《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宋代茶文化开始兴盛,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其中有官员组成的“汤社”及佛教的“千人社”等 。此时茶仪也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关怀、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明代茶文化也非常兴盛。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

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的商业行为,此时兴起的茶书,茶事,茶诗也已不计其数。

本文《唐代通过嗅觉鉴别茶》链接:https://www.tea-bar.com.cn/chayejianbie-111559.html

为您推荐
茶叶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