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别茶叶的优劣性呢
1、看质感,品质好的茶叶用手一捏就能轻易被捏碎,品质差的茶叶则不易被捏碎;
2、看茶形,品质好的茶叶紧细、圆直、匀齐、身骨重实,品质差的茶叶粗松、弯曲、短碎、松散;
3、看茶汤,品质好的茶叶冲泡后汤色明亮,品质差的茶叶冲泡后汤色暗淡浑浊。
4、看色泽:茶叶的色泽是均匀一致的,同时茶叶的汤色也是清澈明亮、鲜活闪现的。
5、闻茶香:品质好的茶叶香气浓郁持久,没有杂味和异味。
6、品茶味:品质好的茶叶茶汤入口后滋味鲜美、醇厚、甘甜,令人回味无穷。
7、摸茶干:品质好的茶叶茶干紧实、条索完整、轻盈飘逸,抓在手中感觉干燥、无异味。
8、看茶底:品质好的茶叶冲泡后茶底匀整、色泽一致、叶底鲜活,没有死角和杂质。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法只是一些参考,最终的品质还需要结合茶叶的品种、产地、采摘、制作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如何通过叶底鉴别茶叶的好坏
一、颜色匀称。
六大茶类里,绿茶是不发酵茶,绿叶清汤,叶底颜色也以嫩绿为主。
若在绿茶叶底里发现红斑或者黑褐焦点,显然是工艺有问题。
那些焦黑碎屑,多数来源自炒青绿茶杀青不当。
温度过高,时间过长,将茶炒焦所致。
红茶的叶底颜色以古铜色为主,颜色红匀。
色泽红且偏深,稍微带点青褐色。
和其它茶相比,红茶发酵程度偏高。
若是发现某款红茶的叶底,有红有绿,颜色深浅不一致。
色系驳杂,带有明显青条,多半是发酵不足或发酵不均匀导致。
(有机牡丹王的叶底,颜色匀称)
至于白茶的叶底,得结合具体茶类来分析。
白毫银针,叶底偏鹅黄嫩柳色。
白牡丹,芽白叶绿,泡开的叶底里,芽头底色也是以绿为主。
春寿眉,整体是深浅不一的绿色。
秋寿眉,叶片上绿色占据大多数,但也有分布砖红、郝色、土黄等。
新白茶的叶底颜色,大致如上。
若是老白茶,随着年份递增,叶底色系不会彻底颠覆,只不过颜色深浅略有不同罢了。
(金奖大红袍的叶底)
《3》
二、茶梗柔软,没有麻梗、剥皮梗。
茶叶里该不该保留茶梗?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连梗带叶一齐采摘的白茶寿眉,经萎凋、干燥后,成品茶里保留茶梗,再常见不过。
对武夷岩茶(属乌龙茶)来说,岩茶虽说是“开面采”,茶青采摘时也是连梗采下。
但岩茶加工工艺复杂,初制结束后,还要专门剔除茶梗与老叶,再进行焙火。
因此但凡在岩茶叶底发现茶梗,都是挑拣不精、工艺粗糙的表现。
红茶该不该保留茶梗,得看具体情况。若是金骏眉,只取芽头为原料,何谈茶梗?
(金奖大红袍的叶底)
另外,即便是“有梗”的茶,对茶梗的要求也不能放松。
泡开的叶底里,茶梗是身段柔软的。
不能像是牙签那样,捏着偏硬,没有半点弹性。
按照《茶叶审评术语》描述,还得另外留意这两类特殊情况。
一是麻梗。
指陈年老梗、粗老梗,偏麻白色。
这样的粗老茶梗,一早就脱离适采范围。若是成品茶内保留过多老茶梗,会导致茶汤滋味偏薄,带粗老味,不耐泡,质量不高。
一是剥皮梗。
个别红茶、岩茶里若发现大量剥了皮的茶梗,证明它在加工时,揉捻不当,用力过猛,是典型制茶败笔。
(假冒金骏眉的叶底,僵硬、无弹性)
《4》
三、叶底要有弹性、有韧性。
早些年在上海的茶博会上,见过一泡古怪的熟普。
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盖碗后,先打开往里瞅了瞅叶底。
发现里面是软趴趴的,一点也不鲜活。
见状,对方解释称,这是因为熟普是渥堆茶,渥堆发酵后的茶叶,都是如此。
(假冒金骏眉的叶底,僵硬、无弹性)
这番话不可信。
叶底软烂,像烂菜叶那样,一捏就稀巴烂。
用审评术语来看,这属于“丝瓜瓤”。
是渥堆过度,叶底腐烂的表现。
叶片沤烂,留下明显叶脉网络,形似瓜瓤。
这种叶底软烂,没有弹性的茶,慎买!
(2019白露茶叶底,即便是老白茶,也能很快泡开)
《5》
四、叶底不能僵化,泡不开。
之前在试茶时,领教过这样的病火岩茶。
一提到病火茶,估计有的茶友会纳闷,病火属于什么火功,它和足火茶又有什么差别?
个中差距,天差地别。
足火茶属于正常火功范畴,而病火茶纯属焙过头,将茶焙焦了。
(2019白露茶叶底,即便是老白茶,也能很快泡开)
鉴别病火茶,可从叶底进行分别。
正常的岩茶叶底,不论轻火、中火、足火,干茶条索在经历轮番沸水冲刷后,会慢慢舒展。
而病火茶的条索,颜色炭黑,没有光泽。
比较僵硬,顽固不化。
用手轻轻一捏,毫无弹性。
哪怕闷再久,冲泡次数再多,叶底里的干茶条索仍旧直挺挺的。
像被大火吞噬过的山林,彻底成了焦条,没有半点活力!
(2016白露茶叶底)
《6》
五、叶底留香。
内质充足的好茶,芳香物质积累丰沛。
干茶香、盖香、落水香、挂杯香、以及泡淡后的叶底,无处不香。
冲泡6、7冲,甚至更多次数后,茶味逐渐变淡。
这时,凑近盖碗去闻叶底。
若能闻到清晰的茶香,说明这泡茶的表现可圈可点。
闻香时,要注意温度变化。
(2016白露茶叶底)
绝大部分品质过得去的茶叶,泡茶出汤后,趁热去闻。
感受到茶香的存在,倒也不稀奇。
难能可贵的是,叶底在彻底凉透后,依旧保留丝丝缕缕冷香。
一泡茶喝完后,撂在桌上半小时、一小时再回来收拾。
当你准备倒掉叶底,清洗茶具时,不妨低头闻一下余香。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好茶哪怕在泡淡的、凉透的叶底里。
冷后的茶香依旧清清爽爽,没有半点杂味怪味!
(有机牡丹王叶底,芽叶大小较为匀称)
《7》
六、芽叶大小相对匀称。
不同茶叶之间,采摘标准不同。
比如,岩茶要“开面采”,采茶时不含芽头,连梗采下嫰梢的三叶、四叶为原料。
白茶白毫银针的采摘,却要采特定茶树品种的粗壮芽头,并且芽头不能是光秃秃的,芽身旁带有小叶壳,一旗一枪才是标准。
但同种茶叶之间,有等级高低之分。
以白茶白牡丹为例。
虽说同是一芽一叶、二叶,但芽头粗细、叶片宽窄不同,能分出特级白牡丹(牡丹王)、一级白牡丹、二级白牡丹等差别。
(有机牡丹王叶底,芽叶大小较为匀称)
等级标注清晰,归类鲜明的茶叶,芽叶大小要相对匀称。
像买苹果,分特大果、大果、中果、小果等选项。
如果买了5斤大果回来,开箱后却发现果子个头偏小,名不副实,无疑是太吃亏。
买茶也是如此,当你买了半斤牡丹王后,将茶叶泡开,叶底等级混乱。
芽头偏瘦、叶片太宽,根本达不到要求。
花买牡丹王的高价,结果却买到普通白牡丹,实在是白白多花冤枉钱。
茶友教你如何辨别茶叶的性质
绿、青、红、黄、黑、白这六类茶中,前三者是阳茶,后三者是阴茶。
“未杀青而成分已化、茶气已成者,谓之阳茶。”
“杀青而后转化成分、积累茶气者,谓之阴茶。”
茶品分阴阳的主要依据就是从茶品的储存效果,到茶叶制作工艺,还有科学的化学实验分析皆可论证。
从储存上来看:
茶气的阴阳——阳是发散的,像阳光一样往外射;阴是吸收的、内敛的,像月光般源于反射。如果是阳茶(绿茶、青茶、红茶),它的气不断地往外散,过了保质期,要么坏掉,要么由阳转阴,不再是阳茶;如果是阴茶(黄茶、黑茶、白茶),它的气不断往里收、往内聚,只要储存方法得当,会越存越香浓。
从制作工艺来看:
茶叶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是“杀青”。正是杀青,决定了茶气的阴阳。
“什么是杀青?其实就是把茶树新鲜青叶里的酶,给杀灭掉。”酶,是茶叶活细胞里极为重要的生物催化剂,正是它保障了茶叶的活性,使得叶子有活力、有营养。茶在杀青之前,已通过酶的催化作用(酶化),完成了茶叶功能成分的转化,那就是阳茶。
“阳茶,我们喝的是它活着时(杀青前)产生的东西。如绿茶,杀青前,已保留了最多的酚类;如青茶,杀青前,酚类已氧化成酸类;如红茶,杀青前,氨基酸类物质已被催化为胺类。”
相反,阴茶是“死后复生”,也就是在杀青以后,经由氧化作用(陈化),才慢慢完成功能成分的转化。
“阴茶,我们喝的是它死了后(杀青后)才转化出来的成分。如黄茶,烘青后揉捻包闷,再氧化生成酮类;如黑茶,炒青后揉捻陈化,引入菌种发酵,再生成茶多糖;如白茶,萎凋烘干,长期氧化生成白茶酯。”
可见,制作工艺的区别,导致六类茶所含的营养成分各不相同,而决定它们阴阳属性的关键,就在于杀青。
科学的化学实验分析来看:
茶叶中的有机成分分子是不一样的,可以通过分子的带电性质来观察,所有的阴茶(黄茶、黑茶、白茶)都是在上边的,峰值很高;而所有的阳茶(绿茶、青茶、红茶)都是在下面的,峰值很低。”通过这个分区,就能辨别阴茶和阳茶了
如何从外观辨别茶叶的鲜爽度
开汤前的鉴定方法:
1、看干茶:整体条索整齐,色泽匀整,无过多碎末杂质的为上;粗细不一,色差明显的为下,并且有拼配之嫌。个体条索紧结,油润光泽,色泽自然的为上;条索粗散,暗哑无光,色泽过于鲜艳,或者特别干枯没有活力的为下。色泽是个难点,很多以次充好 的茶看上去比真正的好茶要光鲜,如西湖龙井,冒牌茶都是碧绿生青,倒是正品黄绿相间,不甚起眼。不过仔细分辨,正品的色泽自然悦目,冒牌 茶过于鲜艳,感觉不自然。
2、闻干茶:香气纯正,穿透力强的为上;有异杂味,香气飘忽的为下。但陈年老茶,干茶也许闻不到香气。简单说, 茶可以不香,但不可以香得乱。
开汤后的鉴定方法:
1、看杯盖:如果是用盖碗泡茶,注意看浮沫,浮沫少,很快散去,杯盖上基本没有杂质的为上;浮沫多而不散,杯盖上残留较多杂质的为下。好茶在整个制作和仓储过程中都被认真对待,故杂质就少。
2、闻杯盖:首先要热嗅时没有令人不悦的气味,外加香气浓郁纯正,冷却后挂壁持久为上;热嗅有酸、涩、焦等异味,香气芜杂,不持久者为下。
本文《如何鉴别茶叶的茶白与菌毛》链接:https://www.tea-bar.com.cn/chayejianbie-101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