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生晒和烘焙有什么区别
白茶生晒和烘焙是两种不同的制茶工艺,它们在处理茶叶的方式和产生的茶叶品质上存在显著的区别。
生晒,即日晒,是指将采摘的茶叶直接在阳光下晒干。这个过程能够保持茶叶的原始风味,使茶叶中的芳香物质得以充分发挥。日晒的白茶香气清香、花果香明显,口感较为清爽、柔滑,茶入喉后余香悠长。同时,由于不进行揉捻、杀青等繁琐步骤,茶叶的形状和色泽能够保持自然状态,外观呈现出淡黄色或银白色。此外,日晒工艺还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
而烘焙则是将茶叶经过特定的烘焙处理,如炭火烘焙、电焙或机械烘焙等。炭焙是其中的一种传统方式,茶叶在炭火烘焙的烘焙室中烤制,产生一种烟熏香气。烘焙能够使茶叶中的水分蒸发,降低茶叶的含水量,提升茶叶的保存性。炭焙的白茶则具有烟熏香气,口感更为浓烈,略带涩感,回甘显著。
总的来说,日晒和烘焙是白茶制作中的两种不同工艺,它们各自独特的特点使得最终制成的白茶在香气、口感和品质上有所不同。选择哪种工艺的白茶更多取决于个人的口味偏好和需求。
白茶制作用揉吗
揉好。
揉捻,制茶工序中的一种,大部分茶叶制作过程都有这个工序,传统的白茶没有揉捻工序,但现在的新工艺白茶也加了轻柔这一工序。所谓的揉捻可以理解为两个动作,一个揉,揉即使茶叶成条,一个捻,捻可使茶叶细胞破碎,挤出茶汁,使茶汁附在茶条表面,增加粘性,有利于茶叶外形形成,既用这样的方法使茶叶面积缩小卷成条形。揉捻的要求,先轻后重,逐步加压,轻重交替,最后不加压。最开始的时候不加压,使茶叶沿着它的叶脉卷成条,后加压使细胞破碎。
白茶烘焙最佳温度
白茶的制作过程中的自然转化和后期储存过程中的自然转化,都需要活性酶的参与,虽然不同酶的活性对温度的敏感度不同,但是一般温度高于60℃活性酶就会开始变性,大多数酶在高于80℃的环境中,酶的变性将不可逆转。因此,烘干时,温度过高,容易使酶失活,导致白茶转化不顺畅,养分大量受损。用文火慢烘的方式,才能确保白茶的品质。
而白茶进行烘焙的温度确定,要根据白茶萎凋品质和需求决定。换句话来说,就是我们在炭焙之前,要先对毛茶进行审评,确定毛茶的准确香气、滋味特点,还有存在哪些不足之处,比如水气,气息不通畅,青味过重等等。再以审评得到结果为依据,判断这款茶更适合用怎样的火功去焙。不同的温度烘焙出来的白茶,它的品质特色是不一样。
例如:
荒山原料,经过萎凋后毛茶呈清香型,评定后工艺上无缺陷,就可以走两个火工。
一个是轻火,继续保持它的自然清爽;
另一个是中低火,让它轻微带有炭焙气息,但呈现更高的毫味毫香。
如果萎凋过程中有不足,那么第一要务就是尽可能通过焙火去降低缺陷。
一般情况下,白茶原料等级越高,烘焙的温度就要越低,以保证茶叶品质。银针等级的白茶最好使用文火慢焙,烘焙温度不要超过60℃;而寿眉等级的原料,可以适当调高烘焙温度,但是最好不要超过80℃。
白茶为什么能长期煮
白茶能泡5~6次,不要冲泡的时间太长或者次数太多,会使白茶中的营养物质流失,并且释放出有害物质,不利于身体健康。冲泡白茶可以用白瓷盖碗和紫砂壶,冲泡时需要使用100度的开水,可以更好的激发白茶的香气。
白茶能泡5~6次
白茶一般可以冲泡5~6次,不要冲泡的时间过长或者次数过多,会使白茶中的多酚及茶碱等大量释放,并且香气也会减弱,在经过多次和长时间的冲泡后,白茶不再适合饮用。
冲泡白茶的容器可以选择使用白瓷盖碗或者茶壶,用白瓷盖碗冲泡需要在碗中放置5克左右的白茶,加入100度的开水,水温较高可以激发出白茶的香气,泡30~60秒后便可以倒出饮用,可以续杯5~6次。
用茶壶泡茶适合饮茶的人数较多的时候,大肚紫砂壶是最好的泡茶用具,将8~10克的茶叶放入紫砂壶中,加入90度的开水润茶,再加入100度的沸水冲泡,能最大程度的激发白茶的香气。
白茶为什么低温烘焙
白茶发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茶叶品质:茶叶品质不佳,内含物质含量较高,其中茶多酚、咖啡碱等物质含量较高,这些物质在制作过程中不易被破坏,导致白茶发苦。
揉捻和发酵:揉捻和发酵过程不够充分,导致茶叶中的苦涩物质没有得到充分分解,使得白茶发苦。
烘焙温度和时间:烘焙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会使茶叶中的苦涩物质分解不充分,导致白茶发苦。
存储条件:白茶在存储过程中,如果受到潮湿、异味等不良环境影响,可能会导致茶叶变质,从而产生苦味。
采摘时间:白茶采摘时间不同,其口感也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采摘时间较早的白茶,其苦涩度较高。
为了降低白茶的苦味,可以选择品质较好的白茶,并在泡茶过程中适当控制水温、泡茶时间和茶水比例,以达到理想的口感。
本文《白茶烘焙用什么作用》链接:https://www.tea-bar.com.cn/chayegongxiao-60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