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茶文化 > 茶疗养生 > 功效作用 > 茶叶光合作用

茶叶光合作用

文章来源:茶文化网 时间:2024-06-19 15:30 点击62次

茶叶萎凋和光合作用

秋分植物有以下变化:1. 叶子颜色变化:秋分时,植物的叶子会逐渐变黄、红、橙等暖色调,这是因为叶绿素逐渐分解,让其他色素得以显现出来。

2. 叶子脱落:秋分过后,植物会逐渐减少光合作用,叶子会逐渐枯黄并脱落,以节省能量和水分。

3. 种子成熟:秋分是植物的生长季节结束的标志,许多植物在秋分之前会让种子成熟,以便在来年播种繁衍后代。

4. 植物进入休眠期:秋分后,植物会进入休眠期,减缓生长活动,以适应寒冷的冬季环境。

这些变化是因为秋分时,阳光逐渐减少,温度下降,植物感知到环境的变化,通过内部调节机制做出相应的反应。

茶叶采摘后的光合作用

茶树采摘的对象是新梢,它是茶树的主要营养器官,是茶树制造养分的“工厂”,要解决好这一矛盾,关健是实行合理采摘。合理采摘就是根据茶树的生长特点,正确解决好茶树采叶与留叶的关系。茶叶采摘要掌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按照标准及时采摘

一般随着新梢的生长,叶重量是增加的,但对茶叶品质有利的一些化学物质,如茶多酚、氨基酸,儿茶素等都是减少的,也就是说品质是下降的,因此,必须按照所制茶类对鲜叶的要求及时采摘。

(二)合理留叶

茶树什么时候留叶好,应与茶树生长情况、气候条件以及经济收益综合考虑。一般可在春茶后期留叶采摘。并根据春茶留叶情况,再在夏茶适当留叶,有些高山茶园或低山生长不良的茶园,也可采用不采或少采秋茶,实行提早封园办法来留叶。留叶数量,过多过少都不好,留叶过多,分枝少,发芽稀,花果多,产量不高;留叶过少,虽然短期内有早发芽,多发芽,近期内能获得较高的产量,但由于留叶少,光合作用面积减少,养分积累不足,茶树容易未老先衰,茶区群众经验是:留叶数一般以“不露骨”为宜,即以树冠的叶片互相密接,看不到枝干为适宜。

(三)掌握好开采期

采摘周期与封园开采期是指一年中各季茶采摘第一批鲜叶的日期。各地的经验是开采期宜早不宜迟,以略早为好。一般名优绿茶区,在采用手工分批采摘的情况下,春茶当蓬面有5%—10%的新梢达到采摘标准时,就可开采。夏、秋茶由于新梢萌发不很整齐,茶季较长,所以,一般当新梢有10%左右达到采摘标准时就要开采了,对于采摘细嫩的名茶原料,开采期更应提前。采摘周期是指采摘批次之间的间隔期。采摘周期应根据新梢生育状况,结合采摘标准而定。一般绿茶都是用手工采的,春茶每隔3—5天采一次,夏、秋茶每隔5—7天采一次。如果用机器采茶,因现有采茶机都没有选择性,很难分批采摘,一般每季茶只采1-2批。封园期指停止采摘日期。封园期迟早,主要关系到茶叶产量与茶树生长,具体应视环境条件与茶树生长情况而定。冬季气候温和,培肥水平高,茶树生长好,当年已留适量叶片的,原则上可采到最后一批新梢止,反之,应提早封园。

(四)鲜叶集运

鲜叶采下后,首先必须从鲜叶的嫩度,匀净度,鲜度等三方面进行验收,而后参照代表性样品,评定等级,称重过磅,登记入册。但叶一定要做到按级归堆。即使是同一等级的鲜叶,也应做到不同品种的鲜叶分开,晴天叶与雨天分开,正常叶与劣变叶分开,成年茶树与衰老茶树叶分开,上午采的叶与下午采的叶分开,这些鲜叶如果混在一起,由于老嫩不一,不但给茶叶加工带来麻烦,而且会降低成品茶品质。为了保持鲜叶的鲜度,防止发热红变,采下的鲜叶要按不同级别,不同类型,快装快运给茶厂加工。装运鲜叶的器具,要保持清洁干净,通气良好。这样,既可防止细菌繁殖而产生异味,又能流通空气,防止茶叶发热变红,实践表明,目前广泛采用的竹编网眼篓筐是一种比较好的盛茶器具。盛装时切忌紧压,及时运送加工厂,按要求分类分级摊放,防止腐烂变质,这是鲜叶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五)采茶技巧

从茶树新梢上摘取芽叶的手段,有手采和机采等。

1、应根据茶树生长特性和各茶类对加工原料的要求,遵循采留结合,量质兼顾和因园制宜的原则,按照标准,适时采摘。

2、手工采茶要求提手采,保持芽叶完整、新鲜、匀净,不夹带鳞片,鱼叶,茶果与老枝叶,不宜捋采和抓采,掐采。

3、手采茶方法有三种,一是掐采,又称折采,不提倡这一采法,二是提手采这是适中标准采摘的手法。这是有机绿茶的主要采法。三是双手采;这是提高采茶工效的先进手采方法,比单手采亲效力提高50%—100%。一般每人每天少的可采20-25kg,多的可达35-40 kg,但茶树必须具有理想的树冠,采摘面平整,发芽整齐。

注意事项

注意:机采茶鲜叶质量基本满足加工中低级条茶的要求,工效比手工提高10倍以上,茶园连续机采三、四年后,芽叶逐步变小,密度增加,叶片变薄。

茶叶光合作用原理图解

茶鲜叶被采摘,意味着从土地和茶树本身得来的生机被断流,但阳光,空气和水都可以通过鲜叶的细胞组织,继续滋养茶鲜叶,只有等到最后一个细胞丧失功能,茶叶才算是彻底死亡。茶鲜叶从生到死的过程中,发生的自主呼吸,茶叶整个制作过程中,主要干物质成分多酚类物质的氧化,差不多就是茶叶全貌中的两个中心了。

有氧呼吸,其最终结果是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的过程,其最终结果是产生酒精、二氧化碳、氨基酸、有机酸(乳酸等)、抗生素、维生素等。

当鲜叶被采摘之后,无法吸收水分和水中的氧,对于结构功能仍在维系的鲜叶细胞来说:

液泡中多酚类化合物与线粒体中的多酚类氧化酶,因膜的隔离,极少能接触到,少量儿茶素发生氧化形成邻醌后,又会被维生素C等还原。

如果光照充足,空气流通,就能通过尚未破损的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补偿呼吸作用所需的部分氧气。

如果堆积鲜叶,加剧无氧呼吸,会积累热量和酒精、乳酸等物质(红茶和乌龙茶的萎凋)。

茶鲜叶在细胞完全失活之前,有着不同程度的无氧呼吸,对于不很稳定,可以被光、酸、碱、氧、氧化剂等分解的叶绿素来说,无氧呼吸的主要产物都很危险,如酒精可以溶解叶绿素,使叶色变淡变白。叶底暗褐色的白牡丹,可能是受环境中光照不足的影响,无氧呼吸较强,积累的乳酸最容易使叶绿素分子脱镁,形成暗褐色脱镁叶绿素。叶底发白的白牡丹,则可能是在强光下萎凋时,叶绿素被分解过多所致。

对于因外伤或内伤,导致结构功能难以维系的茶叶细胞来说,主要发生的变化是酶促氧化,即红茶的“发酵”:

机械损伤的叶片,可以从创口处接触氧气,红变过程类似于有氧条件下的酶促反应,这一过程多发生在红茶发酵和乌龙茶做青期间。

茶叶摘下来还会光合作用吗

茶树喜欢阳光~叶子是绿的~因为他有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 啊

如果不明白的话看看茶树习性的详细资料吧!

茶树是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按树干来分,有乔木型、半乔木型和灌木型三种类型。

乔木型茶树:形高大,主干明显、粗大,枝部位高,多为野生古茶树。云南是普洱茶的发源地和原产地,在云南发现的野生古茶树,树高10米以上,主干直径需二人合抱。

半乔木形茶树:有明显的主干,主干和分枝容易分别,但分枝部位离地面较近,如云南大叶种茶树。

灌木型茶树:主干矮小,分枝稠密,主干与分枝不易分清,我国栽培的茶树多属此类。

当今已知最老的野生茶树为云南思茅镇沅千家寨2700年野生大茶树,这颗茶树由天福集团所认养。另一棵最具代表性的野生茶树是勐海大黑山巴达野生大茶树,高32米,树龄为1700年。目前最具代表性的为思茅澜沧县邦葳野生茶树,树龄为1000年,高12米。此树为野生茶树与栽培型茶树所杂交而成,因此称为“过渡型野生茶树。易武茶区曼秀落水洞也有一棵此类茶树,高10米左右。还有一种是栽培型茶树,也称之为家茶,大叶种、中叶种、小叶种掺杂其中,无人采摘或少为人采摘,简单说就是荒废的茶园。此茶树至少百年以上。景迈万亩古茶园全为此树种,树高约为2至3米以上。古“六大茶山”之曼丽茶区,也有很多类似茶园。 “栽培型野生茶”,基本上是由野生茶树移植下来的。倚邦周围属小叶种大叶型,勐海南糯山人工栽培的茶树,树龄为800年最具代表性,但已枯死。茶树由老百姓多年采摘及照顾,高度多为1至2米,有些茶树茶农为了方便采摘,将其砍矮,在易武茶区、曼庄茶区、革登茶区及倚邦茶区甚至基诺茶区皆是此种状况,而这些茶区都未喷洒农药,所以也称之为生态或有机茶。目前云南茶区台地茶茶园最多,光是大渡岗茶厂就有2万多亩茶园。台地茶为现在使用最多的茶园,因为台地茶种植较容易管理、产量多,但唯一缺点就是没有遮荫且有的茶园会喷洒农药。

另外原产澳洲的茶树,身高大约3公尺,虽然叫茶树,但和茶一点关系也没有。茶树英文古字为Ti Tree,后因音近与混淆,也有「Tea Tree」的俗称。茶树是桃金娘科植物,在植物分类上属于「白千层」的一种,学名为「亘叶白千层」。枝条长长,花为白色,它的生命力旺盛,即使被砍断,也能维持生命一段时间,精油是萃取其枝条及叶片,呈透明无色,香味很像松油及尤加利。 土著很早就用茶树叶子治疗伤口,毒蛇咬伤也可做为解毒剂,世界大战也曾使用为消炎剂。澳洲原住民在生病或身体保健时会煮茶树的树叶来喝,此事经探险家库克船长发现,也试试这种「澳洲茶」的效果,并将心得带回英国研究,这是茶树的第一次科学发现。但是千万不要误会,茶树不是休闲饮料,而是作为药用,某些芳疗师或大众不明究理,就把Tea Tree当作饮料了。

光合作用公式

光合作用公式:二氧化碳+水(通过光、叶绿体)→有机物(淀粉)+氧。呼吸作用公式:有机物+氧(通过线粒体)→二氧化碳+水+能量,有氧呼吸(需酶催化)

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大多数生物)

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呼吸作用是指机体将来自环境的或细胞自己储存的有机营养物的分子(如糖类、脂类、蛋白质等),通过一步步反应降解成较小的、简单的终产物(如二氧化碳、乳酸、乙醇等)的过程。

光合作用阶段图解

光合作用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类囊体的薄膜上进行的,首先是水在光下分解成氧气和还原性氢【H】,以及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促成了ADP与Pi发生反应生成ATP。

接下来是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二氧化碳与C5结合生成C3,即二氧化碳的固定。随后在有关酶的作用下C3接受ATP释放的能量并且被[H]还原形成糖类,另一部分C3经过一系列化学变化又形成C5以使得反应持续进行下去。

本文《茶叶光合作用》链接:https://www.tea-bar.com.cn/chayegongxiao-36488.html

为您推荐
茶叶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