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茶文化 > 茶叶知识 > 茶叶炒制 > 野生红茶从采摘到制作过程

野生红茶从采摘到制作过程

文章来源:茶文化网 时间:2024-06-19 19:46 点击58次

1

方法一

1.红茶制作的首要工作是:采摘

将茶叶从茶树上摘下,用来制作理想中的成茶

2.红茶制作工艺一:萎调

萎调过程是让鲜叶的含水量降低到一定程度,叶片内细胞失水,变得柔软易碎,为下一步创造条件

3.红茶制作工艺二:揉捻

揉捻是让茶叶外形呈现条索状,提高茶汤浓度以及帮助下一步红茶发酵反应而释放出内源性生物酶两个重要作用

4.红茶制作工艺三:发酵

发酵是红茶的关键制作工艺,经过揉捻后的红茶叶片破损,包含活性酶的汁液流出,进而活性酶将叶片中丰富的内含物质氧化,转化为其他物质

5.红茶制作工艺四:干燥

通过加热烘干的方式,使生物酶失去活性,以终止发酵过程。70°烘焙有提香作用,110°处理的红茶品质最好,120°以上提香处理的茶叶有“高火味”

6.茶叶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后制作成红茶

红茶制作工艺经过的过程

鲜叶-摊凉-萎凋-揉捻-发酵-干燥

我国红茶包括功夫红茶、红碎茶和小种红茶,其制法大同小异,都有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个工序。各种红茶的品质特点都是红汤红叶,色香味的形成都有类似的化学变化过程,只是变化的条件、程度上存在差异而已。一下是以功夫红茶为例,简介红茶的制造工艺。

萎凋:是指鲜叶经过一段时间失水,是一定硬脆的梗叶成萎蔫凋谢状况的过程,是红茶初制的第一道工序。经过萎凋,可适当蒸发水分,叶片弄柔,韧性增强,便于造行。此外,这一过程使青草味消失,茶叶清香欲现,是形成红茶香气的重要加工阶段。萎凋方法有自然萎凋和萎凋槽萎凋两种。自然萎凋即将茶叶薄摊在室内或室外阳光不太强处,鲜叶置于通气槽体中,通以热空气,以加速萎凋过程,这是目前普遍使用的萎凋方法。

揉捻:红茶揉捻的目的与绿茶相同。茶叶在揉捻过程中成形并增进色香味浓度,同时,由于,叶细胞被破坏,便于在酶的作用下进行必要的氧化,利于发酵的顺利进行。

发酵:发酵是红茶制作的独特阶段,经过发酵叶色由绿变红,形成红茶、红叶、红汤的品质特点。其机理是叶子在揉捻作用下,组织细胞膜结构受到破坏,透性增大,使多酚类物质与氧化酶充分接触,在酶促作用下产生氧化聚合作用,其他化学成分亦相应发生深刻变化,使绿色的茶叶产生红变,形成红茶的色香味品质。目前普遍使用发酵机控制温度和时间进行发酵。发酵适度的红茶,嫩叶色泽红匀,老叶红里泛青,青草气消失,具有熟果香。

干燥:是将发酵好的茶坯采用高温烘焙,迅速蒸发水分,以达到保质干燥的过程。其目的有三:利用高温迅速钝化酶的活性,停止发酵;蒸发水分、缩小体积、固定外形、保持干度以防霉变;散发大部分低沸点青草气味,激化并保留高沸点芳香物质,

红茶人工制茶全过程

红茶的捻制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采摘:选择新鲜嫩叶进行采摘,一般会选择上部的两片叶子和芽尖。

2. 杀青:将采摘下来的茶叶放入杀青机中进行杀青处理。杀青的目的是停止茶叶内部酶类的活性,防止茶叶继续发酵。

3. 揉捻:将杀青后的茶叶放入揉捻机中进行揉捻。揉捻可以破坏茶叶细胞结构,使茶汁与空气接触,促进氧化反应。

4. 发酵:将揉捻后的茶叶放置在适当的环境中进行发酵。发酵过程中,茶叶内部的物质会发生化学变化,产生红褐色素,形成红茶独特的香气和味道。

5. 干燥:将发酵后的茶叶进行干燥处理,以去除多余的水分。干燥可以保持茶叶的形状和品质,并延长保存期限。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和不同品种的红茶可能会有略微不同的捻制方法。此外,红茶的捻制过程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经验,如果你想自己捻制红茶,建议参考专业的制茶师或相关资料,并进行适当的实践和调整。希望对你有帮助!

红茶制作过程的优缺点

红茶选料分春、夏、秋。春茶分又明前、明后、谷雨红茶。

各有优点,春茶嫩,所以做出的红茶鲜爽。夏茶厚,所以做出来的茶浓而香。秋茶薄而水分少,所以做出来的茶甜的甘香。

条索是由茶叶的嫩度、揉捻的方法、叶片的弹性决定的,所以在同等工艺下春茶条索更细。

红茶制作全过程要几天

红茶发酵时间一般需要5~6小时。

发酵,俗称“发汗”,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指将揉捻好的茶胚装在篮子里,稍加压紧后,盖上温水浸过的发酵布,以增加发酵叶的温度和湿度,促进酵素活动,缩短发酵时间,一般在5~6小时后,叶脉呈红褐色,即可上焙烘干。

发酵的目的,在于使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在酶的促进作用下发生氧化作用,使绿色的茶坯产生红变。

发酵是形成红茶色、香、味品质特征的关键性工序。一般是将揉捻叶放在发酵框或发酵车里,进入发酵室发酵。

发酵要掌握满足茶多酚氧化酶的氧化聚合反应所需的适宜温度、湿度和氧气量。

本文《野生红茶从采摘到制作过程》链接:https://www.tea-bar.com.cn/chayechaozhi-87392.html

为您推荐
茶叶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