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料:低脂牛奶500毫升,红茶15克,咖啡粉2小勺 辅料:热水少量,蜂蜜2勺 做法: 1.勺纯咖啡粉用少许的开水冲开在咖啡壶中,待用。 2.红茶放入奶锅里,加入少许的清水,刚刚盖住茶叶即可,小火加热至水开。 3.盖上锅盖,闷一会。 4.茶水中倒入适量的低脂牛奶;不要用勺子搅动,小火加热。 5.茶叶会慢慢的浮上来,煮至锅边冒小泡泡就可以,不要煮沸,瞬间会噗出来。 6.将煮好的奶茶过滤到咖啡壶中;奶皮和茶叶留在滤网里。 7.待奶茶的温度降到80度以下,根据自己的口味加入适量的蜂蜜,或者是糖。 8.倒入杯中,可以喝了;奶茶既可以热喝,也可以加冰块凉喝。
英式咖啡做法步骤
1.端杯手指不从杯耳过餐后饮用,一般咖啡都要喝小杯的。这种杯子的杯耳很小,手指是无法穿过的,所以无须担心在众目睽睽下“出丑”。倒是在遇上大杯子时,千万要记得,不要用手指穿过杯耳来端杯子。正确姿势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杯把端起杯子。2.加糖后不用费力搅拌加糖时,砂糖可用咖啡匙舀取,直接加入杯内;也可先用糖夹子把方糖夹在咖啡碟的近身一侧,再用咖啡匙把方糖加进杯子里。不直接用糖夹子或手把方糖放入杯内,是为避免咖啡溅出,弄脏衣服或台布。加糖后,不需用力搅拌咖啡,因为糖和牛奶溶化速度很快。不喜欢加糖和奶的,可把杯耳转向自己的右侧。
3.咖啡匙不为舀咖啡加糖和搅咖啡才是咖啡匙的“专职”,用它舀着咖啡一口一口喝是件失礼的事,也不要用它“帮忙”捣碎杯中的方糖。饮用时将它从杯中取出,放在碟子上。4.用嘴吹凉咖啡不够文雅咖啡趁热喝才好,如果太热,可用咖啡匙轻轻搅拌使之冷却,或者等待自然冷却后再饮用。如果试图用嘴吹凉咖啡,记住这是不文雅的动作。5.饮用时仅需端着咖啡杯就好一般而言,喝费纳约咖啡时只需端起杯子。如果端起碟子或托住杯底喝咖啡,都是失礼行为。除非是在没有餐桌可以依托的情况下,可以用左手端碟子,右手持咖啡杯耳慢慢品尝。还要注意的是,不能满把握杯、大口吞咽,也不要低头去就咖啡杯。添加咖啡时不要把咖啡杯从碟子中拿起来。
红茶咖啡简易做法
以下是一份关于冬天红茶咖啡的做法,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材料准备:
红茶包或红茶叶 2-3 克
咖啡粉 10 克
牛奶 150 毫升
蜂蜜或糖适量
水 200 毫升
制作步骤:
准备一个小锅,将水煮沸后放入红茶包或红茶叶,小火煮 3-5 分钟,让红茶充分释放出香味。根据个人口味,喜欢茶味浓一些的可以适当延长煮茶的时间。
取出红茶包或过滤掉红茶叶,将红茶液倒入咖啡杯中。
接下来,冲泡咖啡。可以使用手冲咖啡器具或咖啡机,将咖啡粉冲泡成浓缩咖啡或美式咖啡。
将冲泡好的咖啡慢慢倒入装有红茶的咖啡杯中。
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的牛奶,可根据喜好调整牛奶的比例,喜欢奶味重一些的可以多放一些牛奶。
最后,根据个人喜好加入适量的蜂蜜或糖,搅拌均匀。
这样,一杯温暖的红茶咖啡就制作完成了。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喜好,调整红茶、咖啡和牛奶的比例,以及添加的蜂蜜或糖的量。在寒冷的冬天,一杯热气腾腾的红茶咖啡不仅可以提神醒脑,还能给你带来温暖和舒适的享受。此外,你还可以尝试在红茶咖啡上撒上一些肉桂粉或可可粉,增添更多的风味。或者搭配一些小点心,如饼干、蛋糕等,让冬日的下午茶更加丰富和惬意。不妨在家中尝试制作,与家人或朋友一起分享这份温暖的冬日滋味吧!
红茶厚椰乳咖啡做法
100毫升的厚椰
乳可以再加30毫升的牛奶,厚椰乳跟咖啡浓缩液的比例
可以按自己喜欢的风味调整,奶加断层就一个原理就是
咖啡液要缓慢注入,可以拿一个勺子,咖啡液倒在勺子的背面,勺子顶住玻璃杯内沿,慢慢注入咖啡液体,也能实现很美的断层,温度降下来厚大口喝味道很赞。
东方树叶红茶咖啡做法
东方树叶红茶菌,也被称为红茶菌或者红茶菌菌种,是一种发酵菌。下面是红茶菌的培养方法:
1. 准备培养基:红茶菌的培养基主要由红茶、糖和水组成。可以使用不含添加剂的红茶,将其冲泡并加入适量的糖溶解。
2. 温度控制:将培养基放入适当大小的玻璃容器中,并用纱布或纸巾盖住,放置在室温环境下。
3. 光照和通风:红茶菌需要光照和适当的通风条件进行正常发酵。将培养基暴露在光线下,但要避免阳光直射。
4. 发酵时间:红茶菌的发酵时间因温度、光照和其他环境因素而异。一般来说,发酵需要7到14天的时间。
5. 保持湿润:在培养过程中,保持培养基湿润非常重要。如果培养基过于干燥,可以轻轻喷洒适量的水。
请注意,以上提到的方法是一种常见的红茶菌培养方法,但具体的条件可能因个人喜好和实验室环境而有所差异。在进行实验时,请遵循相应的实验操作规范,并注意卫生和安全。
红茶拿铁咖啡详细做法
红茶拿铁的一种做法是将水和红茶包放入主锅,以100°C的温度烹煮 5分钟,将红茶包取出,然后加入牛奶和炼乳,以30秒/速度3 混合,倒入杯中,立即享用。
本文《云南红茶咖啡做法步骤图》链接:https://www.tea-bar.com.cn/chayechaozhi-202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