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茶文化 > 茶叶知识 > 茶叶常识 > 红茶和黄茶外形区别

红茶和黄茶外形区别

文章来源:茶文化网 时间:2024-06-19 20:58 点击75次

红茶和青茶的外形区别

1.定义不同

乌龙茶,亦称青茶、半发酵茶,是中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乌龙茶是经过杀青、萎凋、摇青、发酵、烘焙等工序后制出的品质优异的茶类。

红茶属全发酵茶,是以适宜的茶树新牙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的茶。

2.产地分布不同

乌龙茶,为中国特有的茶类,主要产于福建的闽北、闽南及广东、台湾三个省。近年来四川、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生产。乌龙茶除了内销广东、福建等省外,主要出口日本、东南亚和港澳地区。

红茶,是福建省的特产,有正山小种和外山小种之分。正山小种产于1000米以上的高山,如今那里已经实行了“原产地保护”。

红茶和熟茶的区别图

熟茶和红茶的区别

一、类别不同

普洱熟茶属于再加工茶类,而红茶属于基本茶类。基本茶类包括绿茶类、红茶类、青茶类、黄茶类、白茶类和黑茶类六大茶类,红茶就是其中之一。而普洱熟茶是由晒青毛茶(绿茶类)再经特殊工艺加工而成。

二、滋味、香气不同

普洱熟茶滋味醇厚,独具陈香;红茶滋味甘醇、鲜爽,甜香馥郁。一个是陈香,一个是甜香,二者比较容易区分。

三、加工工艺不同

以普洱熟茶和工夫红茶为例,普洱散茶加工工艺为: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萎凋——杀青——揉捻——晒干——渥堆(发酵)→干燥→分筛→拣剔→拼配成件。

工夫红茶加工工艺为:茶树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塑形→烘干→红毛茶→精制→烘焙→成品。

其中,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属于绿茶类,其加工工艺为: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萎凋——杀青→揉捻→晒干。

四、产品外形不同

普洱茶产品有普洱散茶和普洱紧压茶两类。普洱散茶外形条索肥壮紧结、重实,色泽棕褐或褐红。而普洱紧压茶是利用普洱散茶蒸压而成,外形主要有饼、砖、沱等等。

红茶产品主要有工夫红茶和红碎茶。工夫红茶外形以条形为主,也有部分卷曲形的,其色泽乌润、金毫显露;红碎茶外形呈细小的颗粒状,色泽乌润,可再加工成袋泡茶。

红茶绿茶黄茶工艺区别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01》

说到喝茶,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这茶要洗茶吗?

仿佛洗茶已经成为了一件最要紧的、必须要完成的一件事。

且不管你是喝红茶、白茶、绿茶、黑茶还是乌龙茶、黄茶,“洗茶”这2个字出现的频率太高了!

都快赶上快闪的速度。

看来,我们很有必要彻底地了解关于“洗茶”这件事!

《02》

什么是洗茶?

都说茶要洗,那什么样的操作能称之为洗茶呢?

在《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对“洗茶”条作出解释:“洗茶即洗去了散茶表面杂质,且可诱发茶香、茶味。”

我们在日常喝茶中所说到的洗茶,就是用沸水把茶叶冲泡一遍,而这第一泡的茶不喝。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洗茶了。

据学者考证,“洗茶”一词始用于北宋,原属于茶叶采制过程用语,后延伸至饮用过程中。

《03》

洗茶有存在的必要吗?

关于这个问题,当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执一词,似乎都要道理。

如《中国茶叶大辞典》中给出的注释,简单粗暴地说明了洗茶的目的。

1、洗去茶叶表面的杂质

2、让茶更香,更有滋味。

鲜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以后经过初制、精制,其中有多道工序,如做青、釜炒、揉捻、烘焙、筛拣等,其中难免会夹杂物如茶灰、尘埃,经注入沸水即倒掉,也迅即去除。

有些茶,如黑茶、陈年岩茶、老白茶等,经过多年的陈化,茶香紧闭,洗茶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诱发茶香,从而提高喝茶体验。

由此可见,洗茶是有存在的必要的。

《04》

哪些茶需要洗茶?

上文提到,洗茶的主要目的洗去茶叶表面的灰层和提高茶香。

根据这2个洗茶的目的我们就可以分别出哪些茶需要洗茶了。

1、茯砖茶、饼茶

说到茯砖茶、饼茶等,茶友们一定不陌生,这些茶最大的特点就是经过压制成型,整体较紧结。

而且经过压制,在冲泡的时候最好能够洗茶。

尤其是陈放多年的老茶饼、老茶砖,在陈化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粉尘沾染,且陈化多年的老茶如果不经过醒茶,整体的香气和滋味都放不开,会影响喝茶体验。

故而建议洗茶,年份老的普洱茶、白茶、黑茶,建议洗茶2遍(时间不宜太长),以此提高茶汤的滋味和口感。

2、老茶

在六大茶类中,有一部分茶是存在越老越好、老茶是古董的说法。

如黑茶、白茶、普洱茶、乌龙茶等,这类茶都会陈放多年。

若你们喝的茶,属于年份老的茶,建议洗茶。

3、名优绿茶、红茶、黄茶、白茶

名优绿茶、红茶、黄茶、白茶,这类茶茶叶品级高、芽头较嫩。

和其他等级的茶叶相比,这类茶娇嫩、干净,因此不需要洗茶。

如果洗茶,将会失去体验滋味的一个机会。

像黄茶、绿茶这类茶叶,在加工的环节经过杀青,使一些物质留存在茶叶表面,这些物质多为茶氨酸、咖啡碱、茶多酚等物质。

如果洗茶,将会把浙西精或物质洗去,还会让茶叶变得不耐泡。

所以,对待这些名优茶品、可以不需要洗茶。

当然如果非要洗,都是建议第一遍快速洗过,以免丢失更多茶的成分!

《05》

综上所述,洗茶是有必要存在的,但也要根据茶叶的具体情况来定。

红茶、黄茶、白茶、绿茶、黑茶、黄茶,不同的茶类有不同的特点,茶友们也不要千篇一律认为所有茶都不要洗。

若是不知道因茶变通,那浪费的只会是我们杯中的好茶!

版权声明:本文由小陈茶事村姑陈(lanxiaoping1988)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

红茶和别的茶有区别吗

毛尖冲出来的茶汤颜色碧绿,茶叶片片匀整,柔嫩鲜绿光滑,毛尖不属于红茶。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与茶多酚为中心的化学反应,鲜叶成分变化很大。茶多酚减百分之九十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成分和香气物质,具有红茶,红汤,红叶香甜味醇的特征。毛尖不属于红茶,所以与其他红茶没有可比性。

红茶茶叶形状区分

1.产生原因 这是条形茶常见的一种不良品质表现,在各大茶类中均存在。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

第一,采摘的茶叶原料嫩度差或老嫩不匀、加工工艺难于实现一致的结果,致使条索粗松或松散条混杂其中。

第二,揉捻工序中适度的加压欠缺、投叶过少,茶条卷紧度不足,造成松散条出现。

第三,锅炒茶投叶过少、火温过高。由于茶叶水分被快速强迫散发,做形工序要求的收紧时间不够,茶叶被很快干燥固形,导致茶条仍呈似原料般的松散形态。

第四,红茶萎凋偏轻。

2.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的品质缺陷,可采取的相应改进措施包括以下几条。

第一,严格控制原料采摘标准,力求采匀。进厂后鲜叶原料按照不同等级分别付制。

第二,以揉出茶汁、紧卷成条、芽叶不破碎为适度;有选择性地调节揉捻工序的时间、投叶量和压力变化。

第三,以产品的综合品质为要求,合理安排制作时间和加工工序,并避免为一味追求色泽表现而变动工艺。

第四,加工条红茶时,萎凋摊叶不可过厚,掌握萎凋适度标准,并根据制作时的情况及时调节萎凋槽风量和萎凋时间。

(二)欠圆浑,带扁

1.产生原因 各大茶类的机揉条形茶中可能出现的一种外形缺陷表现。原因主要在于揉捻工序。

第一,揉捻时投叶量过多,揉转不匀,致使茶条不圆不扁,有失整齐。第二,加压过早、过重,塑形不当。

2.改进措施 可采取的相应改进措施包括以下几条。

第一,按要求调整揉桶中的投叶量,投叶时不能完全压紧压实。第二,掌握加压、松压原则,做到适当、适度、适时。

(三)断碎

1.产生原因 各大茶类普遍存在的品质弊病。原因通常在于以下几条。

第一,杀青程度过老,含水量太低。

第二,揉捻过度,压力过重。

第三,揉捻叶含水量偏高。

第四,绿茶二青时茶条未受热回软就过早搓揉或锅温过高。

第五,滚条、车色时间过长。

第六,贮运过程中受重压。

第七,红茶萎凋偏轻。

2.改进措施 可采取的相应改进措施包括以下几条。

第一,控制杀青程度。掌握嫩叶老杀、老叶嫩杀、老而不焦、嫩而不重的原则。

第二,掌握揉捻适度的原则。

第三,避免赶时间用重压短时揉捻或一压到底。

第四,滚条、车色应掌握投料与时间的关系。

第五,合理控制各过程的锅温。

第六,贮运中轻拿轻放。

第七,红茶萎凋时间应充足,最短不可少于6小时。

(四)团块

1.产生原因 各种条形茶常见的一种外形弊病表现。形成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条。

第一,杀青扬炒及完成后的摊晾不足,叶片含水量高,芽叶挤压成块。第二,揉捻压力过大,加压过早,解块不够均匀彻底。

2.改进措施 一般采取的改进措施包括以下几条。

第一,改进解块机滚筒“铺齿”密度。

第二,杀青叶含水量多时应多扬少闷。

(五)干茶色呈黄白、起泡

1.产生原因 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

第一,杀青或炒二、三青时火温过高。

第二,翻炒不匀、欠及时。

2.改进措施

第一,高温杀青或炒茶时翻炒应均匀,相应的速度要快。

第二,机具加热时做到火力均匀,控制火温要先高后低。

(六)红筋红梗

1.产生原因 这是绿茶产品中出现的缺陷。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

第一,采摘手法不当,致使新梢断裂处细胞破损过大。

第二,贮运鲜叶堆压过重过久,导致红变。

第三,杀青时温度低,翻炒不匀不足,叶子受热不足。

第四,揉捻后未及时干燥或干燥温度低、时间长。

2.改进措施

第一,采用恰当的采摘方式。

第二,贮运鲜叶的容器应透气,忌用塑料袋装运。

第三,采下的鲜叶及时送至茶厂摊放散热。

第四,鲜叶摊放不宜过厚、过久。

第五,杀青要杀透、杀匀。

第六,揉捻叶应及时干燥。初干温度不低于120℃。

(七)灰暗(枯)

1.产生原因 在各类茶中均会出现的缺陷。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条。

第一,绿茶加工中揉捻过度、在制品液汁流出过多,致使茶多酚过多氧化。

第二,绿茶初干温度偏低,炒干时间过长。

第三,茶叶在潮湿环境中放置时间过长,致使茶叶受潮。

第四,红茶萎凋过度。

第五,红茶加工揉捻不足或发酵过度。

第六,红茶、青茶干燥温度过高,足干时间偏长。

第七,红茶中粗老原料过多。

第八,青茶茶青偏嫩、晒青过度。

第九,青茶做青过度。

2.改进措施

第一,掌握揉捻适度,避免摩擦过度。

第二,拣剔、包装时注意防潮。

第三,茶叶从冷库中取出时注意密封,以避免茶叶过早在空气中暴露至冷凝的水分被吸附而受潮。

第四,红茶萎凋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应超过18小时。

第五,红茶发酵要适度。

第六,红茶、青茶的初干温度不宜超过130℃。

第七,青茶应注意做青过程香气变化及适度。

第八,青茶的干燥工序中烘焙温度由高渐低,中间逐次摊晾。

第九,注意红茶原料嫩度,不宜老、嫩混杂加工。

(八)带黄

1.产生原因

第一,绿茶烽锅时间过长或火温过高。

第二,复干机滚条温度过高、时间过长。

第三,原料嫩度差,杀青叶在制品摊放时间过长、过厚。

第四,青茶杀青温度过低,时间偏长。

第五,青茶杀青或初干时投叶量过大,水汽不透而闷黄。

第六,包揉的在制品温度过高,包揉处理时间过长。

2.改进措施

第一,复炒、滚加热时掌握温度不超过80℃。

第二,适当调整原料嫩度,控制摊放叶的厚度和时间。

第三,掌握青茶杀青的时间、温度恰当。

第四,控制青茶杀青、初干的投叶量。

第五,根据工艺需要控制包揉工序的温度和时间。

(九)露筋、朴

1.产生原因

第一,粗老的原料因揉捻(切)不当、表皮破损,茶叶茎梗上的木质部露出。

第二,混杂在新梢中的老叶因破损呈残片状。

本文《红茶和黄茶外形区别》链接:https://www.tea-bar.com.cn/chayechangshi-98444.html

为您推荐
茶叶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