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县位于福建省北部,毗邻浙江省南部。地势东高西低,地表切割力强,形成了雄伟陡峭的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佛子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东宫山。郑和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县森林覆盖率为79.6%,是“中国板栗之乡”、“中国竹艺之都”、“中国白茶之乡”和“中国楠木之乡”,曾荣获“中国100强深呼吸小镇”和“中国100强茶县”荣誉称号。
郑和县茶叶生产历史可追溯到南北朝,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宋代茶叶繁荣,宋元时期成为“北园贡茶”的主产区。在郑和县,有宋代的“长烘茶”。宋徽宗五年(1115年),宋徽宗品尝了来自关里县的贡品白茶,并以“郑和”为县名,至今仍在使用。郑和生态茶园大多“头戴帽子,腰系腰带,脚穿鞋子”。优越的地理环境、独特的地质地貌、优越的气候条件、多样的生态植被、充足的河水供应,共同孕育了郑和白茶独特的品质和风味。造就了郑和白茶清新醇厚、风味高、品质强。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茶艺爱好者“寻找青山白云,游览白茶故里,游览生态政治与和谐”。
郑和,以皇家茶命名。几千年来的政治与县域建设。宋朝咸平三年(1000年)设官立县,宋朝正和五年(1115年),宋徽宗喝下官立县缴纳的白毫银针后,龙岩大月将“正和”的称号赐给官立县,改名为正和,至今仍在使用。
郑和、俊博的地契承载着土地。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代楷模廖俊波,主管政治工作四年多。2017年他因公殉职后,全国党员干部从他身上学习到了“忠于党、忠于群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目前,学校拥有红色教育基地1个,廖俊波事迹馆1个,现场教学点16个,努力打造“无墙党校”。
郑和,朱子文化的发祥地。宋宣和五年(1123年),大理学者朱熹之父朱嵩任总督、县长。朱松在任期间创办了云根书院和星溪书院,这是朱自祖第一个开放政府和教育的地方。朱熹(Xi)在这里出生和长大,经常住在云根书院讲学,被称为“圣贤之乡”
政治和谐是生态文明的第一位。独特的山地、平原二元地理气候,森林覆盖率79.6%,生态公益林面积53万亩。国家保护的珍稀树种有14种。是国家珍贵乡土树种培育示范县、念山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县、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被授予国家健康促进县。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国100强深呼吸小镇”。
郑和,一个包罗万象的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央苏区县和革命老区,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佛子山、宫山洞省级风景名胜区、五个国家aaa级风景名胜区,以及大岭银杏、阳原鲤鱼溪等多个风景名胜区,如历史文化名村、38个国家和省级传统村落、19个省级乡村旅游村、132座古廊桥等。
郑和,绿色产业的崛起。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继续发展茶叶和竹子两大主导产业,精细食品加工、机电制造和现代农业三大主导产业,以及特色旅游和医疗保健、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和文化创意四大新兴产业。被授予“中国白茶之乡”称号中国白茶”、“中国茶业百强县”、“中国竹艺城”、“中国电子商务百强县”、“中国特色茶旅融合县”,初步形成了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的“2+3+4”现代绿色产业发展新格局。
本文《“中国白茶之乡”福建正和邀请您品尝正和白茶》链接:https://www.tea-bar.com.cn/chayechangshi-325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