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茶文化 > 茶叶知识 > 茶叶采摘 > 猴魁茶叶怎么采摘的呢图片

猴魁茶叶怎么采摘的呢图片

文章来源:茶文化网 时间:2024-06-19 20:10 点击72次

猴魁茶叶怎么采摘的

工序一:采摘

太平猴魁的鲜叶采摘特别讲究。谷雨前后,当20%芽梢长到一芽三叶初展时,即可开园。其后3~4天采一批,采到立夏便停采,立夏后改制尖茶。采摘标准为一芽三叶初展,并严格做到“四拣”:一拣山,拣高山、阴山、云雾笼罩的茶山;二拣丛,拣树势茂盛的柿大茶品种的茶丛;三拣枝,拣粗壮,挺直的嫩枝;四拣尖,采回的鲜叶要进行“拣尖”,即折下一芽带二叶的“尖头”,作为制猴魁的原料。“尖头”要求芽叶肥壮,匀齐整枝,老嫩适度,叶缘背卷,且芽尖和叶尖长度相齐,以保证成茶能形成“二叶抱一芽”的外形。“拣尖”时,芽叶过大、过小、瘦弱、弯曲、色淡、紫芽、对夹叶、病虫叶不要(即“八不要”)。“拣尖”时,剔除的芽叶、单片,均制“魁片”。一般上午采、中午拣,当天制完。

太平猴魁采摘要在晴天进行,雨天一般不采。“拣尖”过程,也是鲜叶摊放过程。短时间摊放,实际上是一种轻度萎凋,使少量失水,便于杀青,同时也有利于内含物的转化,对猴魁香气、滋味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太平猴魁制造分杀青、毛烘、足烘、复焙四道工序:

 

工序二:杀青

用直径70厘米的桶锅,锅壁要光滑清洁。以木炭为燃料,确保锅温稳定。锅温110℃左右,每锅投叶量75—100克。翻炒要求“带得轻、捞得净、抖得开”,历时2—3分钟。杀青结束前,要适当理条。杀青叶要求毫尖完整,梗叶相连,自然挺直,叶面舒展。

 

工序三:毛烘

按一口杀青锅配四只烘笼,火温依次为100℃、90℃、80℃、70℃。杀青叶摊在烘顶上后,要轻轻拍打烘顶,使叶子摊匀平伏。适当失水后翻到第二烘,先将芽叶摊匀,最后用手轻轻按压茶叶,使叶片平伏抱芽,外形挺直,需边烘边捺。第三烘温度略降。仍要边烘边捺。当翻到第四烘时,叶质已经干脆不能再捺。至六、七成干时,下烘摊凉。

 

工序四:足烘

投叶量250克左右,火温70℃左右,要用锦制软垫边烘边捺,固定茶叶外形。经过5一6次翻烘、约九成干,下烘摊放。

 

工序五:复焙

又叫打老火,投叶量约1900克。火温60℃左右,边烘边翻。切忌捺压。足干后趁热装筒,筒内垫箬叶,以提高猴魁香气,故有“茶是草、箬是宝”之说。待茶冷却后,加盖焊封。

太平猴魁茶叶是什么时候采摘的

一般太平猴魁都是谷雨前采摘,没有明前茶的说法,一般核心产区的茶叶为手工炒制,而外围产区的布尖显著特点是杀青不彻底,保持嫩绿色,外形很扁平好看。而捏尖是彻底杀青成熟的,颜色成墨绿或苍绿,没有经过碾压,不会显得非常扁平。太平猴魁属于绿茶类尖茶,产自安徽黄

山,是安徽出产的几种名茶之一,在绿茶界广受好评。其实,“猴魁”是一个品质名称,当地所产茶叶,按等级以“猴魁”为最上,又依次分为魁尖、贡尖、天尖、地尖、人尖、和尖、元尖、弯尖等品次。不敢说全部,但各位大部分经常喝到的,怕不是猴魁,而是顶着猴魁名字的次等茶叶。

猴魁茶叶怎么分辨好坏图片对比

好的猴魁扁平挺直,魁伟重实,简单地说,就是其个头比较大,两叶一芽,叶片长达5至7厘米,这是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其鲜叶持嫩性较好的结果,这是太平猴魁独一无二的特征,其他茶叶很难鱼目混珠。

冲泡后,芽叶成朵肥壮,有若含苞欲放的白兰花。此乃极品的显著特征。

猴魁茶叶的冲泡方法图片

泡太平猴魁首先要温杯、投茶,这也太平猴魁冲泡方法和其他的茶不一样的地方。用80℃左右的开水温玻璃杯。然后取适当的茶叶放在玻璃杯中,投茶时注意将太平猴魁的根部朝下。泡太平猴魁其次是要洗茶。太平猴魁与其他茶叶不同的地方在于,冲太平猴魁要洗茶。但是这个洗茶的过程只能维持3秒。因为3秒过后太平猴魁的茶叶的香味和对人体有益的成份就要慢慢溢出来了,所以洗茶的过程要非常快。向茶杯中倒入水的时候要沿着茶杯内壁倒进去。

太平猴魁冲泡方法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在泡茶的环节还是有讲究的。洗完茶之后,就可以泡茶了。先向杯子中倒入1/3的开水,然后拿起水杯慢慢的摇一摇,这主要是为了让茶叶充分吸收水分。30秒之后,再次注水。5分钟之后一杯香气浓郁的太平猴魁就泡好了。

猴魁茶叶是怎么拆下来的

猴魁茶叶产地只有安徽黄山北麓的黄山区,猴魁茶是传统名茶之一,归属于绿茶类,猴魁茶叶产地是安徽黄山北麓的黄山区,生长在高山上,云雾整日环绕,日照少,地势险峻,人工采摘纯手工制作,产量有限,由于此地气候独特、土质特殊,同时经过一系列复杂精心的加工过程,所以此地生产的猴魁茶可以说是绿茶中的“爱马仕”,尖茶中的极品。

它的外形独树一帜,个头偏大,两片茶叶环抱住嫩芽,扁平挺拔,舒展柔软,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其嫩性保持持久,坊间流传其美名。

本文《猴魁茶叶怎么采摘的呢图片》链接:https://www.tea-bar.com.cn/chayecaizhai-91127.html

为您推荐
茶叶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