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茶文化 > 茶叶专题 > 正山小种 > 为什么叫正山小种红茶呢

为什么叫正山小种红茶呢

文章来源:茶文化网 时间:2024-05-25 14:01 点击128次

正山小种”红茶一词在欧洲最早称武夷BOHEA,就是现在所说的武夷地名的谐音。

在欧洲(英国)它是中国茶的象征,后因贸易繁荣,当地人为区别其它假冒的小种红茶(人工小种或烟小种)扰乱市场,故取名为“正山小种”。

正山小种冲泡后汤色是橙黄色的看起来非常美观,口感非常好,有一股天然的花香味传统的制作工艺的正山小种松烟香喝起来味道非常甘醇爽喉。相对云南大叶滇红桐木关的正山小种红茶有着特殊的口感,犹如江南女子一般柔中带刚,刺激你的整个口腔和味蕾,这就是桐木关正山小种红茶的魅力所在。

“正山”指的是桐木及与桐木周边相同海拔、相同地域,用相同一种传统工艺制作,品质相同,独具桂圆汤味的统称“正山小种”,“正山”既指正确正宗的意义,也指“内山”群山环绕、山之高峰之地谓之“内”;而“小种”是指其茶树品种为小叶种,且产地地域及产量受地域的小气候所限之意;故“正山小种”又称“桐木关小种”“星村小种”。

简单来说就是“原料与生产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里面的小种红茶,才叫做正山小种红茶”。

正山小种的历史溯源

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关,就像一块保留地,内涵隽永却又无声无息。明朝中后期,世界红茶鼻祖——红茶就诞生在桐木关。

明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发展经济,减轻民众负担,下旨罢造团茶,改贡散茶,一向以团茶龙凤饼著称的武夷贡茶,在改制散茶时,因其制作散茶的技术落后,生产出来的散茶品质低劣,走入了有史以来最低谷。从清代周亮工的记载:“前朝不贵闽茶,即贡茶亦只备宫中盏之需。“可以看出当时改制散茶后,武夷茶处境的尴尬。

明朝中后期的某年(1568年),在采茶的季节,有一支军队路过于此,晚上驻扎于今天的桐木村,当地茶农未曾见过如此动乱场面,当天已采摘的茶青没有来得及制作茶叶,第二天已经发酵。为了挽回损失,茶农以当地马尾松干柴进行炭焙烘干,并通过增加一些特殊工序,以最大程度保证茶叶成份。

制成的茶叶运往镇上销售,本是无心之作的茶叶,却受到大量茶客的欢迎与喜爱,接下来订单逐年增多,需要整个桐木都全力生产此种茶叶,才可勉强满足市场的需求,也使得桐木远近闻名。

16世纪末17世纪初(约1604年),正山小种被远传海外,由荷兰商人带入欧洲,随即风靡英国皇室乃至整个欧洲,并掀起流传至今的“下午茶”风尚。自此正山小种红茶在欧洲历史上成为中国红茶的象征,成为世界统饮名茶。

本文《为什么叫正山小种红茶呢》链接:https://www.tea-bar.com.cn/zhegnshanxiaozhong-5762.html

为您推荐
茶叶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