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茶普洱真假鉴别图
中茶红印圆茶是中茶的明星产品,受到广大茶友的追捧和喜爱。
红印圆茶又称现代普洱贡茶,始制于1940年范和钧创办佛海茶厂之时。其饼茶内正均为红色印记,且茶饼的外纸正面都印着“八中茶”中茶公司标志。
第一饼红印普洱圆茶,1940年在佛海茶厂临时厂房出厂,直到1950年代末期,勐海茶厂陆续还在制造生产。经过了20年,跨过了两个政治时代,从佛海茶厂到了勐海茶厂,继续压制,形成红印圆茶生世扑朔。然而红这一颜色,在20世纪50年代,属于特别敏感色彩,这也为红印普洱圆茶增加时代色彩。
红印普洱圆茶除了其身世价值外,茶品品质亦属现代普洱茶中的上乘之品。茶菁肥硕,条索饱满,颜色粟红,茶面油光、茶汤透红及叶底柔软新鲜,厚酽有兰香或野生樟香味,是勐海茶厂得以在现代普洱茶史上的依据之一。
市面上有的商人看见红印茶品有利可图,假货赝品接连推上市,真假难辨。真的红印普洱圆茶除了上述滋味外,其版面的八中茶正完全埋在茶饼中央,是旧式压模制造,使用古老制作工艺,无不是脐臼圆型饼茶。
另外红印普洱圆茶可分为“早期红印”和“后期红印”,就是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的产品。早期、后期茶饼的确确年代已无法明确肯定,只能从品饮、茶饼和外包纸字体来识别出。
中茶公司茶饼外包纸,在那个时代是用木刻版画印刷,八中茶标记木模,由早期使用到了后期开始时,版画字体已经起毛边;后面经过修改,修版后字体笔画变细,而且留下了刀痕;另外也从八中茶标志中间的茶字明显看出,早期的字体笔画粗大,后期的比较细小且有刀痕。外包装上,早期红印筒包的竹箬比较粗老、厚硬、顾色深;而后期红印的比较细嫩、薄且颜色浅淡…
中茶牌普洱茶如何分真假
方法如下:
1、辨别新、老普洱茶:由于普洱茶可持续发酵,因此越陈越香,价钱当然也较贵。新的普洱茶指的是刚制成的普洱茶,外观颜色较绿有白毫,味道浓烈,老的普洱茶指的是陈放较久的普洱茶,因为经过长时间的后氧化作用,茶叶外观呈枣红色,白毫也转成黄褐色。;
2、闻茶叶香气:通常保存不佳的普洱茶会产生霉味,有些商人为掩盖其气味,会加入菊花等花香。因此若看到普洱茶中参有菊花,或闻起来有花香,表示茶叶品质不纯正。;
3、辨别茶汤颜色:请店员或老板试用,观察茶汤颜色。由于陈年普洱经过多年持续发醇,茶汤颜色较深,但绝非黑如漆;而新普洱茶的茶汤颜色较淡。不过这一点也只能作为参考,因为即使新制的茶也会很深,最好的方法还是试喝;
4、试喝 :一杯好的普洱茶不会有霉味、也不会是苦水。新制的普洱有白毫,未经过陈化,因此会有苦涩味;普洱茶陈化、白毫转金针后,性温和、不刺激,因此味道较甘醇。
普洱上等茶如何鉴别好坏
1、茶形,品质好的普洱茶条索紧实肥厚,品质差的普洱茶条索松散干瘪;
2、茶香,品质好的普洱茶冲泡后香气清香袭人,品质差的普洱茶冲泡后香气比较杂乱;
3、茶汤,品质好的普洱茶冲泡后茶汤澄澈透亮,品质差的普洱茶冲泡后茶汤浑浊暗沉。
中茶普洱怎么鉴定
1、看包装
老中茶的印刷工艺较落后,多数为木刻板印刷,字体较粗,且端正,颜色较红;假的中茶印刷的包装颜色鲜亮,字体稍细,不同于老工艺刻板字体。
2、看印刷牌
正品中茶的“中”字颜色正红,“茶”字立于正中,八个“中”字对称端正,中间的“茶”字为淡黄色,字体质朴方正。假的中茶包装看上去比较光鲜,但模板各式各样,颜色有深有浅你,排版上上下下,极不规范。
3、看字体
正品中茶的印刷字体反正、圆润;假中茶的印刷字体细长,颜色偏色或淡或浓,汉字和”下排对应拼音字母排版长短不一。
4、看茶色
以2000年的中茶黄印11年干仓为例,汤色呈干红葡萄酒的颜色,无沉淀物,透亮深红,口感丝滑,无堆味,老茶汤色透,新茶汤色混浊;假的中茶干仓新茶汤看。上去很红,但不透亮;新茶没经过长时间的陈化,沉淀物较多,所以看上去不透亮,颜色淡红,堆味较重,微涩苦。
5、闻气味
抓起一把茶叶,仔细的用鼻子闻它的味道,如果闻到的是来自于大自然的天然清香味道,那么它肯定是真的中茶,如果味道难闻,甚至有怪味,那可能是添加了别的东西。
6、尝味道
可捏一两粒茶叶,放在口中自己咀嚼,慢慢的品味,若品味到的是一种芳香和纯正,没有杂味,说明是真中茶茶叶。
中茶普洱茶级别一览表
回答如下:
中茶普洱茶等级划分为:0-9级。
一级普洱: 一级普洱是普洱茶中的的人更高等级,通常是由优质原料制成的标准。一级普洱茶的分为外观完整、色泽鲜亮,茶叶叶片完整,带有一定的九级毫。其汤色清亮透明,呈红褐色,茶叶泡开后,香气浓郁持久,回甘醇和,口感滑爽。
二级普洱: 二级普洱茶比一级普洱茶略有一些不足,但仍然属于高品质的其中普洱茶等级。二级普洱茶的生茶外观整齐,色泽较一级普洱茶稍微暗淡一些。汤色透明度较高,呈红褐色,香气和口感也有较好的六个保持,但比一级普洱茶稍微逊色一些。
本文《中茶的普洱品质如何鉴别》链接:https://www.tea-bar.com.cn/chayejianbie-96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