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茶的发展意义与价值
茶文化在唐代的形成和兴盛,有着来自茶本身特性、宗教、政治、士族社会变迁、文化导向、经济发展等各方面的主要原因。概括而言,茶本身特性是茶文化兴盛的物质基础,佛教禅宗重茶让茶文化得以确立,皇室朝廷崇茶为茶文化提供制度保障,贵族士人扬茶让茶文化得以推广,文人墨客誉茶让茶文化内涵进一步提升,而唐朝经济制度变革则让茶文化的发展有坚实的社会基础。
唐代茶叶的优缺点
1、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整个唐代经济、文化的昌盛、发展相关。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兴盛的时期,尤其是中唐以前,国家富强,天下安宁,形成各种文化发展的条件。
2、唐朝流行喝饼茶,其外形和制法均和现代不同。除饼茶外当时,也有少量蒸而不杵不拍的散茶或蒸、杵而不拍的末茶,偶尔也有人饮用即采、即炒、即煮的茶,即现代绿茶制作工艺中的蒸杀青、炒杀青工序及制紧压茶的雏形。
3、安史之乱后,虽然社会出现动乱,经济也出现衰退,但文化事业并未因此而停止发展。唐朝疆域阔大,又注重对外交往,当时的长安不仅是国内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
唐代茶是什么样子的
从《茶经》里我们可以得知,唐朝人喝的是主要是茶粉,不是我们今天的这种茶叶。唐代人也有类似明代人泡散茶(即茶叶)的喝法,但不是主流,茶叶本身质地比较粗劣的时候,才会这么喝,唐人称之为“痷茶”。
在唐代文献中,“煮茶”常常也被称为“煎茶”。其实,这两者的操作方式很相似,只不过煎煮时用的茶器不同——煮茶用的容器叫“茶鍑”或“茶釜”,煎茶用的容器叫“茶铛”。茶鍑没有嘴,煮好茶之后,需要使用茶勺把茶舀出来,而茶铛本身有一流嘴,煮好茶之后,可以直接经由流嘴把茶倒出来。
无论煮茶还是煎茶,用的都是制好的饼茶。这种饼茶在饮用之前,要先用火炙烤,晾凉以后,把茶饼研磨成茶末。讲究的话,还要经由茶罗把茶末再细细罗一遍,变成茶粉,再投入煮茶器中煮饮。唐代的饼茶有圆形,也有长方形。而茶碾的碾轮为圆形,碾槽为长方形。
唐代茶叶的种类有几种
唐代人与其说喝茶,更不如说是吃茶。所谓“吃茶”是将茶与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熬成粥吃,这种做法与现今迥然不同。茶道程序繁多,分为礼佛、净手、焚香、备器、放盐、置料、投茶、煮茶、分茶、敬茶、闻茶、吃茶、谢茶等。当然实际生活中,不同阶层的人,会有所增减,并不是完全按这个来。就像我们现在的茶道一样,茶庄里喝茶和自己家喝茶肯定不一样,普通老百姓不会有那么多讲究。
宋代饮茶和唐代茶的区别
唐朝的时候把喝茶称之为吃茶。因为在唐朝的时候人们喝茶的步骤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先把茶叶焙干
2:把焙干的茶叶放到茶碾里碾成碎沫。
3:将碾好的碎沫放入茶具中加入开水。
4:喝茶时将茶叶碎沫一起喝掉。
所以在唐朝的时候将喝茶称之为吃茶。
可参照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中的一套唐朝的茶具。
唐代茶有哪些
那么唐代人喝什么茶呢?依据陆羽所著《茶经》载,有阳羡茶、寿州黄芽 、昌明茶、衡山茶、碧涧、明月、芳蕊、茱萸等,主要茶叶产地在南方各省。从工艺上看,唐茶以团饼茶为主,亦产散茶(蒸青)和末茶。如唐代制造的“蜡面”贡茶,亦属于研膏“团饼”茶类,主要产地在福州、武夷山等地。
“蜡面茶”是唐宋时期一种名贵茶品,在制作过程中加入香料膏油,印制成饼,光润如蜡,故名。“蜡面茶”的制作始于唐代,主要作为贡品进贡皇室,由皇帝颁赐给朝臣,有时也作为礼物赠送邻国,民间罕见。
本文《唐代是如何鉴别茶的价值》链接:https://www.tea-bar.com.cn/chayejianbie-94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