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釉瓷器的年代鉴别方法
郎窑绿釉层均匀较薄,釉色稳定,呈翠绿色,鲜明艳丽,釉面上有较强玻璃般光泽,似有一种翡翠玉般的感觉。在同类郎窑绿釉中是一件上乘之作。
二、在釉下紧贴胎体处布满细纹片,俗称“苍蝇翅”。用10倍放大镜细看,在釉面上可见密集细小的小点点,我想这也许是在高温烧制过程中,由釉内小气泡所形成。
三、在器底近足处有一圈不过足垂釉,俗称“郎不流”,但垂釉非常自然整齐,似有一种釉流至底足前曳然而止的感觉,厚釉处釉色加深,呈现深绿色。
四、圈足呈泥鳅背,内墙为内弓,底足内施白中闪青釉,低款青花双圈足见。
五、器内施青白釉,釉层较厚,无开片,其釉色与底足内白色闪青釉有较明显区别。口沿处有一圈明显粉白釉俗称“灯边草”。
茶末釉瓷器真假鉴别
雍正时制品多偏黄,有茶无末,称“鳝鱼黄”;乾隆时则茶末兼有,釉色偏绿者居多,俗称“蟹甲青”、“茶叶未”等,也有的挂古铜锈色,具有青铜器的沉着色调,常被用来仿古铜器,称“古铜彩”。
茶叶末釉瓷器的烧制比较困难,不能大批量生产。
好的茶叶未釉价值极高,主要藏于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中。
从传世实物看,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品为多,也最为精彩。
“清乾隆茶叶沫釉摇铃尊”,足内刻“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造型典雅端正,胎体厚实稳重,通体内外施茶叶末釉,色泽浓重而又不失质感,莹润亮泽。
釉层瓷器的鉴别方法
釉是陶瓷器表面的一种玻璃质层。
釉层的作用是使陶瓷表面光洁美丽,吸水性小,易于洗涤和保持洁净。由于釉的化学性质稳定,釉面硬度大,又使瓷器具有经久耐用和耐酸、碱、盐侵蚀的能力。此外,颜色釉还能起到装饰作用,使瓷器美观。按照釉的成分,可以分为石灰釉、长石釉等;按照烧成温度,可以分为高温釉和低温釉;按照烧成后的外表特征,可以分为透明釉、乳浊釉、颜色釉、有光釉、无光釉、结晶釉、玻璃釉、开片釉、窑变釉等。此外,施釉方法也有多种,如浸釉、蘸釉、浇釉、喷釉、荡釉、滚釉、刷釉等。单色釉老瓷器的鉴别
民国红釉瓷器底足特征:呈现出米黄色及苹果绿的釉色。 从其瓷器的底部来看,瓷器表面的红色釉面从瓷器的口部逐渐向下增厚,并且在瓷器口部沿边的位置露出了一圈雪白的胎质。
整个瓷器的釉面到了瓷器的底部突然停止,成为了釉面最后的地方,导致其底部还呈现出米黄色及苹果绿的釉色,这一点也成为了鉴定红釉瓷器的重要依据之一
民窑茶叶末釉瓷器鉴别
清代民窑底足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窑变足:清代民窑的底足常常呈现出窑变的特征,即底足的形状和釉色与器物本身不同,这是由于窑炉温度不均匀造成的。
磨砂足:清代民窑的底足常常采用磨砂工艺,使底足表面呈现出一种粗糙的感觉,增加了器物的稳定性。
红色足:清代民窑的底足有时会采用红色釉料进行涂抹,这种红色足在当时非常流行,也是清代民窑的一个特征。
突起足:清代民窑的底足有时会呈现出一些突起,这些突起可以增加器物的稳定性,也可以增加器物的美观度。
窄足:清代民窑的底足通常比较窄,这是为了增加器物的稳定性,使其不易倒置。
总之,清代民窑底足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窑变足、磨砂足、红色足、突起足和窄足等方面,这些特征不仅体现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趣味,也为后人研究和鉴赏清代民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茶叶末釉瓷器怎么看年代
1、茶叶末釉瓷器年代特征:
从宫中传世品来看,清代茶叶末基本都是江西所稍早,数量多、品种全,制作精美,主要集中在雍正、乾隆二朝,嘉庆、、咸丰、光绪朝也有烧造,但数量不是很多。其中雍、乾二朝特色比较鲜明。
2、清代晚期茶叶末釉瓷器特征:
嘉庆初期釉瓷器仍然延续乾隆的风格,有着较高的水准,嘉庆后期,瓷器质量开始下降。、咸丰、同治、光绪四朝仍有烧制,但是已经逐渐衰落。
3、釉瓷器特征:
乾隆茶叶末首先是胎体细腻,瓷质紧密,胎壁比雍正时略厚,釉面匀净,有的带棕眼和丝文,光泽莹润,釉面色调有深浅之分,深者略显黑褐,浅者因黄色釉面上小黑点密集较多而显黄色,釉色偏绿者居多,俗称“蟹甲青”。一般器足为黑褐色,仔细观察会发现足部釉与露胎釉相接处有刮削时无意留下的一圈小锯齿状边缘。釉瓷器造型继承了雍正样式,也有仿古铜器式,还有创新样式。款识上,多在器物底足内篆书“达清乾隆年制”六字款,少数是四字篆书“乾隆年制”,个别写于器物口边六字篆书款。
4、釉瓷器特征:
从釉色上看最具魅力,釉面细腻,色泽幽静匀润,颜色多变,釉色多偏黄,有茶无末,称“鳝鱼皮”。造型也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主题突出的是“秀丽”,端庄典雅,讲究线条的变化流畅,质朴简洁,刚中却带柔,注重上下比例之前的协调。圆器小件少,琢器多,尤以瓶的数量最多,基本是陈猎瓷,也有部分文房用具。款识均是在器物底足内阴刻四字“雍正年制”或者六字“大清雍正年制”篆书款。字体工整规矩。
本文《茶釉瓷器的年代鉴别》链接:https://www.tea-bar.com.cn/chayejianbie-188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