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茶文化 > 茶叶知识 > 茶叶鉴别 > 唐代是如何鉴别茶的的价值

唐代是如何鉴别茶的的价值

文章来源:茶文化网 时间:2024-06-20 03:23 点击56次

唐代茶的发展意义与价值

茶业是唐代农业、手工业中的新兴产业。唐代茶叶生产崛起是当时社会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唐代生产力的进步、南方茶区适宜的自然条件、茶叶商品性增强、市场需求旺盛、从业人员众多及茶叶生产技术进步密切相关。一、社会生产发展,自然条件适宜二、茶叶商品性增强,市场需求旺盛(1)唐代茶叶市场容量的扩大。

(2)茶叶贸易繁荣三、劳动力资源充足,从业者众多四、茶叶生产技术进步

唐代茶叶的优缺点

从《茶经》里我们可以得知,唐朝人喝的是主要是茶粉,不是我们今天的这种茶叶。唐代人也有类似明代人泡散茶(即茶叶)的喝法,但不是主流,茶叶本身质地比较粗劣的时候,才会这么喝,唐人称之为“痷茶”。

在唐代文献中,“煮茶”常常也被称为“煎茶”。其实,这两者的操作方式很相似,只不过煎煮时用的茶器不同——煮茶用的容器叫“茶鍑”或“茶釜”,煎茶用的容器叫“茶铛”。茶鍑没有嘴,煮好茶之后,需要使用茶勺把茶舀出来,而茶铛本身有一流嘴,煮好茶之后,可以直接经由流嘴把茶倒出来。

无论煮茶还是煎茶,用的都是制好的饼茶。这种饼茶在饮用之前,要先用火炙烤,晾凉以后,把茶饼研磨成茶末。讲究的话,还要经由茶罗把茶末再细细罗一遍,变成茶粉,再投入煮茶器中煮饮。唐代的饼茶有圆形,也有长方形。而茶碾的碾轮为圆形,碾槽为长方形。

唐代茶是什么样子的

1、紫笋茶

紫笋茶,属于蒸青绿茶团茶,产自唐代吴兴顾渚山(今浙江湖州),出自大唐贡茶院。

紫笋茶,是大唐第一名茶。其盛名彪炳于唐,得益于唐朝皇室的热爱、陆羽《茶经》的“一书封神”以及诸多文人名士的推崇。

2、阳羡茶。

阳羡茶,属于蒸青绿茶团茶,产自唐代义兴县(古称阳羡县,今江苏宜兴),出自大唐贡茶院。阳羡茶,是占据唐朝贡茶主导地位的两大贡茶之一。

唐朝吴兴(今湖州)的紫笋茶,以及阳羡(今宜兴)的阳羡茶,有时也统称为紫笋茶,作为唐朝皇室最受追捧的贡茶而响彻天下。

3、蒙顶茶

蒙顶茶,又名蒙山茶、蒙顶山茶,是蒸青绿茶团茶,产自四川雅安的蒙顶山(蒙山)。

初唐时期,蒙顶茶堪称是大唐第一名茶。相比于紫笋茶于阳羡茶,蒙顶贡茶更早,盛名更是流传于九州。但是因为产量太低及中唐战乱,使得在唐朝的影响力远不如紫笋茶和阳羡茶,也就只能屈居第三名茶之位。

唐代茶叶的种类有几种

唐代陆羽开列出了28种之多,这种茶具,大致分为八大类。

1.生活用具:风炉、灰承、茗、炭和火荚五种。

风炉:陆羽亲自设计。状如古鼎,三足两耳,炉用铁。铜铸造。炉内为泥壁,炉腹有三具窗口,用以通风,窗孔上分别铸有“伊公”、“羹陆氏茶”字样,连起来为“伊公”、 “羹陆”、 “氏茶”。伊公即伊尹,是商代开国贤相,也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厨师,首先发明用鼎煮饭:陆氏则是陆羽本人。陆羽把自己和伊公相比。

炉脚上分别铸有“坎上巽下离于中”, “体均五行去百疾”和“圣唐灭胡明年铸”二十一个古文字。按《周易》解释,坎主水,巽主风,离主火, “坎上”一句的意思就是,煎茶之水放于上,风从下面吹入,火在中间燃烧。 “五行”一句的意思是,茶能使五脏调和,百病消散。“圣唐”句是指制作年代。另几件是辅助工具。灰承;有三只脚的铁盘,供承灰用。炭荚:六角形铁棒,长一尺,以使炭通火。火荚、铁刷、火筷,可以夹烧红的炭。

2、煮茶用具:钹、交床:是大口锅,用来煮水煎荼,用生铁制成,内光外粗,耳呈方形。交床:是十字交叉的支架,上有搁板,中间剜个圆孔,以便放锅。

3、烤、碾、量茶用具:夹,纸囊,碾,拂末,罗合,则六种。

夹:用小青竹或铁铜制成,长一尺二寸,供烤炙茶叶时翻用。纸囊;用产于剡溪的剡滕纸双层缝制。用来贮烤好的荼,可以“不泄其香”,碾;用木制,内圆外方,里面放一个车轮状带轴的堕,亦即碾轮,能在圆槽来回转动。将炙烤过的饼荼碾成碎末。拂末:用羽毛做成,清掸茶末。罗合:即罗筛,罗用竹制成,弯成圆形,绷上细纱或绢。则:用贝、蛎、蛤的壳充当,铜铁竹制成匙,小箕之类,供量茶用。

4、水具:水方、漉水囊、瓢,竹夹和熟盂等五种,贮盛开水,陶做瓷成,可盛水二升。竹用木帛优,长一尺,两头包银,用以搅水。

5、盐具:鹾簋和揭鹾簋:放盐用的瓷制品,圆形为主,直径四寸,也有盒形等。揭:竹制品,取盐用、饮茶用.陆羽认为越瓷最好,因越瓷为淡青色,能与绿色的茶汤相映生辉。札:形似笔状,供饮茶时调茶用。

6、饮茶用品:碗和札。碗:瓷制品、饮茶用。

7、清洁用具:涤方、滓方和巾。涤方:用木制成,用盛放洗涤后的水。滓方:用木制成,盛放茶滓。巾:粗绸制成,长二尺,做两块交替使用。用来擦干各种茶具。

8、藏陈用具:畚、具列和都篮三种。畚:用白蒲草制成,呈长方形,用以盛放烹茶用的全部茶具,便于携带。

以上茶具,饮茶时并非一一具备,必要时,可省略若干件.在唐代的茶具中,还应值得一提的是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成套的饮茶器具,则为世人提供了唐代茶具的实物证据,令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这些茶具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宫廷系列茶具实物。这些大内茶器,主要有三类:金银茶器、秘色瓷茶器、硫璃茶具等。

唐代关于茶的文化常识

李世民时期有茶叶,因为茶起源于唐代,甚至是唐代之前的时期,所以李世民时期是有茶叶的。

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其它则尚有起源于神农、起源于秦汉等说法。

宋代饮茶和唐代茶的区别

宋代变唐代煮茶为点茶,饮茶时先把精细的茶末用开水冲点,并用茶筅(xian)用力搅拌(古称“击拂”)以使茶与水完全溶为一体,然后趁热饮用,这就是所谓的“点茶”。

宋代,朝廷在地方建立了贡茶制度,地方为挑选贡品需要一种方法来评定茶叶品位高下。根据点茶法的特点,民间兴起了斗茶的风气。

斗茶,多为两人捉对“撕杀”,三斗二胜。决定胜负的标准有两条,一是汤色,二是汤花。汤色即茶水的颜色,以纯白为上。蔡襄《茶录》的第一句是“茶色贵白”,青白、灰白、黄白,则等而下之。汤花是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好的茶汤要有一层极为细小的白色泡沫浮于盏面,称为“乳聚面”;不好的茶汤点过不久,茶就与水分离开来,称为“云脚散”。为了不使云脚散,茶人必须掌握高超的点茶技巧,使茶与水交融似乳,最好还能“咬盏”。

本文《唐代是如何鉴别茶的的价值》链接:https://www.tea-bar.com.cn/chayejianbie-142952.html

为您推荐
茶叶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