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好作文,在我看来,无非有以下几点:
1.严谨的布局:正所谓万事开头难,不过只要开了个好头,这篇作文就会很好写了。凤头:是文章的首段,是阅卷老师首先入眼的地方,一定要做好整篇文章的中心把握,要做到下文与首段上下连贯,紧密结合,要通过开头使下文有可写之处,开头要达到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的效果。例如,巧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且通过这些修辞手法,而统领全文主旨。猪肚:在一篇上好的文章中,分段都会恰到好处,而当文章中只有一大段或两三段时,这篇文章即使文采再出众,也不会有太高的分数,因为阅卷老师在中考判卷时,每三分钟就要判出一份作文,工作量相当大,如果不善于分段,阅卷老师可能失去耐心,从而看不完,就会草草的给出分数。所以,在我看来,一篇文章至少要分 6-8个段,但不是一行或几行一段,而是要看起来像豆腐块,一块块整齐的排列在一起,使文章紧中有松,松弛有度。要看上去整篇文章是一个整体,而不是零散的。2014中考作文写作技巧及方法豹尾:在文章的最后处,应当让主题更突出鲜明,升华主题思想,使豹尾抽起来!或让人感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或更进一步的特殊效果。在文章末尾,应当再次点题,紧扣中心思想,让贯穿始终的中心思想继续延伸,引人深思。特别是要在结尾处,与开头形成呼应,对比,递进等等,来引发阅读老师的共鸣!
2.细腻的文笔:不管是记叙,议论还是散文;不管是写人写事还是写景。都要用细腻的文笔呈现出来,使文章中点更突出,让阅卷老师在看试卷的过程中,有深思,放慢阅读速度和重复阅读的情况出现,让阅卷老师身临其境,从而使文章更具灵性。
3.贯穿始终的思想感情:在一篇布局格式上很得当,错落有致的文章上,还必须要有一条贯穿始终的思想路线,这条线就像鱼的脊椎一样重要,这条线一定要清晰,明确,千万不可含混不清。把握好这几点,一篇好的中考作文已经大致成型,不过要想在中考中脱颖而出,这仅仅是开始。
粽子是怎么做的步骤作文
我爱吃香喷喷的粽子,也看过别人包粽子,却从未自己动手包过。直到今天,我才算是大开眼界了。 我乖乖地在奶奶身旁耳染目睹,认为简单的包粽子根本难不住天才的我,不学自通。谁知,当我真正去包时,才明白包粽子是门手艺,能包得漂亮而结实非常不容易。 开始动手,我拿出两片一大一小的粽叶,学着奶奶的样子折出一角,再在折好的角筒上放入一点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块猪肉,又用糯米盖得严严实实的。我得意了,比想象中还顺利地完成了一大半。当我再把粽叶盖好时,糯米就像孩子似的不听我的使唤,接二连三地跳出来。我急得直跺脚,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围”――割掉一些糯米,我才舒了一口气。 哈哈,经过小挫折,总算到了最后的,也是最简单的步骤――扎棕绳。小KS(小意思),看我大显身手。地球人都知道,粽子要包扎严实才好吃。我接过棕绳,先把粽子五花大绑捆了一圈,还认为奶奶她们抱的样子特老土,不好看,就自作主张地用棕绳打了一个漂亮的蝴蝶结,理由很充分,只要不随便碰到绳子,也是十分结实的。大功告成,我拿起粽子准备放入碗中,可是不小心拉了一下棕绳那短的一部分,只听得“哗啦”一声,粽叶散开了,糯米们像飞珠滚玉一般,一粒接一粒地掉到地上。 我不甘心,各中各样的粽子在奶奶手中诞生,可我连一只都包不好,骨子里的牛劲儿顿时上来了。有了失败,我小心了许多,也成功地包出了几只。 吃着自己做的可爱的粽子,我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
粽子的做法小作文
下面都是,你自己做些改动,选择性摘抄。================一直以来,我都是以为新兴人过年吃粽子,别的地方的人也是一样会在过年吃粽子,因为习以为常,所以对此习俗一直也不怎么在意。最近,看到有肇庆的文人撰文说只有肇庆这个地方,是除了端午节外在春节有粽子吃的地方,我觉得很搞笑。此言当然差矣!在我们两广一带,无论壮族还是汉族,或者是其它别的民族,都是有过年吃粽子习俗的,另外,浙江嘉兴、越南等地的人们也有过年吃粽子的。有一个现象,似乎过年有吃粽子习俗的这些地方,都是过去的百越民族聚居地,这特有的习俗,是否是因为过去百越民族的生活习俗的影响,使到与他们曾经混居,包括汉族在内的族群,最后形成今天只个别地区特有的吃粽子年俗呢?为何广府地区腹地的广佛肇及粤西一些地方有过年吃粽子的习俗呢?为何我们过年吃粽子而别的地方过年不吃或不太盛行呢?老人家们没有说出个所以言来,反正在我的印象里,小时候过年期间除了可以吃上自己家做和油角、年糕、煎堆外,然后就是必不可少的粽子了。过去,新兴人喜欢在过春节或端午的时候自己包粽仔,以前家家户户妇女大多会做,现在年轻妇女不太会做,粽子是新兴传统民间食品,用于食用和送礼或奉祀,但外面街市不少地方有卖。新兴的粽子以软、香、滑取胜,尤其是味道,在广东裹蒸粽中无出其右者!每逢过年,新兴人的家门口、小巷道处,时时都可以闻到阵阵粽子的清香。新兴人春节包粽子的习俗不知始于何时,反正是很久就沿袭下来的。或许粽子应该是由肇庆传入的吧!为何这么说?我想新兴粽子与肇庆粽子,就如新兴人与肇庆人一样密不可分。自古以来,新兴人外出大多以水上交通为主,新兴江在肇庆南岸流入西江,肇庆端州是新兴人走出新兴到外面江最为主要的中转站。新兴虽然在唐宋时期曾为州郡,但很长时期都隶属于肇庆府管辖,从唐代六祖惠能至今天,两地便有着密不可分的地缘隶属关系,从两地的交流、河流的走向、人口流徙、文明的传播等考量发,新兴的粽仔应该是由肇庆传入新兴的。记得在肇庆地中读高中时,教语文的龙航源老师叫我们写一篇关于肇庆裹蒸粽子的文章,那时对肇庆的裹蒸粽子就有了初步的认识。(那篇作文俺现在还保留着,高中时的大部份作文也还保留着)肇庆人称粽子为裹蒸或裹蒸粽,我认为其实就是同一样东西,据说肇庆的文化学者为了裹蒸能够申遗,论证出“粽子”与“裹蒸”的不同,还煞有介事地指出粽子是源自于纪念屈原的,而裹蒸是为了纪念包拯的,呵呵!现代人真能作故事,为了申报非遗名录,一切可以从实际需要出发。只要你沿着肇庆往广州方向,看看国道两边的那些裹蒸厂家、作坊门口,那些在裹蒸后面写着大大的那个“粽”字,你不要说名字是商家给改了的,一样东西的名称,就如一个地方的地名一样,能够沿习下来了,那就一定是约定成俗了的,而且也有它的内涵所在,肇庆粽子既然要申报非遗,更加不能将历史割裂开来,硬是附和一些这样或那样的传说来,也是不可取的。看看那些广告牌上的粽子图片,里面包的分明就是粽子馅。我也是搞非遗工作的,各地搞非遗的人那个不知道,为了增加历史、文化内涵,对那些拟申报的项目生造历史、堆切民间传说的现象实在是太多了,都成公开的秘密了。一些人将那些所谓的专家论证奉为圭臬,而那些所谓论证却经不起论证。我觉得裹蒸就是经过改良后,创新发展了的粽子,是在粽子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制作得适合广东人口味,采用的材料过去用的是肇庆人称为野冬叶的芒叶,现在用的则是肇庆人自称的“只有肇庆独有的,在西江两岸才有出产冬叶。”史料记载,冬叶是拿来包角黍的(粽子),据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有冬叶者,状如芭蕉叶,湿时以包角黍(即粽子)……盖南方性热,极易腐败,唯冬叶可持久。”明白了吧,冬叶是用来包角黍,角黍即粽子,那为何要用冬叶包粽子呢?是因为南方性热,东西极易腐败,唯有冬叶可让糯米持久不腐。”就这样简单。说起冬叶,其实俺新兴农村村边屋角多的是,不过说的也没错,新兴也属于西江两岸。至于过年吃粽子,那有可能因为“粽”与 “宗”同音,且粽子一直是端午节用来奉祀祖先之物,经过漫长的发展,或者因为过年前有冬叶可以收割,经过冬叶包裹后的糯米可以长时间存放的缘故;又或者沿习了端午习俗,春节也包粽子用以奉祀祖先,同时作节令食物;也许又因为过去西江两岸的人出门劳作,习惯于不回家吃饭,只用一些冬叶、芒叶、荷叶等包裹一些煮熟了的米饭,久之形成习俗。总之,过年吃粽子习俗由来以久,不是包公时才有的习俗。其渊源还有待进一步考证!肇庆的文人给粽子赋予了许多美丽的内涵与传说,主观愿望很好,但站不住脚,不是说是纪念包拯“走人”的吗,难道包公是过年时走的?就形成了春节时吃粽子习俗了,那浙江嘉兴、广西、越南等地春节吃粽子,也是为了纪念包公?呵呵!明明就是粽子,有人以为给粽了子换了个叫裹蒸的马甲,就不是原来的粽子。肇庆某些文化人为了证明裹蒸的历史悠久,很喜欢援引唐代诗人杜甫所写的《十月一日》一诗,认为民间每年入秋后食裹蒸的习俗在“云贵高原”由来已久,而汉代古端州与云贵高原同属“南蛮之地”,风俗习惯有许多相同之处,后来各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此和睦相处,从而推断肇庆人食裹蒸的习俗大概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呵呵!差得远了,难道肇庆那些文化学者们不闻有 “十里不同风,百里地不同俗”之说法,肇庆与云贵高原,岂只百里!找论据也找个充分点的好吧!不是有意去贬损肇庆裹蒸粽,其实肇庆的粽子还是挺有名气的,无论以前还是现在。清代诗人王仕祯有诗赞肇庆城乡除夕熬煮裹蒸的盛况:“除夕浓烟笼紫陌,家家尘甑裹蒸香”。现在更加是名声在外,传统的肇庆裹蒸粽用料是糯米、绿豆(去皮)、半肥瘦猪肉作馅,加少许香料,用肇庆冬叶包裹,放在大甑熬煮近十小时即成嫩滑甘香的裹蒸粽。回到新兴粽子上,新兴粽子虽然名气远不及肇庆裹蒸粽,但风味绝对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除了风味稍有不同而已,口感上我觉得新兴粽子味道要比肇庆裹蒸好很多。正所谓青出于蓝胜于蓝,肇庆粽子传入新兴后,富有创新精神的六祖故乡人把它推陈出新了。新兴粽子吃起来,那味道是十分好。吃过新兴粽子,也吃过肇庆粽子,反正新兴的粽子我是闻着香,吃着有味道,吃一个不腻,还想吃第二个,新兴人包粽子有喜欢将绿豆留皮的,以便保留着粽子的绿豆清香,当然也有将绿豆退衣了的。肇庆市面上卖的粽子,由于绿豆退衣后与糯米同煲的时间较长,使得粽子煲成了豆泥状,吃的时候,是吃了一个就不想吃第二个,为啥?三个字,“腻” “滞” “饱”,我相信作为肇庆粽子制作厂家的人,自己看到了也不想吃了,或许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个人口味习惯,为了试验一下两种粽子那更加受欢迎,我曾经试过同时带两种粽子给外地的朋友试过,在他们事先不知道是那里的粽子,只告诉他们是两家人包的,结果全部都说那些他们并不知道的新兴粽子好吃。当然这样检验不一定科学,但还是可作参考的。有个在新兴呆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外地朋友。他在博客文章中提到,说新兴的粽子比肇庆的好吃,(链接:又逢柑橘丰收时!)新兴粽子好吃,那是自不然的,清代著名诗人袁枚还称赞它“物异河豚称帝馔,岭南糯裹沁心脾”。新兴粽仔有糯米粽、粘米粽、灰水(碱水)粽等;过年则以冬叶包裹的为常见,而以芒叶包制的,味道尤其清香。咸口味粽仔口感细腻甘美。因是用冬叶包裹糯米加绿豆制作而成,因而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香气横溢,入口溶化,甘香,是新兴人欢度春节的传统美食。灰水粽在每年的端午节最盛行,因为灰水粽色泽金黄,晶莹透明,适合冷吃,在夏季可做清凉解渴的食品。沾米粽用粘米包裹,给人的感觉有别于糯米的“滞”。包粽子是春节的前奏,记得小时候在农村时,在过年前的十来天,家家户户便开始洗冬叶,淘洗糯米、绿豆,用大盆浸泡好冬叶、糯米,在水井旁淘洗粽叶、糯米,为包粽子做好准备。然后,婶母妯娌,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的会聚集在一起包粽子,一边包一边说着家常闲话。其实她们不仅是在包粽子,而是包进了丰收喜悦和对来年的美好憧憬。用现在的话语说那就是:“她们包的不是粽子,是温馨!”。
粽子的做法步骤简写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屈原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怀抱大石投入江中,楚国人为了不让鱼虾咬坏了屈原的躯体,就用竹筒装上米投入江中,用来吸引鱼虾。后来,人们为了表示对楚国大夫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年的这一天楚国人就会用竹筒装满米投入到江中祭祀,这也是最早的粽子的由来。
最早的粽子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用叶子包成的,而是用竹筒做成的,古代人对端午节也赋予了更多的说法和内容,在祭祀屈原的时候担心投入江中的竹筒米会被江中的蛟龙盗取吃掉,于是丰富的粽子的形色,古人认为蛟龙害怕楝叶和五彩丝线,所以就用楝叶包米用绿丝缠绕扎好再投入江中。
春秋时期也有关于粽子的来历,有记载说,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包上黍米包成牛角状的粽子称之为角黍。也有用竹筒装上米密封起来烤熟,称之为筒粽。到了东汉末年,有百姓用草木灰泡水用来浸泡黍米,用菰叶包成了四角形状然后放在锅中煮熟,这种粽子后来演变成了广东碱水粽。一直到了晋代粽子才成为端午佳节的必备食物。
南北朝时期,粽子的样式就丰富了起来,不仅有黍米的,在米中还掺杂了板栗、红枣、肉等等,粽子也成了亲朋好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到了元、明朝时期,粽子已经不再使用菰叶,而是改成了箬叶,一直到后来的芦苇叶,里面的材料也有了豆沙、蛋黄、猪肉等,可以说品种越来越丰富多彩。
有专家认证说粽子其实只是民间的一种普通食物,最初吃这种食物也并不是固定在五月初五这一天,端午节吃粽子祭屈原,也是后人加上去的,反映了民众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粽子的步骤和做法作文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汩罗江边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两千多年后,五月初五成了传统节日――端午节,大家包粽子、划龙舟、煮鸡蛋,用各种方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又是一年端午节,我很想体会体会这种气氛,便向奶奶要求,让她教我怎样包粽子。包粽子,首先要把箬叶洗干净,在热水中泡软。再准备好枣子、鸡蛋、肉等做陷,将自己喜欢的陷煮得香喷喷的,就可以开工了。先把长长的箬叶折叠,围拢来,做成一个窝,中间放进调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后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匀,最后把箬叶包着的粽子做成四角的形状。这包粽子的功夫全在最后一道工序,你的粽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个角是不是匀称,是不是有型。我开始学的时候,总是把四个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个角,就是揉成一团球了。奶奶就不止一次看着我的“杰作”发笑:“这,这能叫粽子吗?你让细线系在什么地方啊?”我晕!感情粽子包出四个棱角是方便用细线系着挂起来的,怎么这世界上就没有圆粽子呢?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用猛火煮,大约1小时后,改文火煮30分钟就可以。在煮粽子的过程中,我总是急不可耐地要揭盖子察看情况。因为从锅里飘出那粽子的香气,馋得我直流口水。等待的时间总是特别的漫长,看到热气腾腾的粽子终于从锅里“解放”出来的时候,我高兴得手舞足蹈。放在碗里,用筷子剥开,就可以看到里面金黄松软的“粽肉”了,咬一口,美味无比,我差点连筷子都要咬下来了。今年端午节,我学会了包粽子,品尝到自己劳动的果实,那感觉不是一般的甜蜜。
粽子的做法和配料小作文
端午之旅
五月初五,又到端午时,今之端午,天不大热,柔绵阳光洒大地,风儿凉爽扣心门……
端午是欢腾的节日,巍巍中华,举杯共饮,盛迎节日,家家户户飘粽香,大街小巷的老人小孩都欢天喜地,热闹非凡……
还是孩儿之时,就热切期盼端午莅临,因为在这伟大的日子里,不仅有香飘飘的米粽,还可以穿新裙子,一展美丽风姿;还有好多好吃的水果,新鲜的李子、艳滴的桃子、红彤彤的杨梅、白嫩嫩的梨瓜、甘甜的大西瓜……哇,琳琅满目,让我们贪滴欲揽……今日,家中早早就要插上艾旗,还要备有雄黄酒洒,吃鸡鸭鱼肉,好不丰盛啊!更重要的还有呀,每年的今日,县里都会举办一次盛大龙舟赛,是呀,端午,端午,又怎会缺少龙舟赛呢?
我们地属赣南老区,传统风俗,客家风情,让人目不暇接、举不胜举……其中端午赛龙舟就是赣南一大风景,毫不逊色于除夕燃竹、元宵花灯、中秋赏月!龙舟赛早早就有备而来,县里周边的几个村是主要的队伍,队员则是从各村精选出的强壮男儿,他们从四月初就开始训练了,且那时经济还不是很发达,他们会舞着龙头、敲着鼓、打着锣来到各家各户前募捐,我们一群小孩总爱凑热闹,跟着龙头一起欢呼,去各家串门……大家也非常热情,你五块,我六块的慷慨出资,人们也非常欢迎龙头来到家中摆舞,因为,龙头,会给家中带来喜庆,带来好运,带来吉祥……
我们是花园村是条白龙,具有悠久的胜战历史了,因为都勤劳汉组成的强壮阵容,从80年代来,他的头上都占满了光环,多数的第一,都被他强力所夺,自然,我们作为村里的一员,更是兴致高涨,意趣勃勃,一个劲的为村里的白龙加油……在岸上,天真活泼的孩子,全然不顾烈日当头,更不会在意什么矜持,拿着粽子、嚼着冰棍为自己的队伍呐喊,甚是兴奋……
还时不时,总爱挤在人群堆里,一边吃凉粉,一边与同伴大笑,风趣高谈呀!
更精彩的还有,赛完之后,有漂亮的抢鸭战役,战士们,放下行装,一头扎进滚滚河水中,去抢那活蹦乱跑的水鸭子,人、鸭、水,嬉戏成群,战斗一起,多漂亮的景观呀!让我们迷恋不知归路……
多隆重的端午呀,多快乐的节日啊,让我们的童年丰富多彩,可惜,近几年,县里都没举办了,许久,也没看见那精彩的龙舟赛了;而且,节日的氛围也大不如从前了,也许是生活好过些的缘故吧,超市的粽子各种各样,家家户户也很少包了;人们也不再向以前一样,一大早就抢购鸭子了;超市中更琳琅、更丰富的新水果也早已取代了那些李呀、桃呀……
回望端午,让我们快乐!可今之端午,怎就没那种热情了呢?吹着凉爽的夏风,感觉异常平静……。
本文《粽子的制作方法步骤作文》链接:https://www.tea-bar.com.cn/chayechaozhi-158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