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和正山小种茶的区别
红茶与正山小种都有哪些区别了。 口感上的区别和制作工艺上的区别,具体是:祁门红茶有着独特的口感,茶叶是乌黑灰亮的给人很好的视觉体验。而泡出来的祁门红茶更是有着好像红宝石那样的光亮和颜色,让人看了都舍不得喝只想静静观赏。祁门红茶中有着淡淡的奶香,蜜糖香以及兰花香,
正山小种是属于红茶,也是红茶中的佼佼者。它的茶叶颜色乌润,形状非常肥实似条索状,不过茶汤的颜色就没有祁门红茶那么鲜艳,但在味道上丝毫不逊色于祁门红茶。正山小种的茶水颜色有着褐色和金黄,有桂圆香味和松烟香,这种味道可能更受男士喜爱。
祁门红茶的制作工艺还是非常精细的,经过很多道复杂的工序和功夫制作而成。主要分为采摘,初制和精制三个最重要的过程制作而成。正山小种制作工艺:茶青一萎凋一揉捻一发酵一过红锅一复揉一熏一复火一毛茶
红茶和大叶茶的区别
树种不同
大叶种茶树是山茶科山茶,茶树植株高大,且有明显的主干,茶树的顶端生长良好,茶叶叶片较大。叶片的角质层较薄,叶片颜色多味黄绿色。
小叶茶既为小叶种茶,茶叶叶片比大叶种茶叶片小,叶片面积也较小,叶片的角质层较厚,通常为大叶茶角质层的两倍,叶色翠绿。
生长环境不同
大叶种茶树有着独特个性的栽培条件,多生长在云南一带,也就是云南多产大叶种茶。而小叶种茶树通常都生长在江淮一带,如湖南、杭州、安徽等地。
品质不同
这里所说的品质并不是指茶叶的好坏,而是根据口味香味来分辨,大部分名优绿茶都是以小叶种茶树加工而成,如知名的西湖龙井和黄山毛峰等。而大叶种茶制出来的绿茶较少,反而是红茶和黑茶较多。
代表不同
因为茶叶的生长环境和特点,所以大叶茶和小叶茶的代表品类也有所不同,如大叶茶中的典型代表为滇红、普洱等。主要品种有普洱散茶,普洱沱茶、普洱砖茶、七子饼茶等;而小叶种茶多多出绿茶,代表有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等等。
内含物不同
受到产地、自然生长环境等影响,大叶茶的内含物,如茶多酚、咖啡碱等有效物质较多;而小叶茶的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含量较高,因此大叶茶的茶水浸出物含量要比小叶种高出3%——7%左右。
滋味不同
因为茶叶鲜叶的内含物不同,因此,大叶茶味道浓烈,较苦涩,滋味的收敛性较强;而小叶茶则较为鲜醇甘甜,多出高香茶叶。
茶叶的品种决定了茶叶的生长环境,也影响茶叶本身的内含物,故此,茶叶的味道和制作方法也就不同。大家在挑选茶叶的时候也可以先行分辨茶叶的种类,再了解茶叶的制作方法,看是否科学,防止对不上号,茶叶品质较差。
高山红茶和低山红茶的区别
地貌形态类型单元区划 若以形态量计(比高和发布面积百分数)特征为划分依据,可将三清山花岗岩地貌划分为以下4种地貌区:
(1)强烈中切割中山地貌区:以玉京峰为中心,从其南西的云盖峰一直延伸至其北东的大坞头一带均属此地貌区,海拔1000~1800m,1000m以上的山峰也占到山体总面积的1/3,切割深度数百米至千余米,切割程度>50%。
(2)强烈浅切割低山地貌区:鹅公岭-王山、上横坦—大源坞、酒盏地-上西坑等地均属此地貌区,海拔500~1000m,切割深度100~500m,切割程度达50%。
(3)微弱浅切割高丘地貌区:分布于枫林、中坑、双溪、汾水等地,海拔300~500m,只有少数山头超过500m,切割深度100~200m左右,切割程度<20%。坡度较缓,沟谷短浅,呈V形,山脊东西走向,形态浑圆。
(4)微弱浅切割低丘地貌区:范围较小,分布于地质公园南部枫林、中坑一带,海拔200~300m,切割深度60~150m左右,切割程度<20%。沟谷短浅,丘顶形态浑圆。 地貌景观类型单元区划 以某一种或几种地貌标志景观为主体特征作为划分依据,可将三清山划分为4种地貌单元:
(1)峰林为主体的地貌单元:包括南清园景区、玉京峰景区、万寿园景区在内的三清山风景区中心地带,面积约6km2,海拔一般>1000m,切割深度数百米至千余米,切割程度达50%以上。此区内以发育峰林地质遗迹为主,从玉京峰往东,其峰林地貌总体上呈阶梯状由高到低展布,峰林中的石峰形态,其石峰高度从几十米至几百米均有。
(2)峡谷、陡崖、(山峰)峰林组合地貌单元:主要分布于冬狗尖-马北山-鸡公石尖-扬清桥-风门-冰玉洞-上西坑一带,海拔一般500~1000m,此区中峡谷、陡崖、峰林皆发育,以三者同时并存的面貌出现。区中峡谷走向各异,峡谷长一般1km至数公里,峡谷的平面形态有的呈直线型,有的呈弯曲状,峡谷横切剖面形态多呈深窄的V形,峡谷两侧岩壁一般较陡,且常见陡崖出现,陡崖高从百米至数百米均有,峰林地貌时常可见。
(3)峡谷为主的地貌单元:主要分布于下横坦-大源坞-方塘-金沙一带,海拔一般500~1000m以上,以发育各种走向的峡谷为主,峡谷长度从一公里1km至十几公里均有,峡谷的平面形态有的呈直线型,有的呈弯曲状,峡谷横切剖面形态多呈深窄的V形,峡谷两侧岩壁一般较陡,峡谷高度从100m至数百米不等。
(4)卵砾石堆积为主的地貌单元:分布于坪溪、枫林、汾水、金沙等地,海拔低于450m,它们为典型的山间洼地,由于第四系洪冲积卵石堆积,在洼地处,屡见10~15m砾径的大砾石,最大的砾径达30m,磨圆度较好。如位于坪溪的“神仙赶石”就是典型的第四系卵石堆积地貌。另外,三清福地也是典型山间洼地,海拔1450m,洼地面积达百亩,其中也有第四系卵石堆积 。 花岗岩微地貌景观 三清山花岗岩峰林微地貌景观类型,主要有峰峦、峰墙、峰丛、石林、峰柱、石锥、岩壁、峡谷和造型石景等9种类型,是研究花岗岩微地貌形成演化的关键地区。在核心景区3780公顷的范围内,有奇峰48座,造型石89处,景物、景观384余处,堪称天下花岗岩微地貌的天然博物馆。造型石景丰富奇绝,主要为构造侵蚀、冲蚀作用形成的造型石景,石蛋很少,其中“东方女神”、“巨蟒出山”两处标志性造型景观,为世界“绝景”。
三清山花岗岩的微地貌形态不仅千姿百态,而且其形成、演化过程中的主要阶段都保存有标型特征典型、出露系统完整的遗迹。形态类型比较齐全。其中最珍稀的有6类:花岗岩峰峦、花岗岩峰墙、花岗岩峰丛、花岗岩石林、花岗岩峰柱、花岗岩石锥。
在峰峦、峰丛、峰墙、峰柱之上,由于风化剥蚀、冲蚀及不均匀崩塌和球状风化作用,形成了一些奇巧秀美的具有一定像形意义的造型石,从成因上可进一步划分为两种。
一是由风化剥蚀作用形成的花岗岩造型石,数量较少,标型实例有球形石(葫芦石)、龟形石(神龟探海)。
二是由淋蚀、冲蚀和不均匀崩塌作用形成的花岗岩造型石,如尖角石(仙人现指、仙姑晒鞋、犀牛石、鹤寿顶、蜗牛戏松)和一些具独特形态的石景(狐狸啃鸡、葛洪炼丹、狸猫待鼠、老庄论道)。 瀑布、碧潭、泉
三清山雨量丰沛,水量充足,迳流发育,瀑布极多。主要的瀑布有8条,海拔标高一般为500~1000m,主要分布于山体中下部,落差一般10~30m,宽数米至数十米。瀑布大都有“三层结构”特征,即上端有一个“石门”形的出水口,中段为悬岩瀑布主体,底部常有一个美丽的碧潭。瀑布的成因类型大体分为断裂型和侵蚀型两种,如八磜龙潭瀑布、玉帘瀑布、石涧瀑布、冰玉洞瀑布等。
三清山碧潭多与溪流、瀑布相连,澄清碧绿。碧潭面积多数十平方米,深达数米。碧潭的形成是内、外地质营力作用的结果,多出现在地质构造断裂、节理的交汇部位,由地表流水作用不断侵蚀冲刷而形成,如石鼓潭、玉女潭、五色碧玉潭等。
三清山花岗岩体由于发育有大量呈网格状的裂隙,赋存大量的构造裂隙水。加之三清山雨水多,气温较低,水分蒸发慢,森林茂密,构造裂隙水的渗透作用,形成有许多季节性的下降泉。其水清质纯,凛冽冰凉,味甘可口,如古丹井、泸泉井、元泉、禹门泉等 。 三清山属于东亚植物区的中国—日本植物亚区中的华东地区,植物区系组成丰富,垂直分布比较明显。已查明高等植物253科984属2373种,其中苔藓植物65科165属368种;蕨类植物34科71属179种;裸子植物6科22属24种;被子植物148科726属1802种,是中国亚热带地区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松科黄杉属的分布中心。该地区的菌类和地衣植物的分布也非常突出。三清山的植物不但物种丰富而且保存大量的珍稀品种,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有19种,属于《中国植物红皮书》的有19种。不仅如此,三清山还保留了许多树龄在百年以上甚至千年以上的古树 。
常绿阔叶林是三清山的地带性植被,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区;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是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性植被,主要分布在海拔800-1400米的山坡沟谷;山地矮曲林是三清山植被的精华,主要由杜鹃花科的猴头杜鹃、黄山杜鹃、灯笼花和满山红等种类构成,集中分布在海拔1000-1800米的坡地沟谷;针叶林主要分布在海拔1100米的风门和海拔1530米的三清宫及附近地段;山地草甸主要分布海拔1550米的九天应元府附近;沼泽分布海拔1530米的三清宫北部和山麓局部地区。
名花
三清山花开四季,其主要品种有杜鹃花、天女花、木海棠、瑞香、红茶华、玉兰、樱花、梅花、含笑、凤仙、萱草、二月兰、独蒜兰、水晶兰、黄精、百合花、山桃花、六月雪、扁枝越桔及野牡丹等。
古树
三清山的古树名花是三清山景区自然景观四绝之一,植物资源异常丰富。根据调查鉴定,三清山的珍稀树种有三清松、白豆杉、香果树、华东黄杉、华东铁杉、福建柏、木莲、高山黄杨等。这些多为国家保护树种,不仅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而且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三清山的华东黄杉也是江西首次发现,华东黄杉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珍稀树种。而三清山华东黄杉总面积达到8000余亩,株数最多的每亩有23株,蓄积量最大的每亩15.23m³,分布之广,数量之多,极为罕见。
在三清山西北麓,还有方竹、古银杏、金桂、罗汉松、缨络柏等名贵树种。
药材
三清山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区,境内原始森林茂密,植被以常绿针阔天然混交林为主,因而有效地保存了大量的草本类。
药用植物和木本类药用植物。早在1971-1978年,中国中药研究所和北京中医院中药系就派出了医疗队对三清山药用植物资源作过多次调查,其后又有其他的普查组对三清山地区作过多次调查。
三清山有药用植物349种,隶属于124科。其中兰类植物6科7种,地衣类植物2科2种,苔藓类植物2科2种,蕨类植物14科23种,裸子植物6科8种,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85科272种,单子叶植物9科35种。
从采集到的药用植物看,三清山上既有传统的中成药材,比如大血藤、厚扑、钩藤、杜仲、南沙参、前胡、括萎、细辛、麦冬、黄莲、黄精、何首乌、石耳、灵芝、忍冬、银杏、辛。 三清山已知的动物种类同植物一样具有多样性,已知的野生动物1827种,其中有脊椎动物401种,昆虫1327种。在脊椎动物中,有兽类22科67种(或亚类),鸟类47科226种(或亚类),爬行类11科49种(或亚类),两栖类8科23种(或亚类)。
三清山野生动物不仅种类繁多,区系成分复杂,而且还栖息有大量珍稀、特有的种类。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麂、云豹、白颈长尾雉、黄腹角雉、中华秋沙鸭、金斑啄凤碟等7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猕猴、藏酋猴、穿山甲、豺、黑熊、青鼬、水獭、大灵猫、小灵猫、金猫、獐、鬣羚、鸳鸯、虎纹蛙等47种;列入《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的有10种,附录Ⅱ的有36种,附录Ⅲ的有10种。其中中华鼠耳蝠、藏酋猴等为三清山特有动物 。
红茶熟茶的区别
熟茶和红茶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因为原料,工艺,口感,外形都不一样。
1.熟茶和红茶产地的区别普洱熟茶当然是云南主产了红茶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比如福建,广东,云南,四川都有。
2.熟茶和红茶工艺的区别熟茶:熟茶是人工发酵茶,毛茶、渥堆发酵、翻堆、干燥红茶:红茶为全发酵茶,经萎凋、揉捻(揉切)、发酵、干燥3.熟茶和红茶外形上的区别红茶是金黄的(也有黑色的),熟茶其实是深褐色。4.汤色的区别熟茶的汤色是深深的酒红或者褐色,滇红是金黄色,小种红茶是红色。5.味道上的区别因为原料工艺都不一样,所以熟茶的味道更厚重。6.冲泡次数上的区别:普洱茶因为原料是大树大叶,所以更耐泡15泡以上。一般的红茶是5泡,好的滇红比如黑金野生滇红可以泡10泡以上。7.泡法的区别泡滇红,最好用普通的瓷制盖碗,其次是滇红泡茶器,再不行有个飘逸杯也可以。泡熟茶,最好用紫砂壶,紫砂壶的特点是收口,紫砂本身有很好的保温效果。
红茶和岩茶的功效区别
两种茶属于的茶类不同:岩茶属于乌龙茶类,也就是半发酵茶;红茶属于红茶类,是全发酵茶。 两种茶的出产范围不同:岩茶全部产于福建;红茶虽然有一部分也产于福建,但现在基本上所有产茶的地区都有出产; 两种茶的品质不同:岩茶最显著的品质是“岩骨花香”;而红茶最显著的品质是甜香、蜜香。
红茶和岩茶的区别在哪里
岩茶跟红茶的区别
1、所属茶类不同
要问岩茶和红茶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当然是所属茶类不同了。
武夷岩茶是属乌龙茶(青茶)类,而武夷红茶属我国六大茶类中的红茶类。当乌龙茶和红茶来到了秀美的武夷山茶产区,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孕育出了独特的武夷岩茶和武夷红茶。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武夷山的桐木关是正山小种的发源地,所产红茶品质优异,扬名中外。
2、采摘时间及采摘标准不同:
采摘时间:
岩茶一般要等到谷雨后开始采摘,各品种的采摘时间也是有差别的,时间跨度较广,从四月中下旬到五月份左右。而外山红茶在清明节后就可以采摘了,桐木关的红茶则要等到五月初才开始大量采摘。
采摘标准:
岩茶要求“开面采”,当然,不同的品种会略有差异,比如:肉桂以中小开面为佳,水仙以中大开面为佳。而红茶则以单芽或者一芽一叶、一芽两叶、一芽三叶为标准。
3、制作工艺不同:
制作工艺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发酵程度上,岩茶是半发酵茶,发酵程度在20%到70%,它的基本制作工序为:采青、萎凋、做青、揉捻、烘焙、拣剔等等。相对来说,岩茶的制作工艺复杂精细些,焙火也是一大特色工序,素有“武夷焙火,实甲天下”之说。
而红茶是全发酵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中发酵程度最高的,它的基本制作工序为:采摘,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步骤,萎凋是红茶制作中的重要工序,影响着后期茶汤的颜色滋味等。
4、发酵程度影响茶汤颜色的不同:
相比之下,岩茶的发酵时间较短,只是鲜叶的边缘发红,鲜叶中间部分受到的损伤少,因此会形成“绿叶红镶边”,成品茶的汤色是偏黄的,介于红绿之间。
而红茶发酵程度高,萎凋时间长,鲜叶里的茶黄素在酶的催化下,颜色渐渐变红,成品茶的汤色也是红的。
5、品饮体验不同:
岩茶和红茶本就是不同的茶品,各有各的好,茶友们完全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去选择,十三夷久居武夷山,自然是两种茶都爱了。
优质的岩茶香气馥郁,韵味悠长,更有着令人魂牵梦萦的“岩韵”。而优质的红茶,同样也不赖,汤水柔和,香甜味醇,沁人心脾。
本文《红茶和高山茶的区别》链接:https://www.tea-bar.com.cn/chayechangshi-189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