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采摘茶叶住的地方
现在还没有前摘茶叶季节。
浙江茶叶品种很多,尤其是“西湖龙井茶”举世闻名。浙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每年采茶的最早时间是清明前后。
拉祜族茶叶
拉祜族烤茶是流行于云南拉祜族居住地的一种民俗茶饮,其制作品饮可分为 四步:
装茶抖烤:将一只陶罐放在火上烤热,然后放入适量的茶叶抖烤,使茶叶受热 均匀。茶叶烤至变黄并散发出一股焦糖香时,说明茶已经烤好。
沏茶去沬:在陶罐中注满沸水时表面会有一层浮沫,用勺子撇出浮沫,再注满沸水,热煮3~5分钟。
倾茶敬客:将罐内茶水倒入茶碗中,端给客人。
喝茶啜味:茶汤须趁热饮用。拉祜族人认为热茶香气足,味道浓郁,可以振奋精神。
云南摘茶叶的地方名
1. 普洱县
普洱县位于云南境内,是中国最早种植普洱茶的地方之一。这个产区的气候条件独特,年平均气温适宜,土壤肥沃,适合普洱茶的生长。普洱县产区以其独特的山地风味而闻名,茶叶品质优良。
知名普洱茶品牌有:
勐海云顶普洱:产自普洱县境内的云顶山,是该产区的顶级茶叶品牌,以其丰富的口感和浓厚的香气受到茶叶爱好者的喜爱。
曼隆普洱:曼隆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其茶叶饱满,汤色红亮,入口回甘,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小青柑普洱:小青柑普洱以其独特的青柑香气和醇厚的口感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追捧,是普洱茶中的佼佼者。
2. 勐海县
勐海县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也是云南的著名普洱茶产区。这个产区地处低海拔地区,气候湿热,年降水充足,适合普洱茶的生长。勐海县的茶叶品质独特,特别是青砖茶,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知名普洱茶品牌有:
勐海大益普洱:大益普洱茶是中国著名茶叶品牌,而勐海则是其主要产区之一。大益普洱以其独特的陈香和丰富的口感而享誉全国茶界。
云南古树普洱:云南古树普洱是勐海县的特色茶叶,以其古树茶的独特香气和口感而闻名。
勐海青砖普洱:勐海青砖普洱以其纯正的青砖茶风味而备受推崇,是该产区的代表性茶叶品牌。
3. 临沧市
临沧市是云南省的一个地级市,也是重要的普洱茶产区之一。该产区气候凉爽湿润,土壤肥沃,有利于普洱茶树的生长。临沧产区茶叶品质独特,口感回甘,香气浓郁。
知名普洱茶品牌有:
全绿恒顺普洱:全绿恒顺是临沧市著名的普洱茶品牌,以其浓厚的陈香和醇厚的口感而闻名,备受茶叶爱好者的喜爱。
澜沧普洱茶:澜沧普洱茶以其独特的山地风味和浓郁的口感而著称,是该产区的代表性茶叶品牌。
西盟毛尖普洱:西盟毛尖普洱以其细嫩的茶叶和花香气息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4. 思茅区
思茅区位于普洱市,也是云南重要的普洱茶产区。这个产区的气候适宜,四季湿润,适合茶树的生长。思茅区的普洱茶品质独特,以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而闻名于世。
知名普洱茶品牌有:
岁月堂普洱:岁月堂普洱以其独特的陈香和回甘口感而备受茶叶爱好者的推崇。
珠江普洱:珠江普洱茶是思茅区的知名品牌,以其香气浓郁和口感醇厚而受到消费者的追捧。
中茶普洱:中茶普洱是思茅区的代表性茶叶品牌,以其独特的品质和口感而备受瞩目。
拉祜族与茶的传说
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羌族。
古代的羌族原游牧于青藏高原。
公元前384至前362年间,秦朝迅速扩张,居住于青藏高原的古羌人游牧群体受到攻击,流散迁徙,出现若干羌人演变的名号。“和夷”是古羌人南迁部族的一个分支,当他们定居于大渡河畔之后,为适应当地平坝及“百谷自生”的地理环境和条件,开始了农耕生活。哈尼族在于大渡河畔定居农耕之后,因战争等原因被迫离开农耕定居地而再度迁徙,进入云南亚热带哀牢山中。根据史籍记载,公元前3世纪活动于大渡河以南的“和夷”部落,就是今天哈尼族的先民,从公元4世纪到8世纪的初唐期间,部分哈尼族先民向西迁移到元江以西达澜沧江地区。唐人文献中,哈尼族的先民被称为“和蛮”。
7世纪中叶,“和蛮”的大首领向唐朝进贡方物,唐朝在给云南各族首领的敕书中列入了“和蛮”首领的名字,并承认他们为唐朝的臣属。“南诏”、“大理”地方政权建立后,其东部的“三十七蛮郡”中,“官桂思陀部”、“溪处甸部”、“伴溪落恐部”、“铁容甸部”等,都在今天哈尼族聚居的红河地区。
10世纪(大理国时期),哈尼族向傣族封建领主纳贡,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元朝征服“大理”政权后,设置元江路军民总管府隶属云南行省。
明朝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哈尼族部落首领由明王朝授予了土职官衔,并受所隶流官的统治。
清朝在云南实行改土归流,废除哈尼族地区的一些土官,流官制度代替了部分地方的土司制度,但思陀、溪处、落恐、左能、瓦渣、纳埂、犒牾卡等地土官仍被保留下来,土司仍然是这些地区的统治者。
1853年(清咸丰三年),哈尼族贫苦农民田四浪(又名田政、田以政,墨江县人)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下,聚集三千多哈尼族、彝族、布朗族贫苦农民在团田乡绿叶凹壁村举行起义,迅速占领了哀牢山中段地区。
1856年,田四浪领导的起义军和彝族李文学领导的起义军共同联合作战,起义军在经济上实行“庶民原耕庄主之地,悉归庶民所有,不纳租,课税二成,荒不纳”的土地纲领,得到各族贫苦农民的拥护。
1895年,法国强迫清政府割让哀牢山南部的“十五猛”中的猛蚌、猛赖、猛梭、猛乌、乌得等5个“猛”地区。
1900年,蒙自的汉、哈尼、彝等各族奋起反抗,焚烧了侵略者在蒙自开设的洋关。法国以此为借口,出兵侵占十五猛中的猛丁(今金平县龙膊地区),哈尼族和各族人民击退了侵略军。
1917年,元阳县猛弄和金平县猛丁地区近两百个村寨爆发哈尼、苗、彝、傣等族联合大起义,起义军领袖是元阳哈尼族贫农妇女卢梅贝。
1925年和1935年,法国两次出兵侵扰红河、绿春、金平、江城等地,受到哈尼族和各族人民的英勇反击。
中华民国建立后,国民政府在红河南岸哀牢山区逐步改土归流,推行区、乡、镇制度。但土司区仍为“流官不入之地”,土司制度仍然完好无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土司封建领主制度被废止。
1951年4月,中央民族访问团到红河地区访问,带来了党中央对各族人民的热情关怀,使哈尼族人民受到极大的鼓舞。
1951年,中央民族访问团帮助成立蒙自专区民族民主联合政府和元阳县民族民主联合政府。
1952年初,盘踞在哈尼族地区的土匪、特务已基本肃清,社会秩序安定,开始进行民主改革,发展生产创造。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同年,哈尼族地区成立了“红河哈尼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区、乡级的“元阳县太和哈尼族彝族傣族联合自治区人民政府”、“元阳县麻栗寨哈尼族自治乡人民政府”。
1953年,西双版纳“格朗和哈尼族自治区”建立。
1954年元旦,成立红河哈尼族自治区。
1957年,红河哈尼族自治区与蒙自专区合并建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云南布朗族种茶的地方
勐海有八个茶山,位于澜沧江以西,从北往南,分别为:曼糯、勐海勐宋、南糯山、帕沙、贺开、布朗山、景洪勐宋;巴达在西部。
茶山名:帕沙普洱茶山
释名:“一座山,一条河”
茶山地理:勐海县格朗和乡西南帕沙村,处于南糯山与布朗山之间,海拔1200-2000米,年平均气温22℃,年降雨量1500毫米。
古树产地:帕沙新寨、帕沙老寨、帕沙中寨、、南干、老端等。
茶山历史:帕沙村唐宋时期即有哈尼先民居住种茶,目前仍保留相当数量古树。
古树现状:帕沙目前存留的古茶园有2900亩左右,每个寨子都有一定数量的古树资源。几百年树龄的古树存量很多,大树成片,基本未经矮化,保护较好。其中帕沙老寨的古树茶较为出名。
茶质特色:帕沙古树苦涩明显,但可以化开,清甜亦显,生津明显,山野韵足。
茶山名:巴达普洱茶山
释名:“仙人脚印”
茶山地理:勐海县西部,原属巴达乡,今属西定乡,西隔南览河与缅甸相望。海拔1580-2000米。
古树产地:曼迈、章朗、曼帕勒等。
茶山历史:巴达茶的出名主要是因为1962年发现的巴达野生大茶树,为云南成为世界茶发源地做出了贡献,勐海茶厂在巴达地区也有规模庞大的台地茶基地。其实除了野生茶和台地茶,巴达的栽培古树茶资源也很优秀,是当地的布朗族先民种植的,章朗古寨已有超过1400年历史。
古树现状:巴达章朗、曼迈等地的古树茶园自然环境保存较好,茶园与森林共生,古茶树自然生长,大多没有矮化,有少量小叶种。古茶园共有两千亩以上。
茶质特色:山韵饱满,香气纯正,苦涩明显,汤中有甜,回甘快而明显。
茶山名:曼糯普洱茶山
茶山地理:勐海县最北端,属勐往乡勐往村,同普洱的澜沧和思茅区交界。这里是澜沧江出普洱市、进入西双版纳的第一站。海拔1200-1300米。年降水量1300-1400毫米。
古树产地:主要有三个寨子,大寨、上寨、中寨。
茶山历史:这里曾是勐海通往澜沧的古道,历史上曾经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后来勐海通往澜沧的道路改道,曼糯茶区逐渐衰落。但仍保留了大量的古茶树资源。
古树现状:曼糯古茶山在五六十年代经过较大破坏,很多古树被砍掉种粮食。但目前仍保留了2000亩左右。茶山环境历经破坏,植被比较单一。
茶质特色:山野气韵清晰,苦涩明显,回甘较慢,香气较浓郁。
茶山名:勐宋(勐海)普洱茶山
释名:“山顶上的坝子”
茶山地理:勐海县勐宋乡,东接景洪市,南连格朗和乡,隔流沙河与南糯山对望。其中那卡茶区海拔1600米,保塘茶区海拔1700-1800米。年降水量1400毫米。
古树产地: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旧寨,坝檬、大曼吕、那卡(腊卡)
茶山历史:是勐海最老的古茶区之一,那卡也是版纳最负盛名的产区之一,一百多年前即有汉人迁入经营茶叶生意。大曼吕等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立了新式茶园,成为勐海茶厂的重要原料来源。
古树现状:勐宋地区的古茶园目前还有3000亩左右。其中以那卡茶的最为出名,保塘茶区保护的最为完好。那卡古茶园种植密度较大,其中有一定小叶种混生。目前保留有300多亩。保塘古茶区与森林灌木共生,古茶分布密度较低,散布在森林里。还保留了一定量较粗大的老树。
茶质特色:那卡、保塘等古树茶普遍茶香纯正,苦涩明显,山野气韵强,回甘较慢。
茶山名:南糯山普洱茶山
释名:“(产)笋酱(之地)”
茶山地理:勐海县格朗和乡,景洪至勐海公路旁,距勐海县城24公里。平均海拔1400米,年降水量1500-1750毫米。年平均气温16-18度。
古树产地:竹林寨、半坡寨、姑娘寨等
茶山历史:南糯山种茶历史悠久,享有盛名,传说当年诸葛亮南征时曾在此种茶,虽系传说,但古濮人种茶的历史则十分久远,后来哈尼人迁入南糯山开始种茶,南糯山半坡寨的茶树王即是历史的证明。在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这里都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民国时期这里是云南机器制茶的发祥地。八十年代大规模开发茶园时对古树有一定的破坏。
古树现状:目前南糯山古茶园约12000亩,是版纳地区最为著名和面积最大的古茶山。古茶园分布在9个自然村,由于分布较广,不同寨子的茶口感有一定区别以半坡老寨的茶最为出名。由于代经历史变迁,南糯山古树,矮化老树,台地茶并存,古树茶品质有所下滑。
茶质特色:汤质饱满,回甘较快,山野气韵较显。传统上南糯山茶香气较饱满,苦涩明显,近年来苦涩较弱,香气较不显。
贺开古树群
茶山名:贺开普洱茶山
释名:“最先看到太阳之地”
茶山地理:勐海县勐混镇贺开村,北连著名古茶山南糯山茶区,东邻拉达勐水库,西面腑望勐混坝子。海拔1400-1700米。
古树产地:曼弄新寨、曼弄老寨,邦盆老寨、曼迈、曼蚌、曼囡等
茶山历史:贺开拉祜属古羌人余脉,很早就在贺开一代种茶。当地人以诸葛亮为茶祖,每年有仪式祭拜。当地还流传这古茶树的传说。近代贺开也是版纳较为著名的茶区之一。
古树现状:贺开现有连片古茶园9000亩以上,分布于贺开、曼蚌2个村委会7个寨。贺开古茶园在西双版纳所有古茶园中连片面积最大,具有一定观赏价值。在曼弄新、老寨之间有十几株树龄近千年的大茶树。古茶园自然环境保护较为良好。
茶质特色:汤质饱满,略有苦涩,苦涩化甘较快,山韵明显。
布朗山
茶山名:布朗山普洱茶山
释名:布朗族聚居地
茶山地理: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南与缅甸接壤。年降雨量1300-1500毫米,年平均气温18.7度。老班章和新班章海拔1600-1700米,老曼娥寨相对海拔较低,约1200米。
古树产地: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曼新竜、曼糯等
茶山历史:布朗山的布朗族是古濮人的后裔,濮人在云南种茶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目前在老曼娥寨还保留有较大规模的古茶园。老班章古树在本世纪早期开始逐渐为人所知,从外形到滋味,都具有明显特点,茶友中有普洱茶之王的称誉,至今仍是普洱茶市场价格的重要参考点。
古树现状:目前老班章和新班章寨共有古茶园两千多亩,以老班章树龄较老,自然环境保护较好,新班章亦存有相当数量的古树。老曼娥寨的古茶园面积更大,有三千亩以上。总体来说,当地人为维护老班章声誉,茶园生态保护和管理不错,但和大多数名山一样,存在过度采摘的情况,茶质有所下降。
杭州采摘茶叶在哪个县
龙井村是中国著名的茶叶产地,这里有许多值得推荐的喝茶地方。以下是一些龙井村喝茶的推荐地点:
龙井村茶园:龙井村茶园是最经典的喝茶地方之一。你可以在茶园中欣赏到茂盛的茶树和美丽的自然风景,同时品尝到正宗的龙井茶。
茶室:龙井村周边有很多茶室,你可以选择一家舒适宜人的茶室,享受悠闲的喝茶时光。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各种不同品质和等级的龙井茶。
农家乐:龙井村附近有一些农家乐,这里提供正宗的农家饭菜和自家种植的龙井茶。你可以在农家乐中品尝到地道的农家茶文化。
茶艺馆:龙井村还有一些茶艺馆,这里会有专业的茶艺师为你表演和讲解茶艺。你可以在茶艺馆中学习到更多关于龙井茶的知识,并品尝到精致的茶品。
无论你选择哪个喝茶地方,都能够感受到龙井村独特的茶文化和美丽的自然环境。记得在品茶时细细品味,感受茶香的韵味。
本文《拉祜族采摘茶叶的地方有哪些》链接:https://www.tea-bar.com.cn/chayecaizhai-94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