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茶文化 > 茶叶知识 > 茶叶采摘 > 为什么茶叶采摘有露水的原因

为什么茶叶采摘有露水的原因

文章来源:茶文化网 时间:2024-06-19 15:44 点击72次

为什么茶叶采摘有露水

1、鲜叶的水分含量,一般在75%左右,我们常说1斤干茶需要4斤多的鲜叶,就是因为水分要去掉约1/4。

2、不同部位芽叶的含水量是不同的。一般芽的含水量多,此后依次往下递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茶树所有部位中,茶梗的水分含量最高。

3、不同的采摘时间,鲜叶含水量也不一样。同一天中,早上采摘的鲜叶含水量最高,傍晚最低。如:上午7~8时,采摘的茶树鲜叶含水量可达77.34%;下午3~4时,采摘的茶树鲜叶含水量就只有72.81%。

为什么茶叶采摘后要摊开

摊放是绿茶尤其是名优绿茶加工前必不可少的处理工序。茶叶经过合理的摊放处理可提高茶叶品质。如龙井茶鲜叶经过摊放后炒制,品质优于现采现制的茶叶,主要是因为摊放使鲜叶发生轻微的理化特性变化,如部分蛋白质发生水解,氨基酸含量会增加;结合态的芳香化合物降解为游离态成分,增加可挥发芳香物质,提高香气。随着鲜叶的化学变化,鲜叶的含水量也发生变化,细胞膨压减小,鲜叶脆性降低,鲜叶的可塑性增强。同时由于水分降低,杀青过程蒸发量减少,杀青锅锅温易于稳定,容易控制杀青质量,制成的茶叶颜色翠绿,鲜度好。如果茶叶采摘后未经过摊放即行加工,制成的干茶青气重。含水较多的肥壮芽叶和雨水叶,不经过摊放就加工,茶叶容易褐变,影响茶叶的色泽。

鲜叶摊放时,应按采摘地、品种、采摘时间、老嫩度、晴雨叶分开摊放。鲜叶不宜直接摊放在水泥地面上,应摊放在软匾、篾席或专用的摊放设备上。摊放厚度要适当,春季气温低可以适当厚些。高级鲜叶摊放厚度一般为2~3厘米,一般不宜超过3.5厘米;中档茶叶可摊厚5~10厘米,低档茶叶可以适当厚摊,但最厚不超过20厘米。气候条件不同,摊放叶要有所区别,晴天可以适当厚摊,以防止鲜叶失水过多,影响炒制。雨水叶、上午10时以前采摘的茶叶应适当薄摊,以便加速散发水分。摊放场地和用具要保持清洁卫生、通风良好、不受阳光直接照射。摊放过程应根据天气情况启闭门窗。阴雨天门窗应敞开,以利于水分散发;干燥晴天,门窗应少开,以保持鲜叶的新鲜度。摊放室空气的相对湿度控制在90%左右,室温控制在15~20℃,叶温控制在30℃以内,不可超过40℃。摊放时间不宜过长,一般6~12小时为宜,最长不超过24小时。尤其是当室温超过25℃时,更不宜长时间摊放,尽量做到当天鲜叶当天加工完毕。

鲜叶经过摊放,叶质发软,发出清香,含水量以68%~70%为宜。若鲜叶呈挺直状态,表示失水太少;若芽梢弯曲,叶片发皱,整个芽叶萎缩,表示失水太多,均不符合摊放的要求,摊放过程应该经常观察失水程度。

为什么茶叶水分上下两层

沉底的茶叶一般比较饱满、壮实,吸水过后,密度比水的密度大,因此下沉;浮起来的直接原因主要有:

一是水温问题,热些就会沉得多且快,凉些就慢.二是有些茶天生骨子就轻,如黄山毛峰.三是有些茶由于采摘过密,又施以催长素,茶叶长得很薄,人为造成茶叶骨子轻.三是制作工艺造成的,蓬松的外形比紧结的外形容易浮上去.但是茶叶不会总浮在水面上,刚冲水浮起来是因为茶是干的,叶片中有小气孔,所以浮啦.热水泡了,吸收了水分变重了,就沉下去了.再冲热水,一是因为水流冲击力,另外叶片中残留的一点点小气泡又受热膨胀,给茶叶加大了浮力,有部分能浮起来.如果多冲几次水,茶叶中吸收满水份就浮不上来了

茶叶鲜叶新鲜度的原因

鲜叶:形态

 

不同的茶树,最大的区别在于叶片。而叶片特性的不一样,品质也不一样。

 

1、观察树梢

 

我们得会分清芽头,嫩叶,成熟叶。

 

嫩叶跟成熟叶是怎么区分呢?观察叶片是不是长在已经木质化的枝条上(呈现出红褐或者褐色的),长在这种枝条上的鲜叶,就是成熟叶了。

 

2、观察嫩叶颜色

 

鲜叶都绿色的吗?

 

其实并不是,会有以下几种颜色:

 

鲜叶不同的颜色,品质也有不一样的表现。

 

除了观察颜色外,我们还要观察叶子的光泽程度。

 

3、观察成熟叶形状、厚薄与叶脉

 

不同品种的茶树,最大的差异来鲜叶的不同。虽然茶树鲜叶都是以椭圆形为主,但是亦有不一样的高矮肥瘦,有一些鲜叶厚一点,有一些鲜叶薄一点,有一些鲜叶的主脉副脉显现一点。这些都是区分品种的关键因素。

 

4、观察叶尖

 

除了形状是主要的特征外,叶尖也是个重要的特征。

 

不同的叶型与叶尖的鲜叶,品质也上也是有差异。

 

5、观察叶种

 

不同的叶种,跟成熟叶的大小、内在品质,有着重要的联系。

 

每一类叶种,都有其特质。

 

一般认为:叶子大的滋味比较浓强,叶子小的滋味比较鲜醇。

 

6、观察叶缘

 

叶缘除了观察起伏程度外,还要仔细观察叶缘的锯齿。

 

7、观察绒毛

 

除了鲜叶的形状外,像芽头与嫩叶背面的毫毛疏密程度,也会影响品质。

 

观察茶树鲜叶,总结下来:

 

先观察鲜叶的颜色与光泽,

 

再观察成熟叶的形状、厚薄,观察叶脉显露情况,量度尺寸,

 

接着观察叶尖的形状,叶缘的形状,再观察毫毛的疏密。

 

你们想知道这些特征,跟品质有什么样的关系吗?不同的鲜叶,其内含物质也不尽相同。

 

鲜叶:化学成分

 

迄今为止,茶叶中经过分离鉴定的化合物有700多种,可分为:水分、无机成分、有机成分三大部分。

 

茶叶中的有机物,除了糖类、脂类、蛋白质三大初级代谢产物外,还有多酚类、生物碱、茶氨酸等次级代谢产物。次级代谢产物虽然含量不高,但是对茶叶品质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含水量

 

在茶叶加工的过程中,控制水分含量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指标。许多制茶技术措施是以含水量为依据。

 

杀青后叶片含水量在60%左右,加工完成后保存时要保证茶叶含水量在5~6%。

 

2、多酚类

 

简称茶多酚,是茶树的主要次级代谢产物。

 

鲜叶中多酚类化合物的组成、含量和比例,以及在制茶过程中转化的程度、形式不同,对茶叶品质风格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形成茶汤苦涩味的主要原因。

 

根据化学结构的不同,茶多酚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黄烷醇类(儿茶素类,占比70-80%)

 

黄酮醇类

 

酚酸类

 

花青素类

 

儿茶素中的四种单体(EC/EGC/ECG/EGCG)

 

3、咖啡碱

 

咖啡碱是茶叶的重要滋味物质,其含量高低与茶叶品质呈正相关。在红茶茶汤中增加咖啡碱后,可提高滋味的鲜爽度。

 

咖啡碱可以与多酚类化合物络合,特别是茶红素和茶黄素,当茶汤冷却后,这种络合物便悬浮在茶汤上,使茶汤浑浊,俗称“冷后浑”。这种现象在高级茶汤中尤为明显,是红茶品质良好的象征。

 

鲜叶:质量

 

鲜叶质量包括鲜叶嫩度、匀度和新鲜度三个方面,其中嫩度和匀度是鲜叶质量的主要指标,新鲜度主要是针对鲜叶采收、运输和管理过程的质量指标。

 

1、嫩度

 

指芽叶伸育的成熟度,是衡量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是评定茶叶等级的主要指标。一般而言,嫩芽叶多、伸育健壮、叶质柔软、叶色浅绿是鲜叶嫩度好的标志。

 

2、匀度

 

指同一批鲜叶质量的一致性。同一批鲜叶老嫩不一,则叶质柔软程度不同,内含成分也不同,会给制茶带来很大困难,如很容易造成杀青程度生熟不一、揉捻中嫩叶断碎或老叶不成条等问题。

 

3、新鲜度

 

保持原有理化性质的程度。鲜叶采摘后放置时间越长,内含物便不断分解和转化,与刚采摘下的鲜叶差距便越来越大,导致加工形成的品质有所变化。

 

新鲜的叶子挺拔、不皱缩

 

鲜叶:管理

 

鲜叶经采摘后,原则上要求立即进行加工,以保证其新鲜度,但是有些时候会由于某些特殊情况不能立即投产,需要进行短时贮存或运输。

 

在采摘、运输过程中,如不加强鲜叶管理,就会造成鲜叶受损,降低鲜叶新鲜度,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由于影响鲜叶质量的主要因素有鲜叶水分、温度、氧气和机械损伤等,所以在管理时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来保持鲜叶质量。

茶叶为什么平时不能采摘

喝过绿茶的朋友都知道,绿茶的特点之一就是“鲜爽”。为什么会鲜爽呢?因为绿茶的鲜叶原料都是嫩嫩的芽头,或者是芽头带着刚要长开的嫩叶。这种刚生长不久的茶叶,很好的保留了茶叶的鲜嫩度,因此绿茶喝起来才会这么“鲜爽”、“甘香”。

绿茶对鲜叶的要求,只能用手工采摘的方式才能满足,这样才可以保证质量。而且,绿茶对于茶叶的完整度也有着高要求,手工采摘能够较好的控制茶叶外形的统一性。如果用机器采摘,因为此时茶叶还是处于嫩芽状,身形较小,用机器采摘的话不易控制外观的匀整度,操作起来比较困难。

所以,绿茶大多数都是用手工采摘。

为什么谷雨后的茶叶苦涩

谷雨后的茶叶是比较好的,谷雨节气期间,也正值谷雨茶上市的时候。这时候温度比较适中,雨量也比较充沛,茶树的芽叶也会随之变得肥硕,叶子变得柔软,颜色也会变得更加翠绿,使得茶叶喝起来更加香气十足,口感也会更好。

本文《为什么茶叶采摘有露水的原因》链接:https://www.tea-bar.com.cn/chayecaizhai-39998.html

为您推荐
茶叶品种